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的故事——评《逃出母宇宙》
把量子力学带入到日常生活里,会产生十分有趣的结果。
比如说,从你下订单的那一刻起,你和物品就处于量子纠缠状态,不然怎么解释你接下来无缘无故地辗转反侧?再比如说,快递可以用德布罗意波解释,你知道的只是它在某一时刻通过某一点的概率,实际上它可能被雨淋了,被狗咬了,或者出现在月球上。当然,这样的概率足够小,你完全不用担心。
幸好,这次的快递虽然谈不上神速,但还算稳定。在下单第四天后,我拿到了《逃出母宇宙》。
喜欢王晋康,是从《水星播种》开始的。千万年里,他在水星放牧着生命。那种孤独,伽利略尝过,爱因斯坦有过,每一个立志探索科学的人,都面临过。相比之下,《逃出母宇宙》是一个挺热闹的故事,它写的是,人类如何在绝望面前升华自己,变成全新的人。
这是一个新人的故事。
怎么办
尼古拉•加夫里诺维奇•车尔尼雪夫斯基
《怎么办》是车尔尼雪夫斯基的代表作。这本书可能有些人没读过,不过没关系,名字本身已经很剧透了,不是吗?在书中,作者描写了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描写了形形色色的人群,还描写了人群在变革面前的选择。
我们每时每刻都面临着选择,面临着“怎么办”。文科还是理科,继续读书还是先去工作,中午是吃汉堡加牛肉面呢,还是水煮鱼白米饭?有的选择无关痛痒,有的选择却影响深远。你可能会后悔,抑或庆幸,但你应该明白,每一次选择,你都衡量过性价比。
《逃出母宇宙》也是一个关于“怎么办”的故事,只不过书中人物所面临的,不是反抗沙皇暴政,不是哪个性价比更高,而是,如何在灾难面前活下去。
灾难是可以分级的,小至一城,大至一国,乃至全球。但是似乎还没有人考虑过,如果发生宇宙级的灾难的该怎么办。一城受灾,自有八方支援;《日本沉没》之后,还可以去其他国家避难;万一所有的星辰都成了物理法则的战场,人类该逃去哪里?更可怕的是,台风可以预警,暴雨也总有些迹象。在宇宙级别的灾难面前,我们会不会一直到最后一刻,都意识不到危险?
即使我们能从蛛丝马迹里嗅出灾难的气味,那又如何呢?为了对抗疾病,我们发明了疫苗和抗生素;为了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失,我们研究了地震带和抗震建筑。每一次进步,都是漫长时间里才智和牺牲的叠加。假如上帝拎着一壶热水站在蚂蚁窝边,我们就是蚂蚁,还有没有足够时间,去找出一条逃生之路呢?
乌合之众
我小时候很淘气,经常拿起竹竿乱舞一通,满园花草都难逃毒手。我的父亲在心疼自己的劳动成果之余,总是教育我说:“你想想,假如你是一棵草,别人无缘无故砍掉你的胳膊,你会多痛苦。”
“可我不是一棵草啊。”我总是这样回答。言下之意,作为人类,多少是有一些特权的。
你八成听说过“人择原理”,即,宇宙之所以是这个样子,是因为只有这个样子,它才能进化出能问这个问题的我们。
按照这个思路推导下去,万一这个宇宙变了呢?
假如发生一个足够改变宇宙的大事件,我们还能不能存活?人群之中总有贪生怕死的,有好逸恶劳的,有“我死之后哪怕洪浪滔天”的,和平年代,大家还能凑合着过下去。一旦面临灭顶之灾,人群是陷入癫狂,万劫不复,还是挣扎出一条生路来?更重要的是,经历过大起大落后的我们,是继续保持原有的道德感,还是完全变成“生存第一”的新人类呢?
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中写道:“群体没有负罪意识,群体天然合理,他们无论做任何事都是合乎正义的,因为他们的数量决定了这一点。数量就是真理!”【1】
当然,这里讲的“群体”是心理学上的,并非生物学意义上的。不过我仍然认为,勒庞疏忽了一件事:他没有意识到,群体的生存目的和个体的生存目的是不同的。
前者最重要的目的是延续,而后者强调价值。这就意味着,对于群体来说,并不需要每一次都做出最佳选择。恰恰相反,每次生死抉择的关头,都能“随机化”才是最好的情况,这样才能够保证,不管发生什么事,总有一部分可以活下去。
“活着,留后。”这就是群体的生存的目标。这一目标,从个人角度看来,可能是愚蠢的。这岂不是做了基因的奴隶?如此一来,和只知道进食、休息、交配的“低等”生物有么区别?
然而,文明、科学,这本来就是生存下去的物种才能考虑的奢侈品。
所以,群体可以试错,可以分化,可以在灾难面前有不同的选择。
可以“先走起来再找路” !
天才
说实话,我不喜欢在书中看到“多智近妖”的角色,他们会弱化阅读的快感。不过,作家们是有苦衷的。
把社会比作人体,作家们就是穿着白大褂操作CT机的人。他们要穿透皮肤、血管和骨骼,挖掘出其中的病灶来。有时候,一种疾病不是那么好确诊,他们还要充当起病理学家的角色。活检,取下一部分组织来,离体培养,看看它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典型之中找典型,这就是作家们的责任。
这是一本“活着,留后”的书,也是一本“先走起来再找路”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天才的书。
“乐之友”,书中提到的一个民间组织,更是一堆天才的舞台。
楚天乐,乐之友的大脑。一个从小患有自闭症和进行性肌萎缩的不幸之人,也是最先发现灾难的先知。他一方面要和疾病抗争,另一方面要和最宏大最晦涩的宇宙抗争。实际上,我更愿意将他看作群体智慧的化身,他象征着我们人类一路走来的理性。这种理性会犯错——实际上科学是犯错最多的,因为科学会承认它犯下的每一次错,但它绝不会止步不前。“道路是曲折的,但前景是光明的”,人类历史上每一次伟大的发现,不都是在错误和局限中艰难成长起来的吗?
姬人锐,乐之友的小脑。他也有着极高的智慧,不过这种智慧和楚天乐不同。那是一种能够控制事态、操纵人心的能力,那也是不惜投身名利场,只为了能用心头的那一方净土,带领人类找到出路的觉悟。甚至我觉得,他的姓氏也充满了暗喻。黄帝因长居姬水,以姬为姓。由姬姓直接演支出411个姓,占《百家姓》总数504姓的82%,由这411个姓衍生出来的姓氏更是数不胜数,是名副其实的“万姓之祖”。【2】他是不是,人类生活智慧的化身呢?
鱼乐水,乐之友的灵魂。她本来是一位普普通通的记者,因缘际会之下闯入了一个大事件,从此改变了整个人生轨迹。她既没有卓绝的才华,也没有执行决策的铁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她是普通的。在我看来,她就是普通人的代表。所以她会有普通人才有的挣扎:生存,还是道德;伴随,还是离去。也正因为这样,她恰恰成为了书中的主线,作者借着她的眼睛,描述了一副波澜壮阔的画卷。
“一时多少豪杰。”
结语
蚂蚁在发现热水后,自然会绝望,会挣扎,会在无奈之下选择逃生。它们可能优先搬出蚂蚁卵,或者试着坐上树叶,随风飘走逃离泥潭,又或者,它们选择用泥土围成一堆,铸造一个安全的、陌生的环境。
这些做法有没有效果?那时候的上帝会不会心有感慨放下水壶?蚂蚁们发现灾难只是虚惊一场后,又会如何呢?
这一切,都可以在书中找到答案。
当然,这并不是是一本十全十美的书。实际上,每个作家都有他的风格和特长。书中对普通大众的描写比较少;几段爱情故事,都带有些宿命的味道,不够鲜活;他笔下的末日,比起《三体》里描述的“黑暗森林”,也略微逊色。
但我更看重的,是书里的乐观精神。
此外,一直以来,科幻作家总是被责任束缚。既要预警可能出现的技术灾难,又要昭示新技术带来的社会变革,鼓励人们继续沿着科学的道路走去。“一切真正美好的东西都是从斗争和牺牲中获得的,而美好的将来也要以同样的方法来获取。”有意无意的,科幻作者们承担起了“雁哨”的角色。
其实我觉得大可不必,像康不名那样就好。保持童心,专注科学,写好看的幻想故事。至于如何实现,那是科学家们的事。
我总觉得他就是作者的化身。
【参考文献】
1,乌合之众[M].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2, 维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7%AC%E5%A7%93
环球视野推荐
-
include("../../../cache/page/block_9449_article_default_10_37a125dc_3.html"); ?>
微博 博客
热点科评推荐
-
include("../../../cache/page/block_9448_article_default_10_c66644c3_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