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已离世20年,但航空人从未忘记他——纪念“航空科技英才”董秉印

作者:乔地来源:科技日报发布时间:2020-07-09

“传承,是最好的纪念。

“有一种说法,人这一辈子会有三次死亡:第一次是心脏停止跳动,生物学意义上的死亡;第二次是在葬礼上,随着人们的鞠躬,社会价值的死亡;第三次,才是终极的死亡,是当这个世界上,最后一个记得你的人,也将你忘记……

真正的死亡是忘记。

但,航空人不会忘记!伴着祖国航空事业的基业长青,董总的故事和精神将长存于世。”

2020年6月30日,在中国航空研究院(原名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的一场特别的追思会上,主持人的话语让在场的航空人再次潸然泪下。

虽已离世20年,但航空人从未忘记他——纪念“航空科技英才”董秉印

董秉印是新中国培养的最优秀的空空导弹专家之一,曾担任多型导弹的总设计师,创造了中国空空导弹研制史上的多个第一,是航空人心目中名副其实的“航空科技英才”。

    但是,谁也没有想到,他61岁的生命在20年前6月30日戛然而止。

作为董秉印一手带出来的博士,现任中国航空研究院副院长、总设计师刘代军深有感触地说:“20年岁月,航空人在董总的故事里成长,每个回忆都温暖清晰,每个片段都耳熟能详……”

中国工程院院士、航空工业科技委副主任、中国航空研究院副院长樊会涛表示:“传承,是最好的纪念。我们会走好建设新时代航空强国新征程,创造无愧于前辈,无愧于时代、无愧于祖国的新业绩!”


为了新一代导弹的研制他甚至不揣冒昧上书邓小平

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总设计师董秉印,1939年8月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1963年从北京航空学院(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后,即分配到中国空空导弹研究所从事空空导弹总体设计工作。

为了使我国的空空导弹能够尽快赶上国际先进水平,董秉印早在1984年就下决心要搞新一代导弹。在院领导班子支持下,他自筹经费进行了不懈的预研,培养了一支从事新一代空空导弹研究的科研队伍。为了新一代导弹的研制,他不厌其烦地向有关部门汇报,甚至不揣冒昧上书邓小平同志,要求尽快研制新一代导弹。1993年1月,上级决定研制我国新一代导弹。

董秉印同时身兼两个重点型号的总设计师,责任之重可想而知。1992年被任命为某重点空空导弹型号总设计师,经过艰苦奋战和大小数百次试验,使该型号设计定型靶试最终获得了成功。该型号是我国第一种自行设计研制的新型空空导弹,现已开始成批生产,是我国空军现在主要的武器装备。1993年11月被任命为新一代空空导弹总设计师,主持型号研制工作。在研制过程中,解决了多项技术关键问题,最终该项试验获得了成功,开创了我国空空导弹研制史上的先例。他研制的某型号六自由度数学模型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重点型号责任重于泰山,任何一个技术问题都事关飞行员的生命安全。董秉印对都江堰二王庙横匾上题写的李冰父子的“天道无亲”四字铭记在心,他经常告诫科技人员:“重点型号人命关天,搞不好就会机毁人亡。”把一切问题暴露在地面实验之中,把一切问题解决在地面实验之中,把一切风险消除在地面实验之中,并特别强调:质量问题暴露得越彻底越好,解决得越彻底越可靠。

虽已离世20年,但航空人从未忘记他——纪念“航空科技英才”董秉印2

1998年8月20日,是空空导弹研究院人异常振奋的日子。这一天,千里戈壁晴空万里,在试验基地的机场上,两架银色战鹰,一阵呼啸冲出跑道直上云天。随着指挥员发射导弹的简短命令,一枚导弹喷着火舌冲向靶机,靶机微微一颤立即凌空爆炸,指挥大厅里一片欢呼。年近花甲的董秉印情不自禁地跳起来,激动地与现场指挥员拥抱在一起,泪如泉涌!

试验的成功使我国空空导弹的研制水平由仿制攀上了自行设计的新台阶,创造了两个国际先进。它使用的少烟推进剂,解决了因导弹发射烟雾而造成飞机发动机空中停车的关键问题。

董秉印并没有因此而止步,他还要为新的型号奋力拼搏,向新一代导弹进军。

虽已离世20年,但航空人从未忘记他——纪念“航空科技英才”董秉印4

中国航空人在试验基地

导弹刚滑出弹架就在7000多米高空爆裂

1997年7月,董秉印在某试验基地为新型号导弹进行靶试做最后的准备。靶试的日子进入倒计时,他与工程技术员一起反复认真检查。他告诫大家,科学试验不会一帆风顺,丝毫马虎不得。然而,意外事故发生了:导弹刚滑出弹架,就在7000多米高空爆裂。靶试首发失利,霎时痛苦代替了欢笑。

要确认失败的原因,得从方圆7000多平方公里的戈壁滩里找到导弹残骸碎片。时值盛夏,戈壁滩就像一座大火炉。导弹碎片与色泽相似的小石头混在一起,不弯下身子很难辨认,人人都摘去了遮挡强光的墨镜,紧紧盯着热浪滚滚的地面,没两天眼睛就布满了血丝。20多天过去,该找的终于都找了回来。

带着残片,董秉印心情沉重地登上运输机,回到洛阳。残片分析工作尚未全面展开,争论已呈白热化,关于事故原因的推断出现分歧:一种意见认为,问题出在发动机,应该更换发动机;董秉印与技术人员则认为,问题出在弹架方面。一次次争论没有结果,气氛更趋紧张,有人劝他:你照上面意见办就行了,何必再犟?

更换发动机的意见,也是出于让先进武器早日装备部队的美好愿望,听从这个意见,他个人几乎不用担风险,单位也可尽快受益,但这么一来,导弹所达到的水平,却要大打折扣,而且事故所隐藏的技术障碍,将来很可能导致我国空空导弹事业的一场灾难。

董秉印要为正确的意见找到科学依据。在全院上下的大力支持下,他带领科技人员顶着压力展开了一场科研攻坚战,反反复复做了大小数百个试验,拿到上千个数据,终于验证了事故原因出在弹架方面。导弹定型靶试终于取得圆满成功。8年实现了发达国家13年才达到的目标,董秉印向国家和人民交了一份出色的答卷。

2000年的春天悄悄过去。重点型号的研制工作进入新阶段,又一项重大试验正在紧张筹备。董秉印感到时间更紧了。扩张性心肌病困扰着他,医生告诫说:过度劳累会像点燃引线一样,随时引爆体内的炸弹。药为辅,锻炼为主,他顽强地与疾病抗争。三年多,他仅住了三次院,还都是被逼进去的,住院时间加起来不足一个月。


生命的最后一周

董秉印马不停蹄地在洛阳、郑州、成都、北京之间奔波。每到一处,都忙于技术协调、分析科研攻关成果和检查零部件生产,这项任务没结束,另一项任务又催他启程。

在追思会上,航空人再次展示了董秉印董离世前一周的工作日程:6月21日去成都,协调重点型号挂装主力歼击机的技术要求;24日到北京,讨论重点型号研制任务书,为研制新型号进行顶层设计、为国家利益据理力争;原本安排3天的讨论会,压缩成2天,余下的1天,他用了半天时间,考察了为重点型号研制配套关键元器件的有关单位,下午又参加了重点型号可靠性会议;29日上午9点,他乘硬卧回到洛阳,没有休息就直接参加了院结构调整会议。会议一直开到12点半,晚上他又参加了外事活动。6月30日早晨7时05分,一颗赤子之心永远地停止了跳动。

董秉印病逝后,从洛阳市、河南省到国家有关部委先后举行“董秉印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追授他为“航空科技英才”。

——《原标题:这个导弹专家离世20年,航空人依然为他泪洒长空》


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