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做这20件小事,心脏不会太差
心脏是人体最勤劳的器官,昼夜不停地工作,保证血液循环,输送氧气和养分,同时还能带走身体的代谢产物。
心脏是人体最勤劳的器官,昼夜不停地工作,保证血液循环,输送氧气和养分,同时还能带走身体的代谢产物。
强大的心脏也很容易受伤,不仅会导致生活质量下降,还会影响身体其他器官,严重时甚至威胁生命。
在所有急症中,最凶险的莫过于心脏骤停。近日,复旦大学团队在《加拿大心脏病学杂志》发表研究指出,心脏骤停虽凶险,但可防可控,能通过调整风险因素预防。
《生命时报》(微信内搜索“LT0385”即可关注)邀请专家,对20个风险因素进行分析,解读保护心脏的日常习惯。
受访专家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 陆浩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 林杰
饮食有质量
多吃水产
医生建议
常喝牛奶
牛奶富含钙,还含有维生素D等促进钙吸收的因子,有助减少心血管疾病风险。
医生建议
每天摄入300~500克奶及其制品,可以早餐喝杯牛奶,午饭加杯酸奶。不喜欢牛奶味道或乳糖不耐受的人,试试盐糖含量低的调味奶制品。
搭配粗粮
精米白面在加工过程中丢失了大量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长期作为主食不利于控制血糖,还会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
医生建议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成年人每天摄入200~300克谷类,全谷物和杂豆达到50~150克。大家主食可换着花样吃,早餐选择燕麦粥或小米粥,或午餐、晚餐用糙米饭、杂豆饭替代白米饭、面条。
控制盐糖
高盐饮食易升高血压,增加心脏负担;高糖饮食则可能引发肥胖、胰岛素抵抗等代谢问题,间接损害心脏。
医生建议
每日盐摄入量应控制在5克以内,糖摄入量不超过25克。甜饮料、饼干等高盐高糖的食物要少吃。
每天有蛋
有些人认为鸡蛋含有大量胆固醇,对血管不友好。其实人体合成胆固醇与遗传、代谢异常等相关,跟食物中的胆固醇没有太大关系。
医生建议
蛋黄虽然胆固醇含量较高,但也含降胆固醇成分,普通人每天吃1~2个鸡蛋不会导致胆固醇升高。
果蔬充足
果蔬富含多种维生素和膳食纤维,能从多方面预防心血管疾病。有研究显示,果蔬摄入不足是我国居民患心血管疾病的主要饮食风险因素。
医生建议
每人每天摄入蔬菜300~500克,一半应为深色菜;水果200~350克,换着颜色、种类吃。
生活品质高
不要久坐
久坐会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熬夜刷手机、打游戏,会让交感神经处于兴奋状态,导致血压飙升,引起心慌等不适。
医生建议
采取“555”护心法,连续使用屏幕不超55分钟,起身活动5分钟,可进行深蹲或原地踏步。保证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或75分钟高强度运动。
睡个好觉
若每晚睡眠时间少于6小时,会导致高血压、冠心病、心梗等疾病风险大增。
医生建议
晚上11点前上床睡觉,睡足7小时,睡前阅读轻松书籍,代替玩手机、看电视。如果经常失眠,最好尽早咨询医生。
戒烟戒酒
烟酒会损伤血管内皮,使坏胆固醇更容易进入血管壁,引起动脉粥样硬化。
医生建议
任何时候戒烟戒酒都不晚,只要开始行动就是对心脏的保护。
环境凉爽
高温环境中,人体为了调节体温,心脏需要更努力地工作。高温还会使血管扩张,导致血压波动,增加心脏负担。
医生建议
夏季出门尽量选择早晚凉爽时段,室内开空调的话,温度保持在24℃~26℃。
精神很富足
情绪积极
易怒的人患心脏病风险较高。性格内敛者遇事爱憋在心里,会增加焦虑、抑郁等情绪,给心脏施加压力。
医生建议
日常学会调节情绪,多找点小乐子,意识到情绪即将决堤时,给予自己正面心理暗示。
主动社交
社会参与度低和孤独感强的人,心血管状况往往不佳。
医生建议
建议走出自己的小圈子,多参与集体活动,敞开心扉;感到孤独时,试试给家人朋友打个电话。
精力充沛
当心脏出现疾患时,肺循环和体循环都会受到影响,供给大脑的氧气和营养物质不足,会直接影响脑功能,使人昏昏欲睡。
医生建议
若长期存在白天萎靡不振等情况,应积极寻求医生帮助。
指标控制好
保持体重
肥胖不仅增加心脏负担,还会引发高血压、高血脂等连锁反应,最终导致心梗等严重后果。
男性腰围超过85厘米,女性超过80厘米,体重指数[BMI=体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大于23.9即为超标。
医生建议
腰围和BMI超标的人,应尽快改变生活方式,管住嘴迈开腿,通过科学方法控制体重。
心率稳定
成年人正常心率为60~100次/分钟,跳动过快、过慢、过乱都是心脏病信号,可能引发胸闷气短等不适,严重的会危及生命。
医生建议
每天早起、睡前测测心率,发现异常及时就医。日常可进行强度适宜的锻炼,减少熬夜、情绪激动等坏习惯,将心率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肺活量高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研究发现,如果中年人肺活量偏低,会导致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上升。
医生建议
慢跑、快走、游泳、骑自行车、打太极拳等运动,能有效提高肺活量。
血压达标
正常成年人血压应低于120/80毫米汞柱。血压长期过高,会加速斑块发生发展,造成心肌缺血。若斑块突然破裂,会引起血栓,导致心梗等严重后果。
医生建议
家中应常备血压仪,健康者每个月测一次,高血压患者每天早中晚各测一次,并做好记录。
体脂率低
体脂率指脂肪重量占总体重的比例,男性体脂率高于25%、女性高于30%属于肥胖,会引发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糖尿病等。
医生建议
控制体脂率的关键是维持肌肉量、避免代谢下降,而非单纯“少吃多动”。
手部有劲
握力反映肌肉力量,更是心脏功能的晴雨表。研究发现,握力每下降5千克,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风险增加17%。
医生建议
可多使用握力器、哑铃等进行练习,也可通过拧毛巾、提重物来增加手部肌肉力量。
腿肌强壮
腿部又称“人体的第二心脏”,若腿部肌肉力量弱、活动不足,“肌肉泵”功能会下降,可能导致静脉血回流不畅,增加心脏负担。
医生建议
日常多进行腿部锻炼,如骑自行车、跑步、靠墙静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