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松和韩松之外
韩松,新华社中央新闻采访中心副主任和科幻界天神般的作家双重身份,写作风格神秘阴郁、语言诡异华丽,行文情节模糊、人物面具化严重、设定肆意而毫无道理可讲,却似乎每一篇都有着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暗喻。他的作品其实是披着科幻外壳的哲思小说,跨越生死、超越种族、纵贯宇宙尺度的故事下映射着以他的高度所能触及到的现实的种种,无论是作为科幻小说还是严肃文学都有着鲜明的特点,同时收获了众多幻迷的严重崇拜和评论家们的青睐……只能说韩松作为作家来说,一直游走在科幻文学的边缘,而成为了科幻的核心,实在是太狡猾了。
韩松最近出版的书是小说集《宇宙墓碑》,都是些旧故事,初版于1998年,还有幻迷向笔者炫耀过他保存有旧版的这本书。但是一如既往地,这些故事中张扬的想象力、准确有力的文字和不可解释的多重意象,呈现出先锋性十足的感觉,完全没有旧的痕迹。你可以这样理解,16年前的韩松,在思考着这样深刻的问题——对历史的迷惘、对生死意义的探究、对信仰的质问、对人性的解释……在上下两篇的短篇小说《宇宙墓碑》中,关于“宇宙墓碑”这个意象的隐喻,根据韩松自己的解读,代表着神秘、绝望、艺术、宗教、科学的多重含义,是人的内心宇宙的一个体现。用他自己的原话来说,就是“说不清楚”。
《宇宙墓碑》封面
小说集中万人瞩目的中篇作品《美女狩猎指南》是首度公开的,据说只有与韩松本人相熟的人互相传看过,但是这也没能阻挡此文成为粉丝们之间口耳相传的神作。故事讲的是追求刺激的男人们真枪实弹去小岛上捕猎女人的故事。在捕猎者和被捕猎者中,逐渐演化出不同风格的群族,颇有些《地铁惊变》的感觉,但赋予两性关系的对立之后,小说似乎又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笔者在最近的一篇书评中看到这样的评价——“作为女读者很难欣赏这个故事的表象,即便能读懂背后的哲思,还是会感到生理上的不适。”小说中直白而富有冲击感的黄暴场面是否会让男读者有阅读快感,就无从知道了。韩松梦境般飘忽而尖锐的笔调简直就像是把读者的感受完全操控一般,他的文字力量之强大,让人不愿意用褒义词来形容,何况还带着魔鬼一般阴郁的气质。
从写法上来说,韩松和理工科出身的王晋康、刘慈欣和何夕是不同的。韩松的小说讲究人称转换、心理描写和现实的映射,从某种意义上讲,更具备理论上现代文学的一些特点,从而更接近主流文学。韩松自己说的,“在科幻里,我是边缘。”也还有这样一种说法,科幻分为两种,一种是韩松,一种是韩松之外。
无疑,韩松是个任性的作家。他坦言自己无视了读者的感受,这也是造成广大读者对韩松的小说“晦涩”这一评价的主要原因。而在之前的各种访谈和评论中,韩松本人也以“重度失眠者”、“不善言辞者”、“冷静的宇宙观察者”、“警醒的厌世者”这样那样的形象存在着,似乎真的不是属于我们这个现实世界的一员。又或者说,他是把自己的现实当成科幻来过的。有一些评论一直纠结在韩松记者和科幻作家的双重身份上,或者说大家热衷于研究客观地观察现实和构建诡异幻想这两种行为,是如何在韩松身上矛盾而统一着的。不知道是什么样的视角和立场,能让他在飞快而热闹的现实中,看出那些忧伤而沉重的思考来,也不知道是什么样的思维过程,能让他把头脑中诡异纠结的想象,变成流畅而神秘的文字的。大概这是一种天赋,或者直觉。而在一篇访谈中写到过的,韩松自己说,这种直觉是“天生的”,世界本该如此。而这样的回答也是——太狡猾了。让满怀着希望想从他身上得到什么启发的写作新手们,更加的迷茫了,也对他喜欢得更加盲目了。
但是韩松是特别的,但又不是“不合群”的。在目前科幻界的各种征文、讲座、活动中,韩松老师是很活跃的一个,无论是担任评委还是演讲,他都以很真诚的态度从事着。这也许是因为他是喜欢科幻,对于他内心想要表达的那些曲折和思考,除了科幻,大概再也没有其他更合适的途径了。“科幻是一种很积极的文艺,它能提升人的想象力,给社会带来正能量,是非常好的文学体裁。它本身是这样,历来都是这样。”在说这段话的时候,喜欢科幻的作家和韩松和他新华社中央新闻采访中心副主任的身份有了微妙的重叠,在他的心目中,科幻和人的思想、社会的形态、以及整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都是很合拍的。
韩松对自己写作上的任性很坦白,对科幻创作的方向也很明确,他说追求“情节明快、人物鲜明”的方向是对的,科幻是科学性和文学性都要有的,思想性和内涵也是要追求的,在此基础上,是想象力的爆发。 “蝌蚪五线谱原创科幻小说大赛的“科学性,创新性,情节,文笔”四个评分标准还是科幻发展的最重要的四个标准,也是最根本的。但我的科幻创作是个例外。”韩松是这么说的。
韩松还承认他自己的创作是更加私人的,只是写给自己看的一种自我表达,或者只是他内心最深处的“不平则鸣”。韩松对新科幻作者的用心和对自己完全不同,他自己仍然肆无忌惮地行走在“无视读者“的写作风格中。他相信着瑰丽的想象和深刻的思考会发光,而情节、硬核设定、人物这些小说元素只是想象力的具象化而已。他在某奖项的颁奖典礼上说,“获奖的这些作品都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而有些没有获奖的作品也是非常优秀的,也许经过时间的洗礼,在十几年或者更远的未来,会逐渐散发出光彩,体现出它们的价值。”——就像新出版的《宇宙墓碑》,以及死忠粉们一直期待着可以再版的《红色海洋》一样吧。技术流派和写作风格可能只是一时潮流,但思想是不灭的,“人心就是宇宙”。
而以年轻写手们来说,大概以韩松那样的作家为榜样的人,并没有以刘慈欣为榜样的人多吧。毕竟说到《三体》,幻迷们将之视为科幻文学的骄傲,轰动时代的作品,“设定体系碾压一切”思想的代表作;而说到《地铁》或者《宇宙墓碑》,大家的讨论还停留在能不能看的懂的问题上。这样的任性和狡猾,是建立在阅历之上的。观察高度和思考深度决定了韩松作品的地位,这是别人根本无法企及的。
大概,韩松是只能崇拜,但模仿不来的。
环球视野推荐
-
include("../../../cache/page/block_9449_article_default_10_37a125dc_3.html"); ?>
微博 博客
热点科评推荐
-
include("../../../cache/page/block_9448_article_default_10_c66644c3_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