黄大年

黄大年的一生,是真正的大写人生。他用生命回答了什么是科学家的奉献,什么叫知识分子的担当。“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这是黄大年大学本科毕业时写下的,也成为他一生的人生信条。黄大年走了,他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却还有着强大的感召力,他的魂还在。

 “人的生命相对历史的长河不过是短暂的一现,随波逐流只能是枉自一生,若能做一朵小小的浪花奔腾,呼啸加入献身者的滚滚洪流中推动历史向前发展,我觉得这才是一生中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事情。”

 ——摘自1988年,黄大年的入党志愿书

  2017年1月8日13时38分,58岁的海归战略科学家黄大年走了。7年前的那个雪花纷飞的冬日,在英国已功成名就的他决然舍弃一切回国;7年中,他就像一枚超速运动的转子,围绕着科技兴国这根主轴,将一个又一个高端科技项目推向世界最前沿,直至58岁的节点上戛然而止。

  黄大年的一生,是真正的大写人生。人生在世,为了什么、图个什么?黄大年用宝贵的生命给出了答案。斯人已逝,追忆他的喜怒哀乐、点点滴滴却能让我们了解什么是奉献,什么叫担当。

黄大年2

黄大年教授(网络图)

 

  他的“

  “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这是黄大年大学本科毕业时写下的,也成为他一生的人生信条。

  1981年12月,黄大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后英国留学;1996年,以排名第一的成绩获得英国利兹大学地球物理学博士学位。黄大年回国报到后不久,又被派往英国继续从事针对水下隐伏目标和深水油气的高精度探测技术研究工作,并成为当时从事该行业高科技敏感技术研究的少数华人之一。他的家庭也逐渐超出了衣食无忧的水平线。位于剑桥大学旁边的花园别墅,宽阔的草坪,豪华的汽车,学医的妻子还开了两家诊所.....

     资料图:1982年1月15日黄大年在给同学的毕业赠言中写道:“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

资料图:1982年1月15日黄大年在给同学的毕业赠言中写道:“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  (光明网)

  2009年4月,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刘财把国家“千人计划”(即“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有关材料试探性地发送给了黄大年。让他没想到的是,黄大年第一时间把电话打了回来,明确表示要认真考虑回国。

  不是没有牵绊:妻子卖掉苦心经营的诊所时的失声痛哭,团队成员的依依不舍,抛下女儿时的担心,这些都让2009年的那个平安夜成为黄大年最不能忘却的一晚。

  但黄大年的“拧”劲上来了,“如果你不回去,咱们就散伙。“一贯温和的黄大年对妻子聊下了狠话,妻子同意后掉头就走:“诊所里的药堆满了车库,车都扔在了停车场,什么都不管了”。

  2009年12月30日,回国后的第6天,黄大年就与吉林大学正式签下全职教授合同,成为第一批回到东北发展的国家“千人计划”专家。

   “想回来,需要果断,就是这么简单。对我而言,我从未和祖国分开过。只要祖国需要,我必全力以赴,这也是从小父母的教诲——为国担当。”回到母校,在解释当初归国的决绝时,黄大年这样说。

   黄大年与家人

黄大年与家人在英国时的合影(新华社) 

  他的怒

  2010年,吉林大学开启“名师班主任计划”,鼓励博士生导师、资深教授、长江学者等名师无偿担任本科生班主任。“因为大年老师有不少科研任务,所以我只是试探性地问他愿不愿意担任首届‘李四光班’的班主任。”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黄忠民说,“他当即痛快地说他非常愿意。”

  一旦答应下来,黄大年就一丝不苟地在执行着“师者”的责任。

  作为一名归国科学家,黄大年太清楚国内该领域研究和国外顶尖水平的距离,“我们国家太需要人才,必须争分夺秒”。

  黄大年请来国际顶尖专家为学生讲课,拿来国外最好的材料给学生学习,亲自掏钱给学生配电脑;无论自己多忙,见到学生的那一刻,他总是随手掏出本子,询问进度,画出公式,悉心讲解。

  一次,黄大年组织了场国际顶尖数据分析软件的培训——这款软件当时国内高校压根没人用,光培训费就得20万美元。这么难得的机会,个别学生、青年教师却没去。

  一向温文尔雅的黄大年,头一次发了火。

  “我们和国外领先水平有很大差距,要学会站在巨人肩膀上,而不是把时间浪费在陈旧的知识上。我们花了这么多精力创造机会,你们要珍惜!”那一颗培养人才的拳拳之心,那份恨铁不成钢的紧迫之情,让人动容。    

资料图:2011年4月10日,黄大年在为学生们授课

资料图:2011年4月10日,黄大年在为学生们授课(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