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科技史?

来源:蝌蚪五线谱发布时间:2018-10-15

以科学的方法继承和发扬科技史,让“文明进化”。

“科技史”,顾名思义,就是“科学技术史”。科学技术史是关于科学技术的产生、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性的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和改造自身的历史,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部科学技术史,是基础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科学交相辉映的一门综合性学科。[2]科学技术史既要研究科学技术内在的逻辑联系和发展规律,又要探讨科学技术与整个社会中各种因素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因此,科学技术史既不是一般的自然科学,也不同于一般的社会历史学。它是横跨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一门综合性学科。科学技术史是每一个人都应当学习的知识,是人类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宝贵财富。

不过,科学技术的发展历史浩如烟海,如果只简单地依照事件的顺序来描述,很难概括得恰如其分。我们认为,一个比较科学的方法就是依照“辅人律”和“拟人律”的理念来观察,从“以人为本”的观点来分析,那就非常清晰了。

在远古的荒蛮时期,人类还处在茹毛饮血的原始状态。他们群居生活在浩大的原始森林之中,赤手空拳,以采集和捕猎为生,以野果和猎物为食。但是,当弱小的猎物被捕杀得越来越少,当低矮的野果被采摘得越来越稀,他们的生存便受到越来越严重的威胁。按照达尔文进化论的描述,环境改变了,“生存的需求”便自觉不自觉地驱使原始人类不断进化,以增长新的本领来适应新的环境,求得生存和发展;否则就会遭受环境的淘汰。

考察表明,人类的进化划分为两个基本阶段: 生物学进化阶段(也称为初级原始进化阶段或内部进化阶段)和文明进化阶段(也称为高级文明进化阶段或外部进化阶段)。这里把考察的重点放在生物学进化阶段的过程行将结束(但并未完全停止)而文明进化的阶段即将萌生(但并未展开)的转变时期。

众所周知,在生物学进化阶段,人类主要通过自身各种器官功能的分化和强化来增强自身的各种能力。直立行走,手脚分工,就是人类生物学进化阶段的标志性成果。由四肢行走进化到直立行走,人类的视野大大开阔了,认识环境、认识世界的能力大大增强了,也使人类身体的灵活性和灵巧性大大增强。特别是通过手脚分工,使人类的双手从行走功能中获得彻底解放,手的功能得到发展,使人类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的能力空前增强。

不难理解,由于人类生理器官功能分化和强化的有限性,人类生物学意义上的进化过程不可能无限制地展开,因而不可能无限制地取得显著成效。当人类自身器官功能的分化和强化接近或达到饱和程度之后,由生物学进化所带来的新的能力增强必然也逐渐进入相对稳定的状态。然而,人类争取更好的生存和发展条件的需求却永无止歇地增长着。

毫无疑问,人类生物学进化能力的相对饱和状态与人类不断高涨的生存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必然要激发新的人类进化机制,以便继续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生存和发展需求,否则人类的生存就会面临威胁。这种新的进化机制便是人类的“文明进化”机制。于是,在生物学进化到达“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境地之后,人类进化过程便由生物学进化转向文明进化的阶段,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的进化景象。

科学精神 科学方法

那么,什么是“文明进化”?它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前面已经说过,“生物学意义的进化”是通过人类自身内部器官功能的分化和强化来增强人类的能力的。与此完全不同,“文明进化”是通过利用外部世界的力量来增强人类自身的能力。生物学进化是“着眼于人体内部”,文明进化是“着眼于外部世界”。因此,它们是两种很不相同,然而又是相辅相成的进化机制: 生物学的进化是初级的进化;文明进化则是高级的进化。一般地说,生物学进化阶段不可能有文明进化的机制,但是,文明进化阶段并不排斥生物学的进化机制,如果后者还有潜力的话。

一个饶有兴趣的问题便是: 文明进化的机制是怎样出现的?其实,这个过程很自然,但是却可能经历了十分漫长的摸索。

比如,当原始森林中那些长得比较低矮因而比较容易采摘的野果被采摘光了之后,以采摘为生存手段的原始人类就得想办法去采摘长在大树高端的果实。最直接的解决办法当然就是爬树,这是赤手空拳的原始人类能够做到的事情,不需要任何工具,也不需要任何外力的帮助。但是,这种办法充满着风险: 越在高处的树枝越细,承受采摘者的能力越差,爬向高枝采摘的原始人摔下来的可能性也越大,而且摔下来致命的危险性也必然越大。

这样,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人们不得不继续摸索新的方法。不知道什么时候有什么人曾经漫不经意地在舞弄从地上拾起的干树枝,却忽然意外地勾下了长在树木高处原来徒手够不着的野果!这样,这个身外之物——树枝——在客观上就“延长”了人的手,扩展了人手的能力,使原来赤手空拳办不到的事情却办成功了。其实,这种漫不经意的成功是一个伟大的发现: 人们可以利用身外之物(外部世界的力量)来扩展人类自身的能力!

可惜,第一个取得这种成功的人自己也许并没有立即意识到这件事情会具有什么了不起的意义。或许,他在取得了这次成功之后也就立即忘记了(因为他是在漫不经意的情况下成功的)。但是,这种偶然的成功包含了成功的必然性。因此,尽管他自己没有意识到,尽管他的成功也没有引起他人的注意,但是无论如何,这种成功必然又会在别的时候在别的地方在别人身上再次出现。这样,一而再,再而三,频繁的偶然出现迟早会被人们注意到。一旦人们注意到这么多“偶然”的成功,这种个别的经验就会变为众人的共识。于是,“借助身外之物,强化自身的能力”就会渐渐成为人们共同的信念。

诸如此类的“偶然发现”肯定会在人类的活动中不断出现。比如,人们活动中遇到谁也搬不动的巨石(或重物),但是,说不定什么人在无意的玩耍中把断树枝的一头插在了巨石的底部,而断树枝又恰巧垫在了旁边另一块石头的上面,结果,他在树枝的另一端轻轻地一按,竟把巨石撬动了!这类偶然的成功多次不经意的出现也早晚会被人们注意到,终于成为人们的经验。在这里,断树枝(身外之物)就大大扩展了人的力量,如此等等。

限于篇幅,不可能在这里仔细描述当初原始人类所经历过的各种各样发人深省的“偶然”发现和“偶然”成功的过程。然而,从上述这些例子中已经可以清楚地看出,文明进化(要害是“利用身外之物,扩展自身能力”)是怎样在长期的摸索过程中慢慢破土而出,逐渐被人们所认识的;同样也可以清楚地看出,作为文明进化的实现途径,科学技术是怎样在漫长的摸索过程中一次又一次地冲击,终于渐渐被人类所关注,所接受的。在上面的例子中,“断枝撬石”就是现代科学中“杠杆原理”的原始萌芽,而其中的“断枝”则是现代力学理论中“杠杆”的原始形态。

综上所述,“眼睛向内”的人类生物学进化之所以能够成功地转变为“眼睛向外”的人类文明进化,关键在于逐渐摸索、发现并积累了许多“利用外部资源,创制劳动工具,扩展自身能力”的成功案例。其中,创制工具所需要的方法就升华和提炼为科学理论,而创制工具的操作程序便凝聚和沉淀为技术。科学和技术就这样随着人类文明进化阶段的推进不断地从摸索新工具的过程中被升华提炼、被沉淀凝聚起来,直至成为今天这样庞大的现代科学和现代技术的体系。

可见,人类由生物学进化阶段向文明进化阶段的转化,是科学技术所以能够发生的前提条件;而人类进化的途径由“人体内部器官功能的分化和强化”向“利用外部资源创制劳动工具来扩展自身能力”的转化,则是科学技术所以能够发生的机制。这样,就清楚而可信地揭示了“科学技术发生的条件”和“实现这种发生过程的机制”。这两者结合在一起,就构成了科学和技术的“发生学”原理。

不妨设想,如果人类和人类社会没有“不断改善自己生存和发展条件”这种强大而不竭的动力(辅人律),如果没有“由生物学进化向文明进化”的转化,如果没有由“人体内部器官功能的分化和强化”的进化机制向“利用身外之物,创制劳动工具,扩展自身能力”这种进化机制的转变(拟人律),那么科学和技术就永远也不会有发生的机会和发展的动力。当然,在这种情况下,没有科学技术的帮助,人类自身的进化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也将不可能发生。[1]

一旦科学技术因应“辅人”的需要而破土萌芽,一旦科学技术找到了“拟人”的道路成长起来,它们的发展便一发而不可阻挡: 从古代到近代再到现代,科学技术学会了利用物质资源制造扩展人类体质能力的各种人力工具,开创了人类的农业文明;学会了利用物质和能量两种资源制造扩展人类体力能力的各种动力工具,创造了人类的工业文明;目前则正在学习综合利用物质、能量和信息3种资源制造扩展人类智力能力的各种智能工具,创建人类的信息文明。这就是迄今人类所创造的灿烂的科技史。

不懂得历史,不懂得继承和发扬历史经验和知识的人,便不可能有创造力,也不可能有光明的前景。从古至今科学技术发展的辉煌历史是一座内容丰富、规模宏大的知识宝库,蕴含着人类数千年积累和传承下来的无限珍贵的智慧和创造力,值得现代人们认真学习、研究和汲取,并将之融会贯通,在此基础上探讨和认识未来世界的发展规律,用来指导人类成功应对所要面对的日益复杂的挑战。这是现代人类可以拥有的宝贵财富。

参 考 文 献

[1] 钟义信. 机器知行学原理: 信息、知识、智能的转换与统一理论\[M\].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7.

[2] 杨水旸. 简明科学技术史\[M\]. 北京: 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

摘自《科技史与方法论》清华出版社授权登载

荐书:一本书”看透“科技史丨科技史与方法论


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