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人工授精大熊猫繁衍破题

1978年9月8日,世界上第一只人工授精繁殖成功的大熊猫“元晶”在北京动物园出生。对大熊猫家族来说,“元晶”的降临,无疑是开启了一扇拯救濒临物种的希望之门。 大熊猫在动物学界素有“活化石”之称,在我国一级保护动物中,它和白鱀豚分别被视为陆上和水生保护动物的“旗 舰种”。

1978年9月8日18时左右,北京动物园十三陵饲养场兽舍最后一排东数第三间,“产妇”娟娟斜倚在褥草上, 时不时睁开眼睛注视着臂弯里巴掌大的女儿。

周围静得出奇,只有一名专职饲养员在圈舍外静静地观察着,其余人都禁止靠近。

娟娟是一只雌性大熊猫,经过人工授精,刚刚产下一崽,工作人员为这个新生命起名“元晶”,意为“第一颗晶莹的 辰星”。

元晶是世界上圈养环境下,第一只人工授精繁殖成功的大熊猫。

22

依偎在母亲怀里的元晶(网络图)

园内大熊猫7年产一崽

大熊猫第一次进北京动物园,是在1956年。当时的北京动物园还被称为“西郊公园”。

在兽医郑锦璋的记忆中,“那是一只老得不成样子的熊猫,从四川搜集来的。”不过从那时开始,就陆续有熊猫进园 了。

但直到1963年,园里的熊猫才自然交配生下第一个幼崽———明明。

与此同时,作为国宝,北京动物园的熊猫几次被选择赠送给其他国家。

现年74岁的刘维新,从1962年开始在北京动物园做研究员。据他介绍,中国是礼仪之邦,赠送的礼物都是家里最好的,“像赠送给日本的‘康康’,美国的‘玲玲’,都是当时体格最好的,最活泼好动的。”

这也导致剩下的十二三只熊猫都是些“老弱病残”,繁殖能力不足,少数符合育龄的又迟迟不“开窍”,而赠送出国 的熊猫始终也没有传回喜讯。

大熊猫

长大后的元晶和饲养员耍赖(北京新视觉)

人工繁殖并非保护的终点

对大熊猫家族来说,“元晶”的降临,无疑是开启了一扇拯救濒临物种的希望之门。

大熊猫在动物学界素有“活化石”之称,在我国一级保护动物中,它和白鱀豚分别被视为陆上和水生保护动物的“旗 舰种”。

经过近30年的钻研,我国科研人员已基本解决了大熊猫圈养繁育中发情难、配种受孕难和育幼成活难的“三难”问 题,大熊猫的生命之匙已然被我们掌握。

人工繁殖技术确实是保护濒临物种的一根救命稻草。一度被认为已灭绝的朱鹮,1981年仅发现7只,利用人工技 术繁殖,种群数颇有大跃进式的增加。

而大熊猫在人工繁殖、人工饲养,也就是俗称的“圈养条件”下过着养尊处优的日子,种群数也有所上扬。它们无忧 无虑地享受着人类提供的舒适环境和可口食物,食用的竹子都经过消毒,并且定期驱除寄生虫,偶尔该惦记的也许是看看家族 中的新成员。

只是救命稻草并不能泯灭野生与圈养的区别,人工繁殖也只能算是拯救大熊猫计划的第一步,当然也是不可缺少的一 步。

只有在放归野外生存条件下,圈养种才能不断地发展壮大,这几乎是濒危野生动物延续“血脉”的一个主流思路。于 是便有了野外训练、放归。

大熊猫的保护也不例外。

人民画报

元晶和妈妈登上了杂志封面(网络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