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7·21”暴雨是历史之最?
7月21日,北京遭遇特大暴雨,根据北京市官方公开的信息,全市平均降水量170毫米,城区平均降雨量215毫米,其中,最大降雨点房山区河北镇达到460毫米,城区最大降雨出现在石景山模式口,为328.0毫米。暴雨引发房山地区山洪暴发,拒马河上游洪峰下泄。这场特大暴雨肆虐京城整整20小时。北京市受灾面积为1.6万平方公里,受灾人口约190万人,其中房山区80万人。
据北京市气象台7月22日发布的消息,这次暴雨的降雨量是北京市自1951年以来有完整气象记录的最大降水量。由此,此次大雨被媒体解读为61年一遇。
实际上,“多少年一遇”主要是防汛部门对于洪水流量的重现频率涉及的说法,如果某一年的洪水流量在历史上出现频率是1%,就是百年一遇。而在气象上,现在也开始用百年一遇形容极端天气的出现频率,人们也因此常常感觉到,百年一遇的事情,几乎年年遇。
根据北京市气象台的统计,1951年以来完整气象记录的最大日降雨量为朝阳418.4毫米,这次“7·21”房山河北镇日降雨量达到460毫米。
一般来说,日降雨量的计算是根据当日8时至次日8时的24小时内的降雨总量计算,从上述记录上看,“7·21”暴雨创了历史新高。
不过,根据2008年北京水利协会李裕宏发表的《北京“63·8”特大暴雨洪水回顾与启示》,1963年8月8日早8时至9日早8时的24小时降雨量,暴雨中心朝阳区来广营达到464毫米。如果这个数据属实,北京官方认可的“7·21”暴雨的历史最大则存疑。但根据农业部网站关于“63·8”海河大洪水的介绍,当时在北京来广营的日降水量为429毫米,若依据该数据,则“7·21”暴雨的历史第一还是当之无愧。
而最新的数据是房山区水务局发布的,“截至22日8时,房山区平均降雨281.1毫米,山区平均313毫米,最大河北镇541毫米”。
统计降水量还有一个标准是全市平均降水量。北京市气候中心提供的气象资料显示,1951年至今,最高的单日全市平均降水量为1952年7月21日的144.3毫米,其次是1954年8月9日,139.9毫米。而此次“7·21”暴雨全市170毫米已经把前面的两次纪录远远抛在后面。
在北京气候中心的“北京气象历史之最”栏目中,可以查到北京日降水量最大是1959年7月31日的244.2毫米,这样看来,这次暴雨就不是历史最大的。不过,该中心的专家解释说,244.2毫米这个数值是南郊观象台单站数值,并非全市平均降雨量。但这个解释也有问题,如果说1959年7月31日的244.2毫米不是全市平均降雨量之最,而是单站降雨量之最,那么北京气象台所公布的朝阳418.4毫米的历史最大降雨量又如何解释?
事实上,争议“7·21”是否北京降雨的历史之最,从科学的角度而言,是容易产生误读的。尤其是目前气象上的监测手段日新月异,监测精度也今非昔比,拿过去的数据和现在的数据做严格对比,本身就不在一个水平线上。
从北京市布点的自动气象站密度上看,总数达到了177个,基本上城区每站间隔5公里、郊区间隔10-15公里。现在的监测手段可以记录更多的峰值,这些手段都是过去所没有的。
但真正应该强调的是,气象上的监测与统计,目的是为了更好的防灾减灾,而不是去强调多少年一遇,历史上罕见不罕见,从而给防灾、减灾不力提供借口。
去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曾公开表示,“所谓百年一遇、千年一遇的说法都不是由气象部门发布的,我国的气象观测网络是从新中国成立以后才逐渐建立完善的,很难与百年甚至千年以前的观测资料进行比较,而通过推算的方式得出的更早之前的资料也并不完全准确。”他认为,夸大灾害有可能是媒体的误读,或是某些人受利益驱动造成的。
环球视野推荐
-
include("../../../cache/page/block_9449_article_default_10_37a125dc_3.html"); ?>
微博 博客
热点科评推荐
-
include("../../../cache/page/block_9448_article_default_10_c66644c3_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