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的科幻元——我眼中的大刘
记得前几天,吕默默童鞋突然在QQ上说让我写一篇大刘的读后感,我问why me?他说,写别人需要一定的功底,还需要研究很多的背景资料和其他人的采访,也就是需要提前做很多功课,写大刘则不用。我很好奇,继续追问原因。他叹了一口气,道:“因为对大刘的访谈有很多,对他作品的评论和介绍就更多了,而他的背景资料包括逸闻趣事是个看科幻的就能倒背如流……反正你也不可能写出什么新鲜的东西,就写点自己的感受吧。”虽然我觉得听到这番话,我应该是满脸黑线的心情,并迅速的切换到狂暴天赋斩杀了这厮,但不得不说,对于吕默默童鞋的这种判断,我还是严重同意的……
大刘签售
《球状闪电》封面
作为一直以来自称为大刘脑残粉的我,至今还没亲眼见过“活的”大刘实在是件很丢人的事。距离最近的一次,是去年山西的某奖,小伙伴们对我说:“同去,同去。”我嫌此去大同,路途遥远,妖怪众多……后来听说他们在烧烤摊偶遇了大刘等一众大神,还和大神们喝过啤酒,让我羡慕了好长时间。但直到准备写这篇作业的时候,我才开始仔细地回想,我是怎么喜欢上科幻,又是怎么成为大刘的脑残粉呢?
其实我接触科幻的时间并不长,仅仅是从高三开始,原因也很狗血,因为上一年的高考作文题是著名的“假如记忆可以移植”,而那年的《科幻世界》刚好刊登了一篇同题小说,嗯,这就是传说中的压中了高考题目,还是60分的那一道。于是我的爹妈和广大同胞的爹妈一样,允许在我的课外读物里加了这样一本以前被列为禁书的杂志。不久后的一次班会上,因为老师不在,班长呆萌呆萌地站在讲台上说,要给我们讲故事,我清楚的记得我这位身高一米八体重一百八的死党,讲得就是一个二把刀的工程师想把煤直接在底下气化变成煤气,从而引发大灾难的故事,没错,就是刘慈欣的《地火》。因为我的很多亲人恰好生活在一个以煤矿为主要产业的小城市里,所以《地火》也彻底改变了我对于科幻小说的印象——当时的我一直以为科幻小说都是描述遥远未来的太空战争,或者是遥远未来的新奇生活,像这种如此贴近我的生活,而且看起来真的很可能会发生在我的家人身边的故事,让我第一次对科幻小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直到现在,我也认为这种以贴近现实的技术作为出发点,来描写由人类的贪婪和对于科技的自信所引发的大灾难为题材的科幻小说,除了好看之外,也要比那些太空歌剧和末世求生的题材更能引起我们对现实生活的反思。
我们常常会这样问自己,我们到底是不是宇宙中唯一的智慧生命,唯一的文明,如果不是,为什么还没有其他文明来拜访我们?当然,大刘在三体中给了我们他的解释,而在《流浪地球》中,我认为我看到的是另一种宇宙文明的存在状态——一种类似《赡养上帝》中提到的星舰文明的状态,将自己的行星改造成宇宙飞船,不断寻找适合自己居住的地方。在这个故事里,我不仅看到了人类对科技的崇拜和自信(第一次看的时候,我惊奇的发现,我擦,这不就是秃鹰之城的具现化过程么),也看到了人类的渺小,或者是文明的渺小——虽然我们能改造整个行星,但几乎一次如太阳这样恒星的氦闪,就能轻易毁灭我们的文明。也许这个宇宙真的如我们最悲观的思想一样,曾经绽放过许多绚烂的文明之花,却又在恶劣的环境中朵朵凋零,而我们也不过是宇宙时间长河中的昙花一现。每当我读完这个故事,我都在想,当人类到达了比邻星,他们还会有机会回到太阳系吗?就如同很多年过去了,我们会不会在下班的路上突然想起,我们有多少年没有回到那个已经没有亲人,玩伴和同学的故乡了?我们的小学变成了什么样子?曾经用来做捉迷藏的小树林还在吗?那个总欺负我或者总被我欺负的同桌现在在哪里呢?现实中的我们,每个人都在流浪。
接下来,也许大家以为我该提到《乡村教师》了,这部如雷贯耳的大作,似乎每次提到大刘都会被人提及,但对于我个人来说,这部作品在我脑子里留下的印象真的是微乎其微,也许真的是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莱因哈特。此后的《微纪元》、《全频带阻塞干扰》、《朝闻道》等等都为我展开了一个个不一样的世界,它们有的色彩斑斓,有的波澜壮阔,不仅让我体会到了科幻小说的魅力,也让我开始产生了一种对待身边的事物都去“科幻”一下的习惯,我想说,世界突然间变得美好了~也许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意淫强国吧!
总之,爱生活,爱科幻,说得真的很对。
写到这里,我大约卡了一天,因为在我的桌子上摆着大刘的几本小说,随手翻开,再合上天就黑了……幸好我没把三体从书架上拿下来,我超喜欢智子那妹子,拿着日本刀玩真人无双的场景实在是太帅了!小说嘛,记得以前某位牛人说过,好小说就是写人物的,比如女汉纸智子,或者是人人得而诛之的程大圣女,当然还有林云和不修边幅且到处穿越的丁仪。
我第一个想起的名字又是谁呢?
是大牙。
大牙,很可爱的名字,如果不百度,我记不得那位在《三体》《朝闻道》《球状闪电》中频繁出现的物理学家丁仪,却始终记得这条可爱的大恐龙。它本身也许只是一个大大咧咧,符号化的角色,把欧洲首脑拿起来就吃,还屡次想把伊依扔进垃圾焚烧炉。但是,巨大的恐龙,和好像甜甜圈一样的吞食者帝国,却在十多年前,打动了我。也许在此之前大刘的确写过比这篇和《诗云》更加恢弘的场景,但将整个地球掏空,或者把太阳系做成数据库确实震撼了我当时还很幼小的科幻心灵。从那时开始,我才发现,所谓的科幻中那种让人颤抖的暴力美学并不是只有在美国的科幻电影里才能看到,它一样可以带有我们的文化符号。我也一直认为,现在的大数据存储动不动就这云那云的,一定也是因为大刘这篇小说的关系~
大牙之后,三体之前,如果还有一个人能被大家记住,我觉得就非林云莫属了。
在《球状闪电》还没问世的时候,我一直认为大刘的长篇小说,是比较软的,虽然《魔鬼积木》的军事风格很是我的菜,《超新星纪元》中有些情节也写得很悲壮,比如中国的五人观察组着实让我小激动了一下,孩子们以游戏为名的战争也让我对熊孩子们的破坏力有了革命性的认识,但正如大刘自己在《超新星纪元》开篇写的一样,我认为这些小说写的都是一个好玩儿的世界,读起来津津有味,却不似他的中篇和短篇一样能震撼我,直到《球状闪电》。毫不夸张的说,这部科幻小说是我第一次这么系统生动的接触到量子理论,如果我们的大学物理也能如此生动……这个话题似乎扯远了。这篇小说一如既往地保持了大刘长篇小说中军事风格的特征,气势恢宏的世界大战,为所未闻的宏聚变,大刘说,科幻的魅力在于创造一个想象中的事物,在这篇小说中,他做到了。而无论在这个世界里发生了多少激动人心的故事,我想很多人却和我一样,最忘不了的,还是陈博士花瓶里的那一朵蓝玫瑰。
《三体》……从我个人的亲身经历来说,这是一部能让任何一个从来不读书的人也能一口气读完的作品,那么无论是黑暗森林理论还是各种人和事,似乎都可以总结为一句话:中国的科幻,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你们懂得~
有人说大刘对人类的科学技术发展持一种悲观的态度。似乎从《流浪地球》到《吞食者》再到《赡养上帝》和《三体》,大刘也都在描述一个相对悲观的结局——孤独,前途黯淡,垂死挣扎……也许这就是技术在带给人类文明繁荣之后,人类文明所需要面临的最直接的困境,或者,这就是一个困局,人类或者文明在发展中不断遇到危机和挑战,依靠科学技术不断克服困难壮大自己,却最终在时间的长河中迷失,或者在一些具备碾压性的破坏力量面前不堪一击。但我在读这些作品的时候,却觉得,也许有些时候大刘是站在了更高的高度上来写文明,而不单单是人类自己,譬如《吞食者》中上校最后选择了留下来,为蚂蚁文明的发展走出第一步,这让我感受到了一种近乎殉道一样炽烈的爱,虽然,这种爱不是给予人类自身的。相比之下,我更喜欢大刘在流浪地球中描述的结局——太阳死了,但是人们还活着。
用一句土掉渣的话来做结尾,在大刘的无数个世界里,我总是能看到人性的闪光,这也让那些世界里的主人公们,无论在文明的进步中遇到多少困难和灾难,也总能为留下我们这些读者留下希望,让我们坚信人类不会被毁灭,文明的火种也永远都会传递下去……不过话说回来,满足于不被全灭,的确是很悲观啊……
环球视野推荐
-
include("../../../cache/page/block_9449_article_default_10_37a125dc_3.html"); ?>
微博 博客
热点科评推荐
-
include("../../../cache/page/block_9448_article_default_10_c66644c3_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