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因你而静止
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化石吟》
嘿,你写过日记吗?寥寥数笔挽住一段时光,将稍纵即逝的时间装进记忆的背囊,那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情。而我们的地球母亲同样有一本日记,里面记载着四季更替、海陆变迁、大陆漂移、生物进化,是地球数亿年间不断变化的真实写照。你一定会好奇这本日记存放在哪里?其实,它就在我们的脚下——被深埋在地下的化石。
也许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山洪海啸,可能是一次地动山摇的火山爆发,成千上万的生物们在灾难中死去了。他们中的极少数被淤泥或是火山灰所掩埋,柔软的身体慢慢腐烂消失,只留下坚硬的骨骼、牙齿等硬体部分,经过长时间的石化作用,形成了仅具有硬体部分的形状、结构、印模的化石。
佛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透过尘封多年的鸟类化石,我们也能窥见鸟类庞大家族的进化历程。
1861年,人们在德国索伦霍芬附近的朗恩艾特罕发现了第一具始祖鸟的化石,这只具有爬行动物特征的鸟类,被认为是爬行动物向鸟类进化的有力证明。由此,科学家们正式踏上了鸟类起源奥秘的征程。紧接着,中国也陆续发现了长有羽毛的兽脚类恐龙——中华龙鸟,兼有爬行动物的眶后骨和鸟类的角质喙的原始古鸟——圣贤孔子鸟,这些化石不仅充分证实了鸟类是从恐龙进化而来的推论,也让中国成为了世界古鸟类研究的中心。
通过对鸟类化石的进一步研究,人们不禁提出疑问:最初的鸟类是如何学会飞行的呢?于是,人们展开了对鸟类飞行起源奥秘的研究。科学界很快产生了两种假说:一说是鸟类在树林间跳跃、滑翔进而学会了飞行,另一说是鸟类在地面快速奔跑时学会了飞行。“树栖”与“地栖”的争论还在继续,但随着顾氏小盗龙的发现,这只长有4个翅膀且能够爬树的小型恐龙,它的腿上有着长长的羽毛,显然是不适合在陆地上奔跑的,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倾向于接受“树栖起源假说”。
科学家对鸟类化石的研究仍然在进行,人们观察鸟类骨骼上的突起,了解到鸟类肌肉的分布情况;分析羽毛化石上碳化痕迹中色素的成分,知道了鸟类羽毛的颜色;采集鸟类脚印的化石标本,推断出鸟类的身高、体重、奔跑速度等相关信息。
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写过这样的诗句:“人非木石皆有情”。我想,他一定不曾见过这些形态各异的鸟类化石。因为气温的急剧下降,鸟类祖先为了生存,将它们用来保护身体、防止水分蒸发的鳞片渐渐蜕变,而用来装饰、帮助调节体温的“原始绒毛”也慢慢演变为利于飞行和抵御寒冷的羽毛,原本随外界温度而改变体温的身体逐渐获得了恒温。同时,为了能够飞行到更远的地方,它们舍弃掉自己的牙齿,并且将骨骼变得中空,以此来减轻身体的重量。
这些看似简单的改变,都经历了几代、几十代甚至数万代生物的不断演化。在恶劣的环境面前,它们用妥协温柔地对抗着强大的自然界,不屈不挠地一点点进化,这是每一个平凡生命中最最伟大的闪光点。沧海桑田,天地巨变,作为大自然记录者的化石,为我们揭示了一个个自然的奥秘和一段段生命的奇迹。
有人说,能穿越时间的,便是值得跨越空间相见的。看着这些栩栩如生的化石,我更愿意相信,这些逝去的远古鸟类就住在这一块块石头中,独自忍受了漫长的黑暗和孤寂的岁月,只为了能够与另一个时空的我们相遇,为大家讲述一段段属于它们的故事。
大文豪写下了一部部流芳百世的著作,科学家创造出一件件震惊世界的发明,冒险家实现了一次次世代传颂的壮举。在浩瀚的时间长河里,你会为后代世人留下些什么呢?
环球视野推荐
-
include("../../../cache/page/block_9449_article_default_10_37a125dc_3.html"); ?>
微博 博客
热点科评推荐
-
include("../../../cache/page/block_9448_article_default_10_c66644c3_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