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来源:蝌蚪五线谱发布时间:2018-09-13

科技史与方法论:从哲学角度来讲,科学与技术的关系是一种辩证统一关系,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现在,人们常常把“科学技术”缩略为“科技”二字,用以称谓“科技事业”“科技现代化”“科技工作”“科技人员”。实际上,“科学”与“技术”还是有区别的。从定义上看,科学与技术各有其内涵,但是两者并不是孤立的。

1. 科学与技术的区别

科学与技术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点。[2]

(1) 科学与技术起源时间不同。

科学要比技术出现的时间晚。技术是伴随着人类的出现而产生的,而科学则是在奴隶社会才初具雏形。技术是从生产、生活实践中直接起源,从人类开始学会利用天然材料时,技术就诞生了。这种技术最初只是直接发端于实践经验的手工技艺,并没有科学的指导,无疑此时的技术是发展极其缓慢的。早期科学则是在奴隶社会时期,在出现文字语言和脑体分工以后才出现的。古代科学还属于经验形态,它与古代哲学融为一体,称为“自然哲学”,这是它的一个显著特点。

(2) 科学与技术的任务和目的不同。

科学的任务是有所发现,从而增加人类的知识财富,揭示客观过程的规律;技术的任务是要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创造人工自然并协调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使人类过得更好。科学的目的侧重于回答“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强调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满足主体精神需要,属于基础研究。技术的目的侧重于回答“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强调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满足主体物质(和精神)需要,属于开发研究。

(3) 科学与技术的研究目标和研究过程不同。

科学研究的目标是相对不确定的,活动的自由度较大,选择余地也宽。一般是从科学理论与科学实验的矛盾、科学理论自身的矛盾、多种科学假说等科学发展自身的逻辑中去寻找、发现和选择研究的课题,甚至也可以从科学家的兴趣和好奇心出发去选择课题。科学研究探索过程难以预见,要求科学探索必定成功或指日可待是不切实际的。技术主要从国民经济发展、国防建设需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等实际需要中发现和选择所研究的课题,能付诸实施并产生一定的实际效益。技术活动也有它的不确定性,但从诸如新产品的研制和设计来说,它又可以有相对确定的目标,可以有较明确的方向、步骤和经费预算,技术工作的计划性、目的性较强。

(4) 科学与技术的成果呈现形式不同。

科学是以认识的形态存在,是由实践向理论转化的领域,属于精神财富。科学成果是观念形态的东西,如人们常说的科学发现、科学预见、科学原理等,属于由物质向精神转化的范畴。作为科学成果的知识是人类共享的;技术要借助于一定的物质形态而存在,是由理论向实践转化的领域,属于社会财富。技术成果是知识形态的东西与物质形态的东西的有机结合,其成果形式有技术样品、模型、技术规程、设计图纸等。技术是可以买卖的,发明者享有专利权。

(5) 科学与技术的评价标准不同。

科学的评价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用实践验证其是否合乎客观实际。科学知识只有正确与谬误之分,虽然在一段时间有些谬误会被作为真理,但是旧知识总是会因为它的谬误而被淘汰的。技术过程、技术活动的结果在不同民族、不同地域具有多样性。对于技术的评价也较复杂,虽然技术的程序有正确与错误之分,例如,航海技术、造船技术可以分为对的或不对的;但技术系统却只能从实用或不实用、高效或低效来划分,而不能以正确与否来评价。旧技术会因为效用差而被舍弃。


2. 科学与技术的联系

从原始社会技术产生,到奴隶社会科学出现,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在近代以前,科学与技术还是各行其道的;在近代前期,科学与技术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科学与技术相互转化,相互促进,相互交织,相互渗透。它们彼此推动,不断地向前发展。

(1) 科学与技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

科学与技术相互依赖,科学是技术发展的理论基础,技术是科学发展的手段。科学与技术相互促进,科学为技术发展提供理论支持,技术为科学探索提供必要的手段和物质帮助。同时,科学规律、科学原理等理论知识可以指导人们进行技术发明创造;技术原理和方法等又促进科学原理的进步和完善。这里只需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就可以说明。生物学中的显微镜是根据凸透镜成像的科学原理制成的,而显微镜的出现可以帮助科学研究者更加方便、快捷地进行科学研究。

(2) 科学与技术相互交织,相互渗透。

科学日益技术化,技术日益科学化。科学技术发展至今,已经很少有学科是纯理论或纯技术的,一般都是理论和技术交融。例如,计算机科学就是一门既有理论原理又有技术支持的学科。尤其是由此发展起来的人工智能,更是涉及多个领域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方法。

科学与技术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科技发展也越来越快。科学与技术越来越不可分割,彼此包含,共同进步。


3. 科学技术、工程与经济社会的关系[1]

在讨论技术问题的时候,不可避免地要联系到一个与“解决问题的工艺方法体系”的应用密切相关的问题,这就是工程。

工程,是指人们利用相关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方法解决国计民生各种重大的共性需求问题(也称“项目”)所进行的有序而有效的公益活动,包括工程项目的定义、规划、设计、施工、检验、维护、更新等过程。

这一定义清楚地表明,“工程”首先是一类为了解决国计民生各种重大的共性需求问题所组织的大规模有序而有效的公益活动,科学和技术则往往具有更多个体活动的色彩。这是工程与科学和技术不大相同的地方。

但是,工程又与科学和技术两者都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这至少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科学为工程提供理论,技术为工程提供方法和工具;另一方面,工程实践又会反过来为科学和技术提出许多需要解决的理论和方法问题。同时,作为社会需求的直接体现,工程实践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科学技术朝着“满足社会需求”的方向发展。

工程问题的重要性还表现在: 只有通过工程,科学和技术对于人类的真实价值才能得到更好的实现。可以认为,没有实际的工程,科学理论本身不能直接给社会提供实际的物质利益;在高度自动化和高度智能化的机器系统诞生之前,没有实际的工程,技术工具同样也不能产生具有重大意义的实际的物质利益。

图1.1示出了科学、技术、工程、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

图1.1科学技术工程社会的关系

图1.1 科学-技术-工程-社会的关系


由图可见,工程直接根据社会的具体需求立项,工程的完成则将为社会提供直接的利益服务,满足社会的需求。为了完成工程项目的建设任务,需要综合利用科学所提供的理论和技术所提供的方法和工具。

一般认为,科学是纯粹的理论,技术是工具和方法,它们两者都是人类所创造的重要财富。工程,而且正是工程,承载了科学和技术两方面的能力,因而能够按照社会的需求向社会提供人类生存发展所需要的各种实际条件,满足人们各种实际的利益需求。实际上,在解决工程问题的过程中,既涉及科学理论(即所谓工程科学)问题,也涉及技术方法(即所谓工程技术)问题。这些工程科学和工程技术问题可能由科学家、技术专家去解决,当然也可能由工程师去解决。

正如图1.1所示,无论是科学技术还是工程,从根本的意义上说,它们都是在社会需求的牵引下发生和发展起来的。所不同的是,与科学和技术的情形相比,工程与社会需求的联系最为直接,最为密切,因此也具有最为直接和最为实际的社会价值。

科学和技术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杠杆,是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没有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和进步,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繁荣就成为不可能。认识科学和技术的这种社会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只有这样来认识科学和技术,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才能理解科学技术发生发展的机理,理解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的本质关系。

最后值得再次指出的是,科学技术(包括工程)的奇特贡献在于它们能够“利用外部世界的资源制造先进的工具来扩展人类自身的能力”。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这对于人类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倘若没有科学技术的这种神奇的贡献,人类也许至今仍然在原始时代的黑暗中摸索。

参 考 文 献

[1] 钟义信. 机器知行学原理: 信息、知识、智能的转换与统一理论\[M\].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7.

[2] 远德玉,丁云龙. 科学技术发展简史\[M\]. 沈阳: 东北大学出版社,2000.

摘自《科技史与方法论》清华出版社授权登载

荐书:一本书”看透“科技史丨科技史与方法论


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