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防疫”与科幻文学

作者:丁卓来源:科普时报发布时间:2020-03-18

科幻文学面向未来,反思现实,为精神防疫,为战胜疫情凝心聚力。

把科幻与疫情放到一起似乎不合时宜。不过,科幻虽不能让人身体免疫,但能为人“精神防疫”。科幻文学发展的重要支点是人的未来意识,未来未至,人根据现实预构未来,科幻文学对未来社会的病毒或细菌灾难进行了大量描述,形成了“病毒-细菌灾难”科幻亚门类,再加上影视、游戏等文化媒介的融合,影响很大,增强了人们对病毒和细菌的认识。

这类作品通常遵循“病毒或细菌来袭-社会濒于毁灭-主人公力挽狂澜-人类延续希望”模式,主人公是科学家或在灾难中挣扎的普通人。当今“病毒-细菌灾难”科幻偏向僵尸题材,病毒将人变成失去人性的僵尸,僵尸噬咬人类,传播病毒,加快社会毁灭,这比单纯让病毒伤害人类更血腥更残忍。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符号,僵尸是科幻文学对神话传说中相关形象的改造,其历史和政治渊源是古埃及木乃伊与法国大革命,体现了人对文化神秘性和暴力破坏性的双重恐惧。

“精神防疫”与科幻文学

“病毒-细菌灾难”科幻是对现代社会异化状态的极端预测,透露出作家对未来的焦虑。豆瓣网上数百部相关文学作品、影视剧或游戏中,没有一部让病毒或细菌造福人类。相关作品除了表现灾难的严酷,还反思社会问题。在美国作家克莱顿的《天外细菌》中,人类政府对外星细菌入侵地球毫无防范,竟想用核弹摧毁被感染的城市。在韩国电影《釜山行》中,现代大都市各种设施一应俱全,一旦病毒大面积爆发却捉襟见肘,连修建隔离区的空地都没预留,反映出危机意识的极端淡薄。美国电影《生化危机》尤其抨击了政府与大企业中邪恶的阴谋家,病毒毁灭性的影响和僵尸的残忍无情凸显了政客与巨商的罪行。王晋康的《十字》对人类过度用药物抑制疾病深表忧虑,科学家梅茵主动散播天花病毒,以“低烈度纵火”的极端方式推动人的进化。

科幻经典不是用灾难和毁灭来博眼球、吸流量,更不是在疫情中制造恐慌,而是通过建构某种未来可能性,让人们警惕各种现实危机。科幻文学是以艺术符号结构虚拟人类未来危机以批判现实的文学类型,其魅力不限于展现未来世界和科技奇观给人带来惊奇感。随着社会的进步,许多早期科幻作家所设定的未来世界与科技奇观看起来非常幼稚。真正支撑科幻文学发展的是其对现代社会精神危机的表现和超越。

精神危机,指由于人的生命诉求受到社会压制而形成情感、信仰与认知能力断裂,并造成人性沉沦。精神危机是心灵最严重的顽疾。客观世界各种灾难来源之一是人的精神危机。时代、民族不同,精神危机也不同。原始人类受病菌侵害是由于思想意识的蒙昧,现代社会疫疾流行源自人的贪婪。当代中国的精神危机是精神理想与物质追求的失衡,由此引发一系列社会矛盾和自然灾害。科幻文学的宗旨是以科学精神完善人与自然的关系,科幻文学对人的精神防疫名副其实,并有具体“防疫方案”。

“精神防疫”与科幻文学1

其一,科幻文学展现人最宝贵的精神品质——大爱、勇气和责任,危难关头总有科学英雄挺身而出,无惧牺牲,这些人群中的“逆行者”前赴后继地与病菌斗争,挽救生命。美国电影《极度恐慌》中科学家山姆历经千难万险找到病毒携带者,还驾驶直升机阻止美军对病患的轰炸。在王晋康的《生死平衡》中,中东恐怖分子发动生化恐袭,但中国科学家战胜天花病毒,挽救了世界和平。科幻中的英雄人物是人类生命力量的化身,也是对当下中国战斗在抗疫第一线勇士们的真实写照。科幻是宣扬人文主义的艺术,当代中国科幻致敬抗击疫情的勇者。

其二,新冠肺炎疫情不仅是医学问题,更是一个需要跨学科、多部门共同应对的社会重大灾难。作为现代文学艺术形式,科幻文学是学科综合与社会结构优化的结晶。科幻文学把人作为精神与物质、时间与空间、传统与现代的生命统一体,远远超出了其他文学类型的认知极限,它以宇宙视角预构人类发展,整合人类意识,反思人类价值。思维的广度预示思想的深度,有如此辽阔无垠的思考范围,对解决当代精神危机、疏导疫情造成的恐慌情绪更具高屋建瓴意义。

其三,从“病毒-细菌灾难”科幻的末日图景看,危机一旦爆发很难防控,病毒或细菌的源头不仅来自人类社会,也在自然界中。当下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世界与全球化有密切关系,健康人与病患的间隔最远只是一架航班的旅程。全球化问题需要全世界共同面对。科幻真正的主人公是人类,社会的进步最终要依靠群体力量。科幻文学启示我们,面对包括病毒细菌在内的危机,人类应建立各种专业化的国际危机防治机构,并赋予其强大的资源调配权。在全球化日趋明显的今天,牵一发动全身,一国有难,世界有忧,死地后生必同舟共济,危难见真情,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大势所趋。

总之,人类社会发展,危机难以避免,科幻文学面向未来,反思现实,为精神防疫,为战胜疫情凝心聚力。疫情现,科幻在,人类共克时艰,科幻义不容辞。

——《原标题:科幻与“精神防疫”》


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