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氏孔鲬:完美隐形

**博氏孔鲬眼睛上方的树枝状构造**

(图源:Vincent C. Chen CC BY-SA 3.0)

因为脑袋的造型酷似迷你版的鳄鱼,博氏孔鲬(Cymbacephalus beauforti)还有着“鳄鱼鱼”的外号。可惜与霸气十足的真鳄鱼相比,才一尺多长的博氏孔鲬只是海里的战五渣。在印度洋-太平洋海域的故乡,它们总是低调地隐身于岩礁或者浅海的底部。

为了更好地骗过搜寻的目光,博氏孔鲬还拥有近乎完美的全身迷彩。它们的身体覆盖着零乱的条纹和色块,体色还能根据周围环境做出相应变化。无论是路过的大家伙们,还是即将沦为猎物的小鱼小虾,都很难发现静静蛰伏海底的博氏孔鲬。

小心翼翼的博氏孔鲬,甚至没忘了伪装自己那对鼓鼓的大眼,它们的眼睛上方演化出了独特的树枝状斑纹。有了如此精巧的伪装,当它们举目仰望的时候,黑色虹膜的轮廓就不再显得过于突兀了。

博氏孔鲬的瞒天过海指数:★★★☆☆

柏氏四盘耳乌贼:发光消影

**柏氏四盘耳乌贼:我是寄居蟹…**

(图源:Dan Schofield CC BY-NC-SA 4.0)

柏氏四盘耳乌贼(Euprymna berryi)只有几厘米大小,却是海洋中最美丽的头足类动物之一。它们的表皮生有无数色素细胞,能够快速改变全身斑点的色彩和大小,不停变幻蜂鸟羽毛一般闪亮的蓝绿和紫色,它们也因此常常被人们称为蜂鸟短尾鱿鱼。

白天并不活跃的柏氏四盘耳乌贼,偶尔会在海底沙地缩着触腕爬行,生物学家猜测这是在冒充背着螺壳的寄居蟹。夜晚来临的时候,柏氏四盘耳乌贼纷纷上浮觅食,它们奇妙的“发光消影”(Counter-illumination)秀也随之上演。借助外套膜里共生的发光细菌,它们能在夜间发出柔和的微光,正好消除掉身体挡住上方天光投下的阴影。那些寻猎于深水的捕食者,时常被柏氏四盘耳乌贼的发光伪装蒙骗,只能看着上方“空空如也”的海水失望离去。

柏氏四盘耳乌贼的瞒天过海指数:★★★☆☆

丽鮗:狐假虎威

**正在扮演海鳝的丽鮗**

(图源:zsispeo CC BY-SA 2.0)

又名瑰丽七夕鱼的丽鮗(Calloplesiops altivelis),可能海洋中最狂热的斑点装爱好者。它们卵圆形的身体,宽大的背鳍、腹鳍和尾鳍,一律坚守紫黑底色满铺白色和浅蓝小点的风格。背鳍和尾鳍相接处的寥寥几道斑纹,还巧妙地勾勒出一个栩栩如生的假眼。

虽然披着一身华美的盛装,丽鮗却是谨小慎微的岩礁隐士。它们白天躲在礁洞之中深居简出,到了黄昏时分才会溜出来四处觅食。但凡察觉到什么风吹草动,它就会一头扎进岩礁的凹穴,只露出带有眼斑的身体后半部分,还把背鳍、腹鳍和尾鳍摆成特定的角度。一番折腾之后的丽鮗造型大变,居然神似一条发飙的斑点裸胸鳝,正怒口大张地从珊瑚礁中探出脑袋。不想硬刚凶猛海鳝的捕食者,十有八九会对狐假虎威的丽鮗退避三舍。

丽鮗的瞒天过海指数:★★★☆☆

尖吻单棘鲀:气味惑敌

**尖吻单棘鲀拥有独特的气味伪装**

(图源:zsispeo CC BY-SA 2.0)

尖吻单棘鲀(Oxymonacanthus longirostris )形如扁扁的梭子,浅蓝的身体点缀着八列亮黄色的斑点,以“玉米炮弹“的昵称闻名于海水观赏鱼界。它们喜欢头朝下地藏身珊瑚的枝杈之间,花哨的身体和斑斓的珊瑚几乎浑然一体。眼神不济的大鱼即便凑近观察,多半也发现不了只有十几厘米长的尖吻单棘鲀。

除了出色的视觉伪装,尖吻单棘鲀还打造了独特的化学气味屏障。它们主要以珊瑚虫为食,顺便获得了珊瑚虫的特征气味物质。如果尖吻单棘鲀躲进珊瑚丛,哪怕是鼻子最灵光的捕食者,也休想嗅出满身“珊气”的它们。尖吻单棘鲀的化学伪装是如此成功,以至于经常惨遭珊瑚礁蟹类的骚扰。寻味而来的傻蟹们想必也很懵圈:还有王法吗?我想爬的珊瑚枝,居然“嗤溜”一下游走了!

尖吻单棘鲀的瞒天过海指数:★★★★☆

大斑躄鱼:攻守无形

**漫步珊瑚礁的大斑躄鱼**

(图源:prilfish CC BY 2.0)

大斑躄鱼(Antennarius maculatus)是鱼中怪咖,它们不乐意规规矩矩地游泳,而是用形似小短腿儿的胸鳍在海底蹒跚而行。“躄鱼”或者“青蛙鱼”的称呼,都是形容它们活像一群海里的跛脚青蛙。

大斑躄鱼的身体又短又粗,既不规则又疙疙瘩瘩,上面还布满了乱七八糟的斑纹。如果栖息环境发生变化,这些斑纹还会慢慢变得和新环境一致。大斑躄鱼的尊容能让人吓上一跳,也让它们酷似一团海绵、一块珊瑚,就是不像一条好欺负又好滋味的鱼儿,挑剔的捕食者连看都懒得多看它们一眼。

除了优秀的隐身本领,大斑躄鱼还拥有更加阴险的伪装术。它们的头顶演化出了一个鳍状物,摆动起来很像一条游来游去的小鱼。一旦受到诱惑的小动物冒然接近,等待已久的大斑躄鱼就会骤然暴起,在几毫秒之内将口腔张大十倍以上,一口吞下甚至比自己还要重的猎物!

大斑躄鱼的瞒天过海指数:★★★★☆

极致拟态:叶海龙 

**叶海龙酷似一团海藻**(图源:James Rosindell  CC BY-SA 4.0)

澳大利亚西部和南部的海岸附近,生机勃勃的海底巨藻森林星罗棋布。依靠动物界顶尖的伪装技巧,澳大利亚特有的叶海龙(Phycodurus eques),在这些静谧的水下迷宫之中生生不息。

虽然模样奇异而优雅,叶海龙的伪装策略却十分朴实,那就是脑袋一根筋地拟态海藻。它们的身体细长而扭曲,酷似一截正在随波逐流的藻茎。从长长的嘴巴到细细的尾巴,十几个叶状附肢布满了它们的全身。无论是形状、质感还是色彩,这些附肢都和真正的海藻叶片毫无二致。

为了让海藻拟态再逼真一点儿,叶海龙还演化出小而透明的鱼鳍,它们的游动速度也因此慢如漂浮。幸运的是,它们慢吞吞的动作反而增强了伪装的效果。偶遇一条似乎完全不动的叶海龙,习惯了冲刺和追逐的凶猛捕食者,怎么可能怀疑它不是一团洋流带来的海藻呢?

叶海龙的瞒天过海指数:★★★★★

示例标题

**这一次,拟态章鱼又想变成什么呢?**(图源:Elias Levy CC BY 2.0)

拟态章鱼(Thaumoctopus mimicus)是家族中的小个子,却是印度洋-太平洋海域最杰出的表演艺术家。软体动物的柔韧身体,遍布全身的色素细胞,配合八条灵活的腕足,让它们能够随意改变外形和体色,瞬间完成各种不可思议的变身伪装。

把腕足拖在身后并拢,再把身体压的扁扁的,它就成了趴在海底的“比目鱼”;静静地悬停在海水中,将八条腕足伸向四周,可以冒充满身毒刺的狮子鱼;向身体前后各伸出一条腕足,再给腕足配上黑白环状的斑纹,就是一条足以让雀鲷丧胆的剧毒“海蛇”……

千奇百怪的模仿秀,并不只被拟态章鱼用来吓唬天敌。它们也会扮演求偶的海蟹,诱捕另一只蟹充当自己的豪华午餐。这些机灵的小章鱼,简直能够随机应变地模仿一切生物,无论体色、形态和动作都是惟妙惟肖。只要拟态章鱼的脑洞开得够大,它们或许会比孙猴子更能千变万化!

拟态章鱼的瞒天过海指数:★★★★★

每一个白天和夜晚,海洋的每一个角落,都活跃着无数动物伪装大师的身影。对于机智的它们来说,海中的生活或许就是一场永不落幕的假面舞会。蝌蚪的各位亲,你还知道哪些不可思议的动物拟态吗?请和我们分享它们的故事吧。

作者简介

秦彧,科普作者、译者,生态观察爱好者,曾荣获蝌蚪五线谱举办的2017年度「科普创客大赛」文章类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