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上飞翔的翅膀 ——我眼中的大刘
刘慈欣这个名字在如今中国科幻圈已经响彻云霄,大家都亲切地称呼他为大刘。作为一个十多年的幻迷,自然对大刘的小说很熟悉,说来好笑,当我第一次接触刘慈欣这个名字的时候以为是位女性作者,可字里行间却透着一种男性的豪爽,让我着实摸不到头脑。初识大刘还在上高中,繁重的课业几乎没有时间去读“课外读物”,真正的大规模接触刘慈欣先生的小说,则是在高考之后。
《三体》三本
第一次接触大刘的小说是在图书馆过刊区看到的《地火》。打小我就是一个好奇的孩子,对各种未知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地火》给我带来的首先是好奇,因为我对于开采煤矿一窍不通,更别说小说中出现的气化煤技术,对技术的细致描写,充分满足了我的好奇心。个人以为一篇好的科幻小说能将复杂的技术简单明了地讲述给读者,让读者比较容易地接受复杂的技术,从而为自己的“故事”服务。大刘用对生活的细腻描写和文中细致入微的技术阐述,将我很快带入了书中的那个时代,可以清晰的感受着主角的喜怒哀乐,从这方面来讲,大刘从来都不输那些主流文学的作家。从这个时候起,我就变成了大刘的铁杆粉丝。
《流浪地球》封面
大学时有了更多的时间阅读,开始大量接触各种类的文学,其中有一部分就是科幻小说。那时候国内比较有名气的作者大约是何夕、王晋康、韩松,自然还有刘慈欣,有人说2002年前后是个国内科幻的黄金时代,对此我没有过多的研究,但是在这一年,刘慈欣发表了六个短篇和一个长篇,其中五个短篇都是发在同一个杂志上。也许这对一些普通作家来说并不算什么,但是鉴于国内当时的科幻生态来讲,这已是很厉害,02年可以算作是刘慈欣写作事业上的一个小高峰。加之在2000年和2001年发表的几篇小说的铺垫,大刘在科幻圈已经备受年轻读者地推崇。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带有大刘浓重个人色彩的一篇小说——《全频带阻塞干扰》。说来惭愧,我最初接触的是贴在水木社区的“中国版”,而不是发表在杂志上的是“俄罗斯版”,至于区别,简单来说就是小说中的故事发生地从杂志版本上的俄罗斯放到了中国。我不是一个军迷,但是这篇小说依然让我热血沸腾,男主角舍身忘我的精神让人敬佩,小说似乎在告诉人们战争没有赢家,人类应该团结合作而不是争得你死我活。对人类未来的悲悯在以后的创作中表现得尤其明显。虽然感觉《全频带阻塞干扰》的漫画版,在人物和情节的改编上不是很成功,但这对国内科幻的推广是一种新的尝试,也是一种进步。
《朝闻道》发表在2002年的另一期杂志上,对于这篇小说,跟我同年龄段的读者应该很熟悉,讲的是在人类史上最强能量的粒子对撞机启动前夕,外星人来到地球阻止人类进行这场实验的故事。外星人的理由是这场实验可以能引起一场宇宙级的灾难,而且因为一些原因外星人不能越级“传授”人类高级别的科技和理论,于是主角想到了一个办法:告诉我,然后毁灭我,朝闻道夕死可矣。外星人同意了,全世界范围内的众多顶尖科学家以此方法得“道”,然后毁灭。小说描绘了不同身份、不同背景的人类为了“得道”而舍身取义,这篇小说虽然大部分都在人物对话,但是却不会让人觉得乏味,小说中出镜的每个科学家都有鲜明的性格,大刘将舍身取义的科学狂人形象塑造得很到位。文末,霍金问了一个连外星人都不知道如何回答的问题:宇宙的目的是什么?这个问题霍金在现实世界中的确提过,如此的留白结尾非常好,给了读者更多思考。大刘从这篇到后来的《三体》系列,都渗透了作者对宇宙的敬畏。对于年轻的我,这样一篇小说刷新了我对中国科幻小说的认知,同时也开阔了我的思维,增进了我对宇宙的理解、对人生的思考,个人十分喜欢这篇小说。值得一提的是,这篇《朝闻道》后来被改编成了广播剧,虽然配乐有瑕疵,不过也十分不错。
大刘的短篇小说不少,精彩的也很多,每个人的喜好不同,所喜欢的篇目也不同,但是如果要读者投票选出一篇大刘最受争议的小说莫过于《流浪地球》。《流浪地球》讲的是太阳出现异变,威胁地球生物的生存,于是人类决定给地球装上推进器,将地球“推出”公转轨道,逃离太阳系在宇宙中流浪的故事。这篇小说中也同样带着大刘浓重的个人色彩,有着细致入微的技术细节,有着让人震撼的大场景。为什么说这篇有争议呢,有“好事”的读者专门计算了推进器的功率,证明其根本不可能将地球推出公转轨道。而另一派则认为,这是一篇小说,何必这么斤斤计较,这是属于小说、属于作者的浪漫。事后大刘自己也承认,设定或者说计算上有问题,文中的推进器的确不能将地球推离轨道。其实这样的“讨论”不会激化幻迷之间的矛盾,反而可以让科幻读者做更多的交流,这是国内科幻圈比较缺乏的一点。
《流浪地球》固然精彩,但是在大刘所有的作品中,我最喜欢的是《球状闪电》,这是一个长篇,但不是大刘出版的第一个长篇,2003年初出版的《魔鬼积木》应该是刘慈欣的第一个长篇。而大部分读者熟知刘慈欣的“第一个”长篇则是《超新星纪元》,卖掉了12000册,这在当时的科幻圈里应该算卖得相当不错。
“在一个看似平常的夏夜,酝酿了上亿年的灾难从宇宙深处到达地球,世界上将只剩下孩子。怪异而血腥的游戏在都市近郊的山谷中展开,孩子国家领袖在游戏中诞生。爆燃时代像一个阴森的征兆;惯性时代也在疲惫和失落中结束;网络绝对民主使几亿孩子陷入极度的集体疯狂之中;挥霍无度的糖城时代诞生了。最终,公元世纪留下的武器成为孩子们的玩具,在南极荒原上,浸透了杀气的童心在血泥中嬉戏。一部壮丽的未来史,一部文明浴火重生的宏大史诗,比梦幻更空灵,比现实更逼真。”——这是当时小说出版时的内容简介,你看了内容简介之后会有想读的冲动吗?其实在小说中有更加跌宕起伏的情节,有着更加宏大瑰丽的背景,有着更加个性鲜明的形象。我不知道其他小说中有没有写过中美交换国土的内容,但是这部小说有,刘慈欣大胆的设定,疯狂的想象力,在这篇小说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让人赞叹。无独有偶,美国作家凯特•威廉1977年获得雨果奖的长篇小说《迟暮鸟语》也描述了这样的一个世界,不同于《超新星纪元》,《迟暮鸟语》的末世则是人类失去生育能力,造成这一切的原因是地球环境的恶化,不明疾病的传播。相同的是,两位作者虽然都描绘“末世”的情形,选择了不同设定和发展方向,大刘的这部小说的色彩是明亮的,结尾充满希望;而《迟暮鸟语》整部小说则几乎都是灰暗的色调,不过最后也留给人类一小片光明。一般来说末世小说充满了对人性的反思,《迟暮鸟语》正是如此,从人性的崩溃,再到试图恢复,最后复苏、寻找正途,这大概是整篇灰冷中唯一的色彩。有兴趣的朋友,不妨找来两部小说对比读一读,也许会有收获。
大刘的短篇不乏精品,譬如《带上她的眼睛》、《乡村教师》、《中国太阳》、《地球大炮》、《诗云》、《镜子》、《赡养上帝》等等,刘慈欣尝试了不同的题材,几乎都有亮点,也拿了不少奖项。长篇方面,在《超新星纪元》之后,先后出版了上文提到的《球状闪电》和大热的《三体》三部曲。
先来说我最喜欢的《球状闪电》。这部长篇的出版,引来一股科幻阅读热潮,自然也会引起诸多幻迷的激烈热论。有些读者批评大刘不懂量子力学,整部小说都“歪曲”了量子论。有些读者则认为刘慈欣才大如海,《球状闪电》娓娓道来,男主角富有冒险精神,同样也有一份不会放弃的韧劲,带着读者在波澜壮阔的书中世界走了一遍。作为一个普通的读者,我喜欢《球状闪电》这部小说一个是因为故事发生在近未来,甚至算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故事,另一个则是因为本书的男主角,原因是普普通通的男主角可以引起作为平凡大众读者的共鸣,而这个扔在人堆里就找不见的男人,却有着不平凡的旅程,带着读者在大刘所创造的世界里沉浮挣扎着,和书中不平凡、不普通的角色改变着世界。一本小说何以打动读者?需要有强烈的代入感,也同样需要读者的共鸣,对于我来说《球状闪电》就是这样一本书,虽然小说有瑕疵,虽然小说中的理论并不完全正确,但这是一本小说,不是一本科普读物,更不是科学论文,小说有自己独特的浪漫。
个人认为《球状闪电》是刘慈欣最好的长篇还在于本书的篇幅恰当,比起后来出版的将近90万字的“三体”系列,这篇的故事读起来更“舒服”一些。这里并不是说“三体”系列不好,只是个人喜好问题。
“三体”系列的第一本《三体》最初连载于2006年一份杂志上,后在2008年1月发行出版单行本。小说最初还在连载的时候就引起了全国幻迷极大关注,随着小说剧情的深入,幻迷们的情绪日益高涨,但单行本却在一年之后才姗姗来迟,出版社吊足了读者的胃口,一出版就成为科幻圈里的畅销书。在之后的几年中,刘慈欣先后出版了“三体”系列的后两部《黑暗森林》和《死神永生》,这两部后续作品将国内科幻市场又一次搅热,据说稿费高达七位数,我想这是近年来科幻作者拿到的最高记录吧。“三体”系列的成功不止在科幻圈,在整个文学圈也是比较成功的。有人说《死神永生》的出版,已经使得刘慈欣上升到世界科幻大师的高度,由此可见,这套系列是多么的受欢迎了。
我以为“三体”系列还不够完美,原因之一是大刘在这个系列中“塞进”了太多的东西、太多的“元素”。我记得有读者向大刘催稿的时候,大刘有过回答,大致意思是说这样一个系列需要更久的创作时间才会写得更好一些,但是读者或者说市场不给他这么多时间。就如我上文提到过,“三体”系列塞了太多人物和情节进去,就使得一些情节显得张力不足,就系列的第一部来讲,人物很棒;而第二部则是情节富有戏剧性,也是超级棒的;最后的第三部,人物塑造和情节安排来说都不如前边两部,但是科幻内核非常硬,也正是有这样的科幻内核才能把幻迷震撼到意识模糊。总得来说,“三体”系列的三部小说都很不错,但是仍有一些瑕疵,我想如果给大刘更多的时间来写,这个系列会得到更好地呈现。
喜欢大刘还有一个原因,是他够大胆,或者就如同前边提到的有读者赞美刘慈欣才大如海,比如大刘在“三体”系列中创造了现实中根本没有的理论——“宇宙社会学”,这一理论贯穿系列的始终,里边出现的概念“技术爆炸”和“猜疑链”也被一些社会学家所批评。其实就小说内容来说,大刘独创的这一理论与情节配合的很好,并不显得突兀,可以在小说里大胆推陈出新是一个优点,更何况这是科幻小说,里边出现一些“超前”的内容,并不算什么,人类不是至今也没实现超光速通信吗,在科幻小说、电影里照样被用到烂。大刘的大胆还表现在《球状闪电》,前文曾提到有人批评大刘不懂量子力学,我则认为大刘不是不懂而是“另辟蹊径”,小说中将“宏原子”理论带入来解释“球状闪电”就是大刘疯狂想象力的另一个体现。一个科幻作家想要成功,需要扎实的文学功底,需要比较高的科学素养,但最为重要的是大胆而疯狂的想象力。科学家缺乏想象力便没有创新,作家没有想象力则会让故事乏味,而科幻作家缺少想象力的话,就会失去飞翔的翅膀。
在写本文的时候,我告诉自己不要对《球状闪电》和“三体系列”做过多的剧透,因为这会使得那些还未读过小说的读者丧失阅读快感。可能在前文中对“三体”系列相关内容的叙述和讨论并不多,但其实我个人也相当喜欢这部小说,也希望刘慈欣先生以后能写出更多的佳作。
在本文结束的时候,看到以前一则老新闻,大刘正在创作一部新的长篇,对此,不只是我,相信更多的幻迷会翘首以待。
环球视野推荐
-
include("../../../cache/page/block_9449_article_default_10_37a125dc_3.html"); ?>
微博 博客
热点科评推荐
-
include("../../../cache/page/block_9448_article_default_10_c66644c3_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