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军节特稿:这位院士原是小八路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风雨兼程的90年中,无数中华儿女为民族复兴前赴后继,舍生忘死。 其中,有位曾经的小八路,我国控制论和航天技术领域的著名专家,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两院院士宋健,就是其中比较特殊的一位。 宋健院士 朱江/素描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风雨兼程的90年中,无数中华儿女为民族复兴前赴后继,舍生忘死。


其中,有位曾经的小八路,我国控制论和航天技术领域的著名专家,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两院院士宋健,就是其中比较特殊的一位。


图片

宋健院士

朱江/素描,光明日报


人物档案

宋健(1931.12.29 - ),控制论、系统工程和航空航天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曾任航天部副部长兼总工程师、国家科委主任、国务委员、中国工程院院长等职。主要研究成果和贡献集中在控制论、航天技术和人口控制论三个方面,建立了最优控制场论,解决了线性系统的最速系统综合理论;主持了我国反弹道导弹武器系统的研制;首创人口控制论新交叉学科,发现并证明了“人口生育双向极限定律”。他发起并主持了“星火计划”和“火炬计划”,组织实施了“863计划”,为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确立及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大自然安排我们出生在这个大地上,是中国人民养育我们长大的,为中国人民的幸福和利益而生、而战、而死,这是天赋人责。


——宋健

图片

爱读书的娃娃兵

  

我国蜚声海内外的科学家大多出自书香门第,而宋健却不同,他于1931年出生在山东一个赤贫的小山村,父母都是没读过书的穷苦农民。

  

在兵荒马乱的年代,宋健一家人饥寒交迫,只能靠吃野菜和树叶充饥。父亲本想让小宋健跟着自己学做木匠,可适逢有位教书先生来到村子里办起了学校,教小孩子们读书识字,小宋健一下就被吸引住了,压根没心思做木工。


父亲拗不过他,只好同意他去上学。但由于生活所迫,小宋健还是要经常“逃学”回家干活,读读停停,好不容易才念完初小。


图片

  宋健(右一)与家人合影

图自《中国当代杰出科学家选(图集)》

  

小宋健念完了初小,父亲觉得他也该消停了,应当老实待在家里学木工。岂料他早已从书中看到了一个更美好的世界,坚持要继续上学。可家里实在穷得叮当响,咋办呢?


有道是“天不忍塞其一隙之明”,当时浴血抗战的八路军为孩子们开办了不少免费学校,小宋健如愿以偿地进入一所战时小学念高小,后来还顺利考上了中学。说是中学,其实更像游击队,为了避开日寇的扫荡,学生们并没有固定的学习场所,学的也主要是枪、炮和革命知识。

  

1945年,抗战进入最后阶段,八路军迫切需要知识分子,年仅14岁、初一还没读完的“小知识分子”宋健便满怀豪情地穿起军装,在八路军东海军分区当了一名小八路。


图片

  八路军东海军分区部队收复文登城后的合影

图自新浪网

  

宋健当的是勤务兵,值勤之余,他最喜欢的就是呆在威海市图书馆看书。宋健的首长于洲是胶东地区的抗战领导人之一,毕业于北平师大(现北京师大),后来成为山东著名的教育家。


于洲非常喜欢爱看书的小鬼头宋健,常教他如何写日记、写读书心得,并亲自帮他批改,告诉他正确的字词用法,宋健因此养成了记笔记和写日记的好习惯。

  

如果止步于此,宋健很可能会成为一名颇通文墨的优秀工农干部。这样的人在当时并不鲜见,他们用自己的文化知识为抗战的胜利立下了不朽功勋,不过,却很少有人了解现代科学知识。

  

幸运的是,宋健并未止步于此,不久他便迎来了人生的重大转折。


图片

  于洲,宋健称他为自己的启蒙老师之一

图自威海党史网


图片

人生转折

  

1948年秋,如火如荼的解放战争胜利在即,为培训接管大城市的干部,华东工矿部在山东建立了一所工业干部学校,勤奋好学的宋健幸运地被分配到这所学校学习机械制造。

  

工业干部学校在当时非同一般,学校里的老师多是新四军中的高级知识分子,课程设置也非常全面,包括几何、代数、力学、机械和英语等诸多学科。正是在这所学校,宋健第一次接触到了现代科学技术。


图片

  华东工矿部工业干部学校的课堂

图自水印

  

第一堂课,就让宋健对数理化的奇妙理论产生了极大兴趣,此后他每天都如饥似渴地阅读、演算,似乎每一个公式都是一首动听的乐曲,使宋健沉醉其中。


学校里有一位叫周伦岐的老师,他从美国留学归来,是有名的炮兵专家。周伦岐十分喜爱日夜钻研的宋健,在他的指导下,宋健的成绩总是独占鳌头。

  

在工业干部学校的两年学习生活转瞬即逝,正当宋健摩拳擦掌,准备投身建设新中国时,朝鲜半岛却烽烟突起,热血沸腾的宋健和几位同学决定一起参军。


图片

  华东工矿部工业干部学校

图自水印

  

班主任听说后,立刻找到他,急切地说:“宋健,你先别去前线,学校领导决定让你去上大学嘞!”

  

“啥,上大学?!”宋健有些摸不着头脑,“大学”二字对他这个从黄土地走出来的农村娃而言,实在有些遥不可及。

  

“对啊!今年哈工大给了咱们学校一个名额,你的成绩最拔尖,社会工作又做得好,各方面表现都很突出,不保送你还能保送谁呢!”班主任说道。

  

1951年初春,宋健第一次离开家乡前往哈尔滨。他坐在北上的列车上,紧握着老师和同学为自己筹集的生活费,回想多年来颇不寻常的求学之路,心潮澎湃。


图片

  2007年,宋健(中)与工业干部学校的同学合影

图自水印


图片

业精于勤

  

然而,宋健连正规的中小学都没上过,却一下进入高等学府,因而他刚进大学就遇到了下马威。

  

当时哈工大的很多课程都由苏联专家讲授,可宋健此前从未接触过俄语,以至于刚进校时俄语考试交了白卷。宋健这才发现,工业干部学校里的第一名在大学里什么都不是,他暗下决心,誓要全力补习俄语和所有落下的课程。


他从不放过任何一点琐碎时间,无论洗漱还是吃饭,都同时听着俄语广播。常言说“业精于勤”,一年后,宋健不仅以优异成绩完成了大一的课程,还顺利通过了赴苏留学的选拔考试。

  

宋健被分配到莫斯科包曼高等工学院的火炮设计专业,尽管每天都兢兢业业地学习专业知识,但他的兴趣却始终在数学和力学等基础学科上。


尤其是火炮设计所涉及的弹道计算、雷达跟踪和伺服控制等都强烈依赖于数学,这让宋健更迫切地想深入学习数学理论。大四时,宋健听说莫斯科大学开设了“工程师数学进修夜校”,便立刻兴奋地报了名。


图片

  青年时期的宋健

图自新浪网

  

夜校的第一堂课是微分方程,当发现徐徐走进教室的老师竟是盲人数学家庞特里亚金时,宋健十分惊讶。庞特里亚金讲课通俗易懂,语句清晰,还经常联系实际的力学、电学和控制案例,令宋健受益匪浅。


最让宋健震撼的,是庞特里亚金的求学精神,他自中学起就双目失明,却凭借顽强的意志,成为举世瞩目的数学大师。后来,宋健常常参加他的讨论班,与他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两年里,无论假期还是寒冬,宋健每天都六点起床,白天在包曼高工跟随著名科学家费德包姆做控制研究,夜幕降临时,则匆匆赶往莫斯科大学听庞特里亚金等人的课程。


尽管昼夜分读两所大学,常常早起晚睡,匆忙度日,可每天都有新收获,宋健丝毫不觉得辛苦。在苏联留学的几年里,宋健接连发表了六篇关于最优控制的论文,一跃成为国际控制领域的新星。


图片

  庞特里亚金,他的求学精神深深感染了宋健

图自neinvalid.ru

  

回国后,宋健与钱学森等人共同投入到新中国的导弹研制工作中。几十年里,他一直奋战在航天一线,先后担任过防空导弹控制系统主任设计师和潜地导弹副总师等职,不但指导了多种型号的导弹研制,还培养了我国第一代导弹控制系统研究人才。


图片

天上有颗“宋建星”

  

太阳系中的小行星与彗星约有1000亿颗,但被人类发现并命名的却仅有一万颗,对于科研工作者来说,如果自己的名字能被用于命名小行星而永载史册,无疑是一项国际性的殊荣。

  

2015年3月的一天,中国工程院学术报告厅济济一堂,科技部部长、中国工程院院长、紫金山天文台台长等众多科技界大咖为一颗小行星的命名而云集于此。大会上,人们正式将一颗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国际编号为210210的小行星命名为“宋健星”。


图片

  宋健星在太空中的运行轨迹

图自人民网


图片

  科技部部长万钢(左)向宋健院士(右)颁发“宋健星”命名铜匾

图自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网站

  

在老一辈的科学家中,像宋健这样贫苦家庭出身的很少,从小八路到大科学家,一路走来,他深知教育与科技在国家和个人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正因如此,后来宋健在出任国家科委主任、国务委员等职务后,亲自倡议并领导实施了“星火计划”、“火炬计划”等科技计划,为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图片

  宋健与中学生交流

图自www.cpus.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