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有话说:地震来袭,还应先自救
距离汶川地震将满5年,4月20日,大地震又再度光临四川。“与5年前相比,我们在救援上更加有经验、更加有序,混乱的场景少了很多,但也可以看出应急科普还依旧不足。”北京市地震局宣教中心主任邹文卫表示。
余震与否是学术之争与救援关系不大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周本刚对媒体表示,目前判断,芦山地震不是汶川地震的余震,而是两次独立的地震。他表示,两次地震震中距离85公里,距离较远,虽然这两者都位于龙门山断裂带,但所处的断层不同。
与周本刚观点不同,美国地质勘探局地球物理学家杰西卡•特纳19日晚间接受新华社记者电话采访时说,此次雅安地震是在南北走向的龙门山断层上发生东西反向运动造成的,“目前我们认为,此次地震是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一次余震”。
这种说法与中科院院士,地球物理学家陈运泰的观点非常类似,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芦山地震是汶川大地震迄今“最大的强余震”。从震源位置、震源机制和震级大小看,芦山地震是汶川地震的强余震,是汶川大地震的破裂向西南方向的发展。也有专家表示,目前还不能说芦山地震就是汶川地震的余震。
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工学院终身教授、地质学家嵇少丞则认为芦山地震不是汶川地震的余震。
他在博客内写道:“所谓余震就是一次大地震,即中强度以上地震发生之后又接连发生的一系列‘帮凶’性的震级较小的地震,余震分布于由主震形成的同震破裂延展的同一区域……大震之后要特别注意强余震,因为震级较大的余震会给灾民和救援人员的生命带来非常大的危险,因为建筑物结构在主震时已经受到损坏,再受到余震袭击,损坏就会扩大,甚至造成倒塌。主震之后,援救人员到破坏的建筑物内搜寻和营救灾民,原居民回家寻找亲人,取回物品,都冒着非常大的危险。”
在邹文卫看来,从救援的角度出发,讨论是否为汶川大地震的余震意义不大,这个问题更多的是一种学术上的讨论,“无论本次地震是否是汶川地震的余震,救援的过程都是一样的。”
信预报不如学自救
每当大震来袭,都会有关于相关地震已有预报的小道消息传出来,此次芦山地震也不例外。据2013年04月20日《新京报》报道,4月14日凌晨,微博名为“预报中心”的博主发布了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将发生5级地震的预测信息,结果4月17日,大理州果真发生了5级地震,印证了这一预测,该微博因此被称为“预言帝”,但云南省地震局表示其发布地震预报信息违法,再次引发争议。
“地震预报并不是不重要,但现在有很多关键问题没有解决,而要解决这些问题还需要时间,在这种条件下我们只能先把房子盖结实,掌握相应的地震应急知识。”邹文卫说,日本的做法是进行预警。预警与预报最大的不同是,预警是地震发生后,而预报则是地震发生前。根据地震纵波与横波到达地面的时间差进行预警,这就可以让关键设备以有足够的时间自动启动保护装置,减少次生灾害带来的损失。
4月1日起,我国地震速报采用了“自动+正式”的速报方式,和之前需经审核,要满足准确无误后才能发布不同,现在我国的地震速报,首先由计算机以最快速度发布,然后再发布正式速报。速报的内容,除了发给地震系统、相关部门之外,也同时在官方微博上进行发布。4月22日,中国地震台网速报官方微博粉丝数已超过131万。
地震科普从小抓起
芦山地震发生后,周边的城市也均有震感,虽然在成都、重庆这样的大城市并为造成建筑物倒塌,目前已经有人员伤亡。其中,成都有3人在强震发生时因惊吓跳楼死亡,而成都大学五名学生,在地震发生时采取不当避震措施,从楼上跳下,导致受伤,其中一人重伤。重庆一男子因恐慌从三楼跳下造成脑部重伤。
邹文卫认为,这说明即便是在汶川大地震后,防震安全教育仍有缺失,学校在这方面的教育还应当加强。第一反应往外跑、跳楼、躲在阳台、窗户边上、待主震平息后蜂拥而出,到处乱窜,都是错误的做法。应当选择卫生间、储物间等开间小而不易倒塌的空间避震,也可选择到坚固的桌子、床下或者内墙墙根等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进行躲避。此外防灾意识是十分重要的,而这不仅体现在一旦发生地震时该怎么办,还体现在日常的思维和行为中。
重灾区宝兴县一度成为孤岛,救援队伍如何进入宝兴一度成为媒体和公众关注的焦点。邹文卫表示,山区发生地震极易发生山体滑坡、堰塞湖等地质灾害,从而造成交通瘫痪、通信不畅。虽然此次救援与5年前的汶川地震相比,更有效率、也更有序,但此时最有效的方法是在黄金期内及时进行自救和互救。而熟练掌握应急知识是开展自救和互救的基础。
原文链接:http://news.kedo.gov.cn/comment/zjjd/353318.shtml
环球视野推荐
-
include("../../../cache/page/block_9449_article_default_10_37a125dc_3.html"); ?>
微博 博客
热点科评推荐
-
include("../../../cache/page/block_9448_article_default_10_c66644c3_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