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学院”成立,高校专业是否有必要细分到如此程度?

作者:张蕴来源:科技日报发布时间:2020-06-19

专业细分是把“双刃剑” 制度健全保障是关键。

6月9日,中国珍珠学院在浙江诸暨揭牌成立。该学院将面向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每年招收100名本科生,并以开设“珍珠产业班”、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共建珍珠大数据中心等方式,助推珍珠产业走向时尚化、生态化、国际化。

“珍珠学院”并非个例,就在此前,“螺狮粉学院”“小龙虾学院”“脐橙学院”等专业在我国高校陆续成立,一度引发社会热议。“既有‘螺狮粉学院’,是不是要成立‘火锅学院’、‘辣条学院’、‘煲仔饭学院’?”——网友调侃之余,也反映出就业新形势下高校专业细分调整带来的思维变革。

高校专业是否有必要细分到如此程度?专业细分的利弊各是什么?科技日报记者专访相关专家答疑释惑。

“珍珠学院”成立,高校专业是否有必要细分到如此程度?


专业、学院设置也是门“技术活”

一个研究领域,以什么标准去衡量是否可以成立一个专业?

青海民族大学师范学院院长李子华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某一研究领域要成立一个专业,必须满足几方面的标准。首先要有明确具体的专业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规格,人才培养质量要通过培养目标去体现、实施和落实。同时,要有稳定的专业化师资队伍。如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除了文化基础课教师、专业技术课教师之外,还要有稳定的实践指导教师。如果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就无从谈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的提升。还要有满足教学需要的教学设施设备、实习实训场所等。此外,要有完善的制度文化,如培养方案、课程方案、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这是保证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最后,还要有稳定的就业市场需求。高等教育尤其是职业高等教育与就业市场的契合度的要求很高,如果专业培养的人才没有就业需求,那么这个专业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李子华介绍。

那么,专业或学院以什么标准来衡量?李子华解释,专业是高等学校或中等专业学校根据社会专业分工的需要设立的学业类别,如汉语言文学、数学、计算机应用等等。我国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根据国家建设需要和学校性质设置各种专业。各专业都有独立的教学计划,以实现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

而学院是高等学校的一种,以某一专业教育为主,如工学院、体育学院、师范学院等。专业和学院的衡量标准为一个学院必须要求几个相关专业,各专业之间属于同一个学科门类或相近的学科门类,可以做到师资和教学资源共享,当然也不乏个别学校由一个专业构成一个学院的现象。


专业不断细分是未来趋势

此前据媒体报道称,湖北江汉艺术职业学院成立“小龙虾学院”时,首批学生未毕业就被预订一空,而近日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成立的国内首家柳州螺狮粉产业学院也引发了不少关注,这一专业开设绿色食品生产与检测、食品检测技术、设备维修和管理等7个方向的特色专业,旨在培养“螺蛳粉产业技术技能复合应用型人才”。

在人们的印象中,高校的“正经”专业为汉语言文学、法学、物理、化学等专业。实际上,近年来,电子商务、物流、计算机、电子材料等专业同样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变革应运而生的新专业。专业的细分调整,同样是新形势下的就业需求。

进入新时代,“小龙虾专业”、“螺狮粉专业”等新兴专业的产生,是否有必要如此细分?对此,李子华表示,从我国今后科技和教育发展趋势来看,专业细化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科技发展和产业发展的趋势看,专业细分非常有必要。“我认为,多样化的专业方向有必要做区分。各专业在其发展进程中形成了内容跨度大、专业方向多的特点,并且每一个专业方向都自成体系,有必要设置为一个单独的专业。同时,师资专业水准的提高也要求专业细分,在专业发展初期,要求教师在专业广度尽可能拓展,而当专业体系发展已趋向成熟时,每一个专业流程发展更加精细,需要教师在专业理论和实践方面深入挖掘得更深,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才能培养专、深、精的人才。”

我们无法预料五年、十年或二十年后,高校专业将如何设置、大学生就业路在何方,也无法预见还将产生哪些令人意想不到的新专业,从长远考虑,专业细分是否是趋势?国外高校专业是否也会如此细分?

李子华表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一些交叉学科和新兴产业不断出现,行业和产业发展对专业技术人才高、精、深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校尤其是职业院校专业也会越来越多、越来越细。如美国计算机科学专业细分出了等软件工程、数据库、计算机网络、人工智能、计算机图形学和多媒体、体系结构/编译器和并行计算、人机交互、管理信息系统、信息安全、理论和算法等十大分支,每一个分支培养专业技能更加精细的技术人才。

资料显示,美国全国高校的专业有1500个之多,密西根大学供学生选择的专业高达250个左右,可以供学生同时选修两个专业甚至三个专业,学生选修两个专业可获双学士。就此,李子华认为,专业细分是国际教育发展的新趋势。他认为,随着科技和教育的发展,一些新专业如国土安全、全球化研究、计算机取证学、农业生态学等在各高校纷纷出现,甚至一些大学开始容许学生自造专业,即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志向设计专业,于是有了“心理人类学”、“意识与大脑研究”、“文化犯罪与家庭健康”等比较“古怪”的专业。

“珍珠学院”成立,高校专业是否有必要细分到如此程度?1

专业细分是把“双刃剑” 制度健全保障是关键

短期来看,不断产生的新兴专业迎合了大学生就业要求,使高校培养的毕业生能快速融入地方经济建设中去。但面对长期的就业压力,专业细分究竟还有哪些利弊?不少学者认为,专业细分会影响培养综合型人才,现状究竟如何?

李子华表示,专业细分利弊的争论在高校中由来已久,专业细分的利弊比较明显,其有利的一方面是可以培养适应市场需求,切实提高学生就业的专业对口率,为区域产业建设培养更多的有用之才。不利的方面则是,专业越精细,学生通识性知识和能力会相对欠缺,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专业越精细,从业人员失业风险也越高。

他还认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一些新兴交叉学科不断出现,海外一些高校出现了“计算机+化学”、“计算机+人类学”、“计算机+数学”、“计算机+航空航天”等新的热门专业。专业细化,对于培养高层次创新性专业人才很有益处。但是如果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忽略学生通识教育的需求,通识教育课程开设数量少,学生通识教育效果不理想,学生综合能力发展肯定受影响,这就要求高校在细化专业,加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同时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才能培养出综合素质全面、专业能力过硬的专业技术人才。

“目前我国高校专业设置审核具体管理制度尚不健全,高等学校还普遍存在着专业设置随意性、盲目性现象。如何构建一套操作性强的专业设置评估指标体系,科学设置和细化专业,对专业细化进行科学化管理十分必要。”李子华说。

——《原标题:“古怪”的高校新专业,真能适应社会发展新需求吗?》

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