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一:献血会影响免疫力

 

       人体的免疫系统,主要包括三部分:由皮肤和黏膜组成的屏障、由吞噬细胞等组成的先天防御系统和由B细胞、T细胞组成的获得性免疫系统。吞噬细胞、B细胞、T细胞都属于白细胞。前面说了,白细胞有一定的寿命,到了那个点儿,人体就会把白细胞破坏掉;与此同时,骨髓等造血组织,每时每刻都在产生新的白细胞。

 

       所以,献血不会影响免疫力。

言论二:献血会引起昏倒

     

       献血的确有可能会引起昏倒,这就是常说的献血反应。除了晕倒以外,献血反应还可以引起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心慌、出冷汗、胸闷等症状。不过,总体而言,献血反应的发病率很低,而且可以预防、后果轻微。

 

       根据潍坊市红十字中心血站做得调查,在4万余次献血中,只有1千余例出现献血反应,总体占比约为2.5%。这些献血反应,多数出现在首次献血者身上,军人和医疗工作者的献血反应,远低于其他职业。这说明,精神因素在献血反应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此外,饥饿状态、过度疲劳或天气炎热,也会影响献血反应的发病率。不管哪一种原因引起的,这些患者在接受护理后,都在数分钟内恢复了正常。

言论三:高度近视不能献血

       我国1998年10月开始实施的旧版《供血者健康检查标准》中,的确指出,“眼科疾病患者,如角膜炎、视神经炎及眼底有变化的高度近视等”,不能献血。但是,到了2011版,也就是最新版的《供血者健康检查标准》,对此做了修订,删除了这些字眼,只是把“活动性或进展性眼科疾病病愈未满1周者,眼科手术愈后未满3个月者”列为暂不能献血的对象。

 

       高度近视(大于600度)患者与普通近视患者,最主要的区别是眼球前后径。普通近视通常(注意这俩字)只涉及屈光系统异常,而高度近视患者,通常(注意这俩字)眼球前后径明显变长。

 

       眼球前后径边长会引发很多后果,比如眼底改变。有研究指出,高度近视患者眼底血流量会减少,进一步检查表明,高度近视患者眼底血管变细。由于人体的血管是互相连通的,所以,献血以后,轻微的血压改变,可能会影响到眼底血管,引起眼底血管痉挛,催生视网膜脱离的风险。

 

       因此,影响献血的,不是高度近视,而是眼底改变。新版《供血者健康检查标准》也是这个意思。高度近视虽然有很大概率伴随眼底改变,但并不是眼底异常唯一的原因。有条件的话,最好在献血前进行眼底检查;如果没有条件又恰好是高度近视,那么,保险起见,不献亦可。

言论四:多次献血会导致肥胖、血压升高等问题。

 

       既然单次献血后,人体可以快速恢复,而红十字会、政府等献血管理组织,又对献血间隔做了严格规定,为志愿者留出了充足的恢复周期,那么,理论上讲,多次献血对人体不会产生不利影响。

 

       实际上,也没有证据表明多次献血会影响健康,倒有研究指出,定期献血可以改善志愿者的血糖、血脂水平。不过,研究采用的样本比较小,听一听也就是了——指往通过定期献血改善健康,同样不大现实。

言论五:献血前需要空腹

       因为去医院做抽血检查需要空腹,所以很多人以为,献血前也需要禁食。这是不对的。一方面,空腹献血出现献血反应的可能更大;另一方面,抽血检查,查得是血糖、血脂水平。人体内的血糖、血脂,并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在不断波动。长期禁食会导致血糖、血脂偏低,而在进食后,这些数字又会升高,随后,在人体的调节下,逐渐恢复正常水平。所以,为了测量准确,在检查血糖、血脂前8~14小时内,应该避免进食。

 

       献血则不然。志愿者把血液献出去,是为了让患者取用。即使志愿者在进食后献血,略高的血糖和血脂,也会被患者原有的血液稀释;即使输血量较大,只要患者体内的调节系统正常,血糖和血脂水平仍会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