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胚胎研究“14天准则”,为什么会被打破?

所谓“14天准则”,是指科学研究过程中开展的人类胚胎体外研究工作,在体外培养人类胚胎的时间不得超过14天。

2021年3月5日,全球顶级的自然科学杂志之一《科学》发表了一篇题为“Human embryo research beyond the primitive streak”的文章。美国生物学家 Insoo Hyun 等人提出“重新考虑以谨慎且循序渐进的科学探索方法延长人类胚胎研究‘14 天准则’的限制”,并“墙裂”呼吁国际干细胞研究学会(ISSCR)发布最新胚胎研究指南。

文章摘要具体内容如下,请小伙伴们好好地品一品:

相信大家,在此就不做翻译啦! 图片来源Science

当时,笔者还在埋头准备《胚胎工程》章节的相关讲义,突然被这个消息撞出了一个激灵:国际科学家准备以科学技术的致胜点改写人类胚胎研究“14天准则”。

什么是“14天准则”

所谓“14天准则”,是指科学研究过程中开展的人类胚胎体外研究工作,在体外培养人类胚胎的时间不得超过14天(自受精之日起计算)。这是科学界在使用人类胚胎进行体外研究的重要伦理原则,并且这一原则已被世界上很多国家立法所采纳。该原则规定在人类胚胎体外发育≤14天时,对此相关研究工作必须停止,且正在研究的胚胎也必须被销毁(简单讲,就是对于体外研究人类胚胎这项大胆的技术活动做了相关的约束)。

图片来源 人体胚胎学

“14天准则”由何而来

这自然得从胚胎研究慢慢道来。

图片来源 清华医院王仲的博客

1951年,英国科学家威廉·哈维第一次系统提出胚胎的结构、功能理论,这为人们从生命科学的角度探索生命起源奠定了基础。不过,当时人们对哺乳动物胚胎发育的认识十分有限,认为胚胎不能在体外培养,胚胎体外研究自然是困难重重。面对这一阻碍胚胎研究的技术壁垒,几十年来科学家不断从技术层面寻求解决办法(即胚胎体外培养的办法)。

1978年,世界上第一个体外受精的孩子在英国诞生,此后人类逐步在体外胚胎培养的存活时长上取得突破。但技术归技术,很快人们就不得不考虑这些体外培养形成的胚胎将何去何从,这就涉及到伦理学问题了。

 

妊娠过程中流产的、发育约两个月的人类胚胎。图片来源:中国生物技术信息网

我们每个人最初都是一个胚胎(只不过,我们是在妈妈的子宫中发育为成熟胎儿,最后诞生的),如果体外培养的胚胎到了一定阶段没有一个明确的去向(比如被移植入子宫使其按照自然规律正常发育),那么我们对这个生命的雏形该如何处理?如何界定这些处于培养皿中胚胎的生命意义?这种研究取向是否真的符合人类伦理道德?如何使科学技术、社会道德和生命伦理达到平衡?

20世纪70年代,美国卫生部首次在一份报告中提出“14天准则”。

1982年,英国成立人类受精与胚胎委员会(Warnock委员会),负责审查体外授精(invitro fertiliza-tion,IVF)和胚胎研究新进展及其可能的发展方向。针对体外培养人类胚胎研究问题,委员会在充分考虑社会、伦理和法律影响的基础上,提出政策和立法建议。

即1990年英国制定的《人类受精与胚胎学法案》,该法案特别禁止在原始条纹出现后颁发胚胎研究的许可证,从此成为世界各国研究人类胚胎的最普遍的限制。

PS:在此对原始条纹出现的时间点作以解释:出现原始条纹正标志着胚胎分裂成双胞胎(或者两个胚胎合并成一个胚胎)能力的终结,它也是细胞开始分化成各种各样组织的时间点标志;换句话说,原始条纹形成标志着胚胎变成一个不同的个体。

本来这项法案长期执行,并受到国际社会的一致认可,所以各界相安无事(主要原因在于,当时的科学技术尚未突破在体外对人类胚胎培养的14天期限)。

但2016年,美国发育生物学家Ali Brivanlou和英国发育生物学家Magdalena Zernicka-Goetz分别在Nature和Nature-Cell Biology发表研究成果,显示胚胎受精后在体外保存时间可长达13天(这主要是研究团队因遵守“14天准则”而不得不终止实验)。

这为科学家在体外培育出更高级阶段的胚胎提供了可能性,同时也引发了将限制期限延长至21天甚至28天的呼吁(看来,无敌也即孤独啊!)。

此成果一出,已实施30多年的人类胚胎研究“14天准则”被迅速推至面临修订的风口浪尖。社会各界尤其是自然科学家和社会伦理学家们,进行了激烈争论。

争论的焦点——人类胚胎的道德地位

使用人类胚胎进行体外研究伦理争论最初围绕“人类胚胎是否是人”展开。

这个问题由来已久,但有科学家将人类胚胎研究的基本问题归结为胚胎的道德地位。关于其基本立场,所讨论的共同基础是人类具有道德地位,即一个人有权得到尊重,未经自己同意,不能被试验。

有些人否认胚胎在出生之前的任何阶段都具有完全的道德地位,但大多数人认为人类胚胎在受精和出生之间的某个阶段获得了这种道德地位。由此问题的核心转化为:

一方面,人类胚胎从何时获得这种地位;另一方面,人类胚胎的这种道德地位是一次性“付清”还是“分期付款”。(你说什么?道德地位还能这么操作?)

从“渐进主义”观点来讲,人类胚胎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获得道德地位。因此,研究之初是可以被接受的,但随着胚胎的发育变得不那么容易被接受。(这个问题,我等只能默默不敢说话啦)

各国对于“14天准则”的规定

中国科技部和原卫生部已于2004年联合颁布《人胚胎干细胞研究伦理指导原则》,原则中对人类胚胎体外研究做了14天的时间限制,并将该原则写入伦理指南。

英国设立《人类受精与胚胎学法案》做法被多个国家所借鉴。根据 2016 年的一项调查,有12个国家将人类胚胎的研究限制在发育14天以内,并写入法律。

这些国家包括:加拿大、冰岛、英国、西班牙、瑞典、荷兰、斯洛文尼亚、韩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将其发育规定为14天;瑞士将人类胚胎培养时间限制在7天;美国、印度、中国、日本、新加坡将这个“14天准则” 作为科学研究的指南;同时,国际干细胞研究协会也将人类胚胎研究“14天准则”发表在研究指南中。

科学探索不止,大胆放飞想象

请大家想象一下:如果最后所有技术瓶颈均被突破,这个期限的标准不断向后推移,体外胚胎培养可以达到人类胚胎发育的任何阶段,或者说人体发育的任何一个阶段,那么人类世界将会是怎样的场景?

事实上,这样的图景英国作家赫胥黎早在著作《美丽新世界》中就已用一个极为生动形象的词来描述——“婴儿工厂”,在这个工厂里,生育几乎已经与母体无关(母体只需要提供卵细胞),每个婴儿会在相应孕育工厂里被“产出”。

图片来源豆瓣

如果在以后的某一个时代里生命完全可以像机器人一样从工厂的生产线上被批量生产,那将是怎样的局面呢?

再假如这个“产品”的零部件可以随意更换和“拼接”又会如何呢?(对于我这样热爱自然生命的人来讲,听起来有点瑟瑟发抖呀)

最后,虽然修改胚胎14天的准则尚未尘埃落定,但笔者还是想说:希望科学技术最终能够与生命伦理以及社会政治、经济、宗教等,均取得一个很好的平衡点,从而更好地为人类社会发展造福。

毕竟,科学发展的初衷也是为人类服务呀!

参考文献:

[1]汪丽青.人类胚胎研究十四天规则的起源、发展及展望[J].医学与法学,2019,11(05):1-4.

[2]李勇勇,翟晓梅.人类胚胎研究“14天期限”原则的伦理学探讨[J].医学与哲学(A),2018,39(06):26-29.

[3]高晖,李卫.创世之后:人类胚胎离体培养的突破[J].中国科学:生命科学,2017,47(03):341-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