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的前景: 共生律

来源:蝌蚪五线谱发布时间:2018-10-11

科学方法论:科学技术的利用是一把双刃剑。

科学精神 科学方法

根据人类能力扩展的需要,科学技术按照“辅人律”的原理破土而出,走上了人类发展历史的大舞台,又根据扩展人类能力的需要,按照“拟人律”揭示的原理从古代、近代走到了现代。那么,按照“辅人律”和“拟人律”发生和发展起来的科学技术,将来会有什么样的前景呢?这就是本节要研究和回答的问题。

科学技术的前景无疑是光明的。古代科学技术利用物质资源创造了人力工具,部分地扩展了人类的体质能力,一定程度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改善了人类生活的质量;近代科学技术利用能量资源和物质资源创造了动力工具,部分地扩展了人类的体力能力,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也显著改善了人类生活的质量;现代科学技术正在利用信息、能量和物质资源创造智力工具,扩展人类的智力能力,把社会生产力和人类的生活质量提高到崭新的水平。

从古代到近代再到现代,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再到信息社会,一个十分清晰的科学技术发展脉络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从古代材料科学技术只会利用一种资源(物质)扩展人的体质能力,到近代能量科学技术能够同时利用两种资源(物质与能量)扩展人的体力能力,再到现代信息科学技术学会了综合利用三种资源(物质、能量和信息)扩展人的智力能力,从古代的材料科学技术,到近代的能量科学技术和近代的材料科学技术,再到现代的信息科学技术、现代的能量科学技术和现代的材料科学技术,科学技术领域不断地得到开拓和深化,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不断得到扩展和加强。

当然,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给我们带来无限好处的同时,某些科学技术的片面发展或滥用也带来了许多危害。科学技术进步,工业尤其是重工业发展起来,重工业的片面发展造成了环境的污染。我们现在很难看到古代诗歌中山青水秀的美好景色了,新闻上报道的是某某河流因为污染散发着难闻的气味,诸如此类的事件不在少数。科学技术的滥用,不仅带来了环境的污染,而且严重危害了人类的身体健康,空气被严重污染,新的疾病不断出现。现在,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温室效应等问题也日益突出,我们必须重视起来。

人们也许会提出一个问题: 与人类自身的能力相比,工具体系的能力变得越来越强,会不会导致人类与人造工具之间关系的改变呢?言外之意就是担心会不会有朝一日工具“反客为主”。

这种担心表面上看似乎很有道理,合乎逻辑。但是有这种担心的人忘记了前面强调过的两个重要的事实和前提。

首先,从“科学技术辅人律”的分析知道,科学技术不是社会的自觉主体,只有人类才是社会的自觉主体(这也是前面强调过的“人本”思想);只当人类自身的能力不能满足人类改善生存发展条件的需要的时候,人类才创造了科学技术来帮助自己扩展自身的能力。所以,科学技术的发生纯粹是因为“辅人”的需要。这是科学技术的本质。前已提及,之所以有人宣扬“机器统治人类”的恐怖,一方面是因为他们不懂得或不接受“科学技术辅人律”这个客观事实和规律,另一方面也因为他们习惯于“生存竞争”的思维方式,因此有意无意地把这种“争斗”关系套用到人类与科学技术的关系之中。这种套用显然是没有根据的,因而也是没有道理的。既然科学技术及其产物(工具、机器)不是一个社会的自觉主体,那么,它与人类这个社会主体之间就不存在上述“谁统治谁”的关系。事实上,如果有人感受到“机器的压迫”,那他们感受到的是“机器背后”的另一类人所施加的压迫。统治与被统治是人类内部的关系,而不是人类与机器或人类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

第二,于是有人就会说: 如果机器的能力不断增长,有朝一日达到了甚至超过了人类的能力,会不会反过来统治人类呢?前面的分析曾经指出: 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正在创造出各种各样的智能工具;同时指出: 这些智能工具在信息获取、信息传递和信息执行方面的能力可以赶上和超过人类,在信息认知和决策这些创造性思维能力方面将不断向人类学习,但是永远不可能赶上更不可能超过人类。原因很显然: 机器是人类创造的,但是人类自己并不能说明自己的创造性思维究竟是怎样进行和怎样实现的(或许是一个不断进步但永远说不明白的谜),也就不可能使机器拥有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更何况正如前面所指出的,人类是一切智能问题的提出者(正确地高瞻远瞩地提出问题是创造性的首要表现),同时也是智能问题求解规则的制定者,一切智能机器只能在人类给定的问题和规则约束下求解问题。因此人类必然拥有创造性智能,机器则只能拥有常规性智能。智能机器永远是智能机器,永远不可能等同于人类: 即使在许多非创造性的能力方面可以超过甚至远远超过人类,但在创造性能力方面却永远不可能望其项背。这就决定了科学技术将永远遵循“辅人律”和“拟人律”的规律前进,无论科学技术怎样不断发展,无论机器的能力怎样不断增长,机器终究是辅助人类的工具,不可能统治人类,也不可能取代人类。

由此导出的便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第三定律——“共生律”。它的意思是: 科学技术既然是为辅人的目的而发生,按照拟人的规律、为辅人的目的而发展,那么发展的结果就必然回到它的原始宗旨——辅人。于是,人类的全部能力就应当是自身的能力加上科学技术产物(智能工具)的能力,即

人类能力=人类自身能力+智能工具能力

这就是“共生律”的一个表述。

在这个共生体中,人类和智能工具之间存在合理的分工: 智能工具可以承担一切非创造性或常规性的劳动(广义的劳动),人类则主要承担创造性劳动,当然在需要的时候也可以承担非创造性的劳动。这样,人类和智能工具之间就形成了一种和谐默契的“优势互补”的分工与合作。在这个合作共生体中,人类处于主导地位,智能工具处于“辅人”的地位。

人类作为万物之灵,创造性是他的“灵”的集中体现。人类具有众多方面的能力,这些能力构成了一个有机的能力整体。其中,人的许多能力都可以(也应该)由机器替代,唯有创造能力是人独有的天职,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志,是机器不可能取代的。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认为,一个人如果一生一世都没有创造,那么他的价值(除了生殖遗传之外)就几乎等同于机器。反过来说,机器几乎可以做任何事情,唯独不能创造。

但是,如果没有智能工具在共生体中发挥“辅人”的作用,人类就要亲自从事一切意义的劳动,那么,人类的精力就不得不消耗在许多本不应消耗的地方,他的创造性也就不可能得到真正有效的实现。总而言之,人有人的作用,机器有机器的作用,两者合理分工,默契合作,人主机辅,恰到好处,相得益彰,这才是科学技术“共生律”的本意。一旦这种和谐默契的“人机共生”格局得以形成,人类的能力(自身能力+智能工具能力)就会达到史无前例的完美程度,人类社会的发展就将到达前所未有的美好境界。

需要注意的是,科学技术的利用是一把双刃剑。如果我们善用科学技术,它就会帮助我们打造更好的明天,但是如果滥用科学技术,就会带来危害,甚至自取灭亡。

科学技术和人类的关系是一种共生关系,人类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也离不开人类的引领,几乎每一次科学技术的重大变革都是在人类有新的需求的情况下发生的。无论何时,科学技术与人类都会继续保持这种关系,和谐共生。

摘自《科技史与方法论》清华出版社授权登载

荐书:一本书”看透“科技史丨科技史与方法论



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