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2018科普创客大赛复赛成人组晋级作品。
〖2018年“科普创客大赛”参赛作品,版权归大赛主办方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违者追究相应法律责任!〗
苏东坡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可谓是脍炙人口,妇孺皆知。然而,这首《惠崇春江晚景》的后两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却把一种非常奇特的湿地植物“蒌蒿”硬生生地推到了我们面前。
(野生藜蒿,来源网络)
一
古诗词里面的“蒌蒿”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藜蒿”,它是一种特别具有地域性称谓差异的植物。在我国不同的地方,它又被称之为芦蒿、水蒿、青艾、三叉叶蒿、水陈艾、红艾等等。
藜蒿是双子叶植物纲,桔梗目,菊科,管状花亚科,蒿属的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它在我国华北、东北、华中地区以及日本、朝鲜、俄罗斯西伯利亚东部均有分布。藜蒿耐湿、耐热、耐肥,但不耐旱,因此一般都生长 在沼泽湿地、湖泊草滩、溪流沿岸以及沟边田间等近水区域。
藜蒿按照其嫩茎的颜色可分为白蒿、青蒿和红蒿;按照叶子的形状可分为大叶蒿、碎叶蒿以及嵌合型蒿。另外还有一种藜蒿的变种无赤藜蒿,它叶的裂片边缘全缘,稀间有少数小锯齿,因此也被称为“柳叶蒿”。变种的柳叶蒿仅产于华中数省,且其性并不喜湿润,多生于中、低海拔地区的山坡和路旁。
我们人民群众对于藜蒿的利用历史悠久,目前最早有文字明确记载它的典籍是唐代由孟诜所撰,张鼎增改而成的《食疗本草》中所称的“蒌蒿”。目前,在学界有专家考证认为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的《神农本草经》中所载之“白蒿”就是藜蒿的幼嫩地上部分。
其实,对于“白蒿”的问题伟大的古代医学家李时珍先生早就在他写的白蒿集解中给出了答案。他说:“白蒿处处有之…盖取水生者,故曰生中山川泽,不曰山谷平地也。”还引来《诗经》“于以采萦,于泽于址”来证明“则<本草>白蒿之为蒌蒿无疑矣”。
藜蒿整株皆有异常之气味,喜者曰其为清香,恶者则往往掩鼻。它的主根不明显或稍微明显,一般都有很多侧根和纤维状须根。有匍匐状地下茎,地下茎直立或斜向上,直径在4-10毫米之间。茎的下部通常半木质化,上部有着生头状花序的分枝。野生种群茎高一般60-150厘米,人工栽培可超过200厘米。藜蒿的茎初时为绿褐色,后期转变为紫红色,上面有明显的纵棱。其叶纸质或薄纸质,叶面为绿色,叶子背面却有密布的灰白色蛛丝状平贴的绵毛。藜蒿的花果期在每年的7月到10月,黄褐色的头状花序呈长圆形或宽卵形,花柱细长,会伸出花冠外。其后结卵型略扁的瘦果,果实的上端偶尔可见不对称的花冠着生面。
在植物学研究上,藜蒿的模式标本采自前苏联西伯利亚东部色楞格斯克附近。不过,它们在我国分布却最为广泛。目前已经探知我国除了原来记载的东北、华北、华中之外,在华南地区以及西南三省也有藜蒿的野生种群。
(藜蒿炒腊肉,来源网络)
二
清代状元吴其濬撰写的《植物名实图考》堪称我国古代植物学的巅峰之作,书中将藜蒿称之为“蔓蒿”。吴状元曰:“正月根芽生蒡茎正白,生食之,食而脆美,其叶又可蒸为茹”;“按蔓蒿,古今皆食之,水陆俱生,俗传能解河豚毒……”
由此可见,我国人民食用藜蒿的历史也非常悠久。不过,江西人对于藜蒿的喜爱尤胜于其它地区的人们。
传说唐代中期乾元一年,颜真卿遭诬陷被贬到饶州(大致位置在今鄱阳县)任刺史。一天,他在渡口看见当地村民从湖畔岸边采摘了很多具有异样香气的野菜。询问得知,此种野菜的根茎能吃,可帮助大家度过春荒。颜刺史遂言道:“众者,黎民百姓也。此乃黎民百姓喜爱的野蒿,可唤作‘黎蒿’。”因它在当时被看做是一种野草,故而在其黎字上加草字头以示其属性,称“藜蒿”。
食藜蒿之风气在鄱阳湖一带甚为流行,一来此地湖滩盛产藜蒿,二来据说还跟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有关。当年,朱元璋和陈友谅鄱阳湖混战之时,朱元璋不幸被陈友谅的水军包围在康山草州之上。经过十余天的围困,朱元璋部的菜蔬给养便捉襟见肘。一天,一个火头军突然发现草洲上长着一种奇怪的野草,便随手扯一根嚼了一下,感觉清脆爽口。于是,他便将其采摘回营,去叶择茎,与军中仅剩的一块腊肉皮同炒。朱元璋吃后精神大振,在援军的配合下一举突出了重围。火头军无意中发现的这种野草便是藜蒿。
当上皇帝之后,朱元璋仍然恋恋不忘这艰难时刻的美味佳肴。于是,他下令鄱阳湖沿岸各州县每年要进贡藜蒿到南京。“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从那以后藜蒿便成为了江南一带人人趋之若鹜的美食。直到现在,藜蒿在江西人的眼里仍好比是四川人之鱼腥草,北京之香椿芽,东北人之粉条子。而藜蒿炒腊肉更是游客们到江西不得不品尝的一道赣中名菜。
每年初春,伴随着藜蒿疯狂的生长,鄱阳湖滩上熙熙攘攘的“藜蒿客”也开始了行动。藜蒿客是江西当地的土话,泛指一切在鄱阳湖畔采摘野生藜蒿的人们。过去的藜蒿客一般都是中年妇女,为了生计采摘藜蒿卖钱。现在的藜蒿客就很复杂了,有退休了的老人,有放假的学生,也有踏青游玩的青年,他们采摘藜蒿只是为了尝鲜、好玩。
“正月藜,二月蒿,三月作柴烧”这几句民谣非常生动地告诉我们,作为鲜食的藜蒿非常讲究季节性。到了三月份,藜蒿的茎便老了,木质化了,不再适合食用。现代研究发现,藜蒿营养丰富,每100克可食部分中含有蛋白质3.6克,钙730毫克,硫胺素0.0075毫克、磷102毫克、胡萝卜素1.39毫克、抗环血酸49毫克、铁2.9毫克等等。
(采摘藜蒿,来源网络)
三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出自《诗经·国风·周南·汉广》。这首先秦时代的精品小散文,主人公是一位年青的樵夫,他钟情于一位美丽的姑娘,却难以接近她,不能表达爱慕之情。于是他面对滚滚的江水,用歌声表达了自己情思缠绕,无以解脱的思绪。这里的蒌(蒌蒿),就是指的藜蒿。
樵夫告诉姑娘,江边的树木长得又高又杂乱,我只好割取藜蒿草一把把,姑娘你如果要出嫁,先拿去好好喂饱拉婚车的马。由此可见,藜蒿原来也是可以用来作为饲料喂养牲畜的。
畜牧兽医方面的研究显示,藜蒿的的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均较高,作为饲料的适口性中等。鲜藜蒿马和羊特别喜食,牛少量采食。花序由于有异味,牛,羊均不食。但干藜蒿,牛、羊、马都喜食,因此可做为牲畜早春和冬季的舍饲饲草。
我国博大精深的中医药也早就将其加全草加以炮制,并作为常用药物来使用。据《本草纲目》记载,其“气味甘无毒,主治五脏邪气、风寒湿痹、 补中益气、长毛发、令黑、疗心悬、少食常饥、久服轻身、耳聪目明、不老。”现代中医认为,藜蒿(蒌蒿)味苦、辛,性温。具有开胃,行水,利膈的功效与作用,主治食欲不振等。
现代研究发现,藜蒿中总黄酮含量比较高,对降血压、降血脂、缓解心血管疾病具有一定的食疗作用。藜蒿原汁及其水提取物对痢疾杆菌、大肠杆菌、巨大芽孢杆菌和面包酵母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因此,我国民间习惯使用藜蒿花来治疗急性痢疾,急慢性肝炎等也有一定的科学道理。
目前,对于藜蒿的其它药用成分仍然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作为一种食用、药用、饲用皆可的亲水草本植物,已经在我国部分地区实现了规模化栽培。藜蒿这种曾经被朱元璋列为贡品的野菜,也早已经飞入了我们平常百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