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神秘之境

蛇,是蛇目爬行类动物的总称,起源于早白垩纪。全球共有3400余种蛇类,可以分为毒蛇、游蛇、蟒蛇这三大类。蛇的栖息环境不是一成不变的,一般多选择小溪、小沟和植被茂密的森林以及灌木丛或草丛中的树洞、岩洞、洞穴、鼠洞等。


纵观世界各地原住民的文化,我们不难发现:蛇类是出现在神话故事中频率最高的动物之一。在西方文化中,蛇常常作为恶魔的代表出现;而在中华文化中,蛇往往被视作图腾加以崇拜,这一点从伏羲、女娲与蛇的密切关系中可看出一二。


提起蛇,有些人会感觉神秘,不少人甚至会感到恐惧。但其实蛇类在整个生态系统中起着必不可少的作用,是生态系统食物链中重要的一员,也并非游离于人类的生活之外。


让我们走入属于蛇类的世界,揭开它们神秘的面纱。


PART.01


蛇的简介


蛇,是蛇目爬行类动物的总称,起源于早白垩纪。全球共有3400余种蛇类,可以分为毒蛇、游蛇、蟒蛇这三大类。

形态特征



蛇的行走姿势千姿百态,或直线行走,或蜿蜒曲折地前进。全身分头、躯干及尾三部分,身体细长,全身布满鳞片,嘴可张大,舌头分叉,伸缩性强,四肢退化,通过腹部的肌肉收缩和自身的弯曲来实现快速移动。


栖息环境



蛇分布在除南极洲、新西兰、爱尔兰等岛屿之外的世界各地。蛇的栖息环境不是一成不变的,一般多选择小溪、小沟和植被茂密的森林以及灌木丛草丛中的树洞、岩洞、洞穴、鼠洞等。


生活习性



蛇类有冬眠、夏眠的习性。

蛇是肉食性动物,利用视觉、嗅觉或者红外线传感器确定猎物方位,以昆虫、蜗牛以及鸟类、啮齿目动物、两栖动物、小型哺乳动物或者其他的爬行动物为食。

繁殖方式



不同种类的蛇,其繁殖的方式也不相同,多数蛇以卵生繁殖,有些蛇则以卵胎生方式繁殖——雌蛇将卵保存在体内,蛇卵没有壳,在雌蛇体内发育成幼蛇,而后产出。


PART.02


“剧毒”“可怕”的蛇?


这是大众对于蛇普遍的误解。


在已知的3400余种蛇中,只有约600种是有毒的,占比还不到总数的20%,且那一小部分有毒的蛇大多是不会去主动接触人类的,世界上只有约200种蛇会对人类的生命构成较大的威胁。



因此,蛇其实远没有大众想象的那么可怕


相反,蛇类作为已经在地球上成功存活了千百万年的类群,如今却由于人类社会的发展,生存面临着重重危机——环境的污染、栖息地的碎片化与破坏、过度猎捕是蛇类生存面临的主要威胁。此外,一些人将野生蛇类作为异宠饲养的行为不仅加剧了蛇类的生存危机,也给饲养人本身带来了风险。


即使在最好的条件下,人工饲养也无法完美复制自然栖息地的环境,如丰富营养的食物,无限制的探索空间,适宜的温度和湿度等等,这些都会影响到动物的健康与福利。


同时,尽管人类对于蛇类的了解和研究在不断深入,但想要真正做到“与蛇共处”,还是有不小的风险。“宠物蛇”伤人的新闻并非个例;而且,无论是野生蛇类还是人工饲养的个体,都有携带寄生虫的可能,会增加饲主患病的风险。


所以,在放下对蛇类的偏见的同时,也请关注到它们的处境,不要让人类成为真正“可怕”的存在。


PART.03


画蛇添“足”


“画蛇添足”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但其实在生物学中,这并非无稽之谈。蛇起源于蜥蜴,所以蛇的祖先确是有手有脚的。


生物博物馆内就设立有相关的互动教学展项,围绕馆藏特色蟒的科普,设置一处蟒的骨骼实体剥制姿态标本,通过透明屏与骨架标本的叠加,可以展示蟒蛇身体前部残留的骨骼结构,尤其是尾部附近的残留四肢骨骼,是其进化历史的遗留物,提供了对蛇类演化和生物形态学的重要依据


2016年10月20日,发表在《CELL》的一项研究对相关的遗传学变化过程进行了阐述,描述了一段蛇四肢形成相关的DNA片段,在蛇当中是突变的。当研究人员把蛇的这段DNA插入到小鼠体内时,小鼠发育出了截断的四肢,这表明在蛇的进化过程中,一段关键的DNA片段失去了其支持肢体生长的能力。


蛇“足”的演化历史


蛇作为蜥蜴家族的一个多样化和高度变异的分支,目前最古老的蛇类化石可追溯到侏罗纪中期(1.67亿年前)。其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1.67-0.9亿年前),在南北两大古陆上都能看到许多带有小脚的蛇。但因为蛇类骨骼多而细小,且易碎,难以形成完整的脊椎和肢体化石,所以能保存到明显后肢的蛇类化石并不多,包括但不限于黑河纳氏蛇、厚针龙、哈氏蛇、真足蛇等,其它主要以零散的头骨和椎体为主。


到了晚白垩世(约0.9亿年前),现代蛇类出现,并在小行星撞地球灭绝事件中幸存,然后在新生代大量辐射,最终变成如今的3400余种。在这段时间里(0.9亿年前至今),蛇类的后肢持续缩小或消失,并失去承重能力。由于不再需要将力从后肢传递到中轴骨,所以连接两者的结构——骨盆也开始变小


虽然很多史前蛇类,例如“史前巨蟒”沃那比蛇,尚未发现残留的小脚化石,但我们还是有机会目睹一下真正的“残肢”——现生蟒蛇和一些无毒蛇类仍有后肢痕迹。如果你仔细观察蚺蛇的泄殖孔附近,就能看见两根小刺,那就是后肢退化的痕迹。


至于蛇的脚为什么“退化”,或者说,蛇适应了什么环境从而丢失后肢,目前学术界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蛇在长期的穴居生活中更适应无脚形态,二是认为蛇在长期的海洋生活中更依赖蛇形运动而不需要腿,即现代蛇类的两个起源假说——陆生穴居起源海生起源。目前这个问题还没有一个定论,需要更多的化石作为证据支持。


PART.04


预防及处理蛇咬


1

当不得不进入可能有蛇活动的野外区域时,该如何预防被蛇咬?




1. 进入草丛或是树林时,应该穿高筒靴、长袖上衣、长裤,尽量不要让皮肤裸露在外,同时在行进时使用长棍子不断打击地面、草丛、树干,以吓跑蛇。


2. 蛇一般不会主动攻击人,所以如果遇到蛇,且它没有主动攻击你,不要惊扰它,最好的方式就是慢慢移动离开即可。


3. 如果被蛇追赶,可采用“之”字路线逃避,不要走直线。


4. 蛇最怕具有刺激性气味的物质,如果发现有蛇出没,可以用酒精、雄黄、硫磺等进行驱赶。


5. 尽量避免抓着树枝借力,在采摘水果等行为前要小心观察,一些蛇类经常栖于树木之上。翻转石块或圆木,以及掘坑挖洞时,要使用木棒,不可徒手进行这类活动。



2

如果还是不幸遭遇蛇咬,又该如何处理?




1. 保持冷静,造成咬伤的蛇类大多都是无毒蛇,且即便是毒性最强的毒蛇,被咬之后也不会立即导致死亡。尽量记住或拍下蛇的模样,每一种蛇都有各自适用的血清。


2. 尽快离开遭遇蛇咬的地点。假如蛇仍未松口,可使用树枝等工具将其挑走。此外,应移除戒指和手链等饰品,避免发生局部肌肉肿胀,导致二次伤害。遭到海蛇咬伤的伤者应立即上岸以免溺水。


3. 立即让伤者停止一切身体活动,用夹板固定其四肢避免移动,随后立即用担架或临时担架等将伤者送往医院。由于蛇咬伤可能引发呕吐和肌肉麻痹,因而应尽量让伤者左侧卧,口鼻朝下,而非平躺仰卧,避免因呕吐物或舌苔堵住气道而引起窒息。



蛇是地球上不可或缺的物种,它们拥有独特的价值。让人们学会接纳和欣赏蛇类正视蛇类生存的困境,让更多人去了解和保护蛇类,才是“世界蛇日”真正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