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时代——法拉第的故事
法拉第的故事。
在1791年,迈克尔.法拉第 (Michael Faraday)生于离英国伦敦不远的纽因格顿城市的一个铁匠的家中。他有9个兄弟姊妹。由于家境贫穷,法拉第幼年并没有受到完整的初等教育。14岁那一年,法拉第在一间书店学习书本装订技术。这份工作给了他很多阅读的机会,他尤其喜欢读物理学和化学方面的书。
他有强烈的求知欲,挤出一切休息时间力图把他装订的一切书籍内容都读一遍。读后还临摹插图,工工整整地做读书笔记;用一些简单器皿照着书上进行实验,仔细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把自己的阁楼变成了小实验室。在这家书店待了8年,他废寝忘食、如饥似渴地学习。他后来回忆这段生活时说: “我就是在工作之余,从这些书里开始找到我的哲学。这些书中有两本对我特别有帮助,一是《大英百科全书》,我从它第一次得到电的概念;一是马塞夫人的《化学对话》,它给了我化学的科学基础。”
一个偶然的机会,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丹斯来到印刷厂校对他的著作,无意中发现法拉第的“手抄本”。当他知道这是一位装订学徒的笔记时,大吃一惊,于是丹斯送给法拉第皇家学院的听讲券。法拉第以极为兴奋的心情来到皇家学院旁听。做报告的正是当时赫赫有名的英国著名化学家戴维。法拉第瞪大眼睛,非常用心地听戴维讲课。回家后,他把听讲笔记整理成册,作为自学用的《化学课本》。后来,法拉第把自己精心装订的《化学课本》寄给戴维教授,并附了一封信,表示“极愿逃出商界而入于科学界,因为据我的想象,科学能使人高尚而可亲”。
收到信后,戴维深为感动。他非常欣赏法拉第的才干,决定把他招为助手。法拉第非常勤奋,很快掌握了实验技术,成为戴维的得力助手。1813年3月,24岁的法拉第担任了皇家学院助理实验员。后来戴维曾把发现法拉第作为自己最重要的功绩而引以为荣。半年以后,戴维带法拉第出国,到欧洲大陆作一次科学研究旅行,访问欧洲各国的著名科学家,参观各国的化学实验室。就这样,法拉第跟着戴维在欧洲旅行了一年半,会见了安培等著名科学家,长了不少见识,还学会了法语。
1831年是法拉第做出重大发现的一年。他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这个现象的发现奠定了日后电工业发展的基础。与此同时,他还研究了电流的化学作用。1833年,法拉第发现了电流化学的两个定律,震动了科学界。这两个定律一起被命名为“法拉第电解定律”。1845年,他病愈后又重新置身于研究工作之中,并发现了抗磁性。1867年8月25日,法拉第坐在他的书房里看书时逝世,终年76岁。
法拉第依靠刻苦自学,从一个连小学都没念过的图书装订学徒跨入了世界第一流科学家的行列。他最初从事化学研究工作,也涉足合金钢、重玻璃的研制。在电磁学领域倾注了大量心血,取得了出色成绩。在法拉第连年取得科学成果的日子里,他不断收到各种诱人的建议,高达十二倍的工资在诱惑他,各种不同的职务在等着他,英国贵族院要授予他贵族封号,皇家学院想聘请他为学会主席。但是法拉第一概予以谢绝了。“上帝把骄矜赐给谁,那就是上帝要谁死。”他对妻子这样说: “我父亲是个铁匠的助手,兄弟是个手艺人,曾几何时,为了读书学习,我当了书店的学徒。我的名字叫迈克尔·法拉第,将来,刻在我的墓碑上的也唯有这一名字而已!”恩格斯曾称赞法拉第是“到现在为止最伟大的电学家”。
摘自《科技史与方法论》清华出版社授权登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