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灾难中获得了什么?
标签:城市防洪排水标准
百分之一的可能
40多年过去了。今天的北京,成了一个严重缺水的城市。海河也再没发过大水,这与全球气候大背景关系很大。
上世纪70年代后期,全球变暖的影响加剧。北京地区从1971年至2000年的常年气温平均值,要比1951年至1980年高出1摄氏度。降雨量则与此成反比,下降了10%。
1997年以来,北京持续干旱。
2005年,北京市首次提出变“防汛”为“迎汛”。
但这是否意味着北京不会再遇到大雨成灾的情况?谁也不敢这么担保。而如果真的迎来“63·8”那样的大雨又会怎么样?专家们表示:情况会比1963年更糟糕,因为那时的北京远没有今天这么多的建筑物,也没有这么多的硬化地面。
2004年7月10日,北京降了两小时暴雨。每小时降雨量仅为40毫米至50毫米,但已足以造成市区交通大瘫痪。2007年8月6日,北京降雨,安华桥下水没车顶,三环此路段双向交通因此中断4小时。这也是继8月1日晚以来今年本市第二次出现极端降雨天气。局地暴雨和日益增多的极端天气正使我们这座城市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北京市水务局的老专家刘延恺认为,现代城市必须提高集蓄雨水的能力,以防出现城市型洪水。
1963年那场大雨西南低涡直接穿过北京的天气条件非常少见,百年不遇。但是,专家们也说,百年一遇,不是一百年才遇到一次,而是每年都有百分之一的几率遇到。
环球视野推荐
-
include("../../../cache/page/block_9449_article_default_10_37a125dc_3.html"); ?>
微博 博客
热点科评推荐
-
include("../../../cache/page/block_9448_article_default_10_c66644c3_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