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北京青少年科学教育学术交流大会——中小学校、科技场馆、科研院所等多元主体圆桌对话顺利举办
来源:数字北京科学中心
发布时间: 2025-09-22
2025年9月21日上午,作为2025年北京青少年科学教育学术交流大会的重要环节,以“如何构建中小学校、科技场馆等多方协同的人才培育体系”为主题的圆桌对话在北京科学中心顺利召开。本场对话聚焦科学教育协同育人核心议题,邀请来自中小学校、科技场馆、科研机构、教育研究院所等领域的7位嘉宾参与分享,近40人参与对话环节,为打破科学教育资源壁垒、推动课堂教学与场馆实践深度融合凝聚共识。圆桌对话由北京科学中心副主任刘然主持。
本次圆桌对话针对当前科学教育“各自为战”的现实痛点,围绕协同机制搭建、资源整合路径、育人效果评估三大方向展开深度交流。分享嘉宾结合自身实践经验,既展示了馆校合作的亮眼成果,也直面资源对接不畅、协作机制松散等共性难题,为构建多方协同人才培育体系提供了兼具实操性与前瞻性的思路。
立足一线实践:分享协同育人鲜活案例
对话中,来自科学教育不同主体的嘉宾从各自视角出发,分享了科学教育协同育人的实践探索。
北京市东城区青少年科技馆馆长金振宇从场馆服务学校的角度出发,分享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经验,馆方设计40余门精品科技课,兼顾科学普及、筑基与拔尖培养,在天文、信息学领域成果显著。
昌平区第二中学科协副主席、科技教研组组长张淑春以“构建三维科学教育立体网络”为核心介绍了学校开展科学教育、培养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具体成效。
北京理工附属中学副主任张岩老师介绍了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基础培养实践,学校联合高校、企业建设三方协同育人共同体,实行双导师制,构建三阶四类课程生态。两年来,学生获区级以上奖励百余人次,获国家级奖励12人次,创新能力与心理素质显著提升。
聚焦关键难题:探索资源整合有效路径
平谷区黄松峪中心小学副书记张胜利以学校“乡土资源+”协同育人模式为核心,详细介绍了农村学校如何突破资源局限、构建多元合作网络的实践经验。并结合学校经验提出“场馆资源教育化改造,知识真实场景化激活”思路。
北京教育学院石景山分院科学教育研修中心主任王荣珍从区域层面分享了科学教育规划与推进情况,石景山区作为科学教育试验区,打造“科幻+教育”等品牌,以“宏观-中观-微观”三维模型推进课程建设,明晰科学素养培育逻辑。
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主管张智慧介绍了“科普展厅+可开放科研场所+科学课程”的载人航天科学教育开展情况,强调了以工程教育推动科学教育的方向,未来拟推出青少年科学载荷实验,传递真实科研与科学家精神。
北京海淀区教育委员会科长曹芳表示,海淀依托37所高校等丰厚资源,建立校园资源库、十大主题教室,推动校馆双向合作;同时搭建对接平台,设立机制保障,吸纳更多资源单位,促进校馆协同共育科学教育发展。
凝聚实践共识:明确协同育人核心方向
经过深入交流,嘉宾们一致认为,青少年科学教育需打破校、馆、社、研资源壁垒,构建“机制协同、课程融合、资源互通、责任共担”的协同育人新生态。一方面,要明确中小学校的“主阵地”作用,让场馆资源、科研资源精准对接课堂教学需求,避免脱离教学实际的“形式化合作”;另一方面,要发挥科技场馆、科研机构的特色优势,将抽象知识转化为沉浸式实践体验,激发青少年科学兴趣;更重要的是,需建立常态化沟通协作机制,让各方从“各自为战”走向“同向发力”,形成科学教育合力。
北京科学中心副主任刘然在总结时表示,本场对话汇集了科学教育一线的实践经验,为后续协同育人工作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未来,希望以此次交流为契机,进一步推动中小学校、科技场馆、科研机构等多方深度合作,让科学教育从“独角戏”真正变为“交响乐”,为青少年科学素养提升、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育奠定坚实基础。
2025北京青少年科学教育学术交流大会——中小学校、科技场馆、科研院所等多元主体圆桌对话顺利举办
来源:数字北京科学中心
发布时间: 2025-09-22
2025年9月21日上午,作为2025年北京青少年科学教育学术交流大会的重要环节,以“如何构建中小学校、科技场馆等多方协同的人才培育体系”为主题的圆桌对话在北京科学中心顺利召开。本场对话聚焦科学教育协同育人核心议题,邀请来自中小学校、科技场馆、科研机构、教育研究院所等领域的7位嘉宾参与分享,近40人参与对话环节,为打破科学教育资源壁垒、推动课堂教学与场馆实践深度融合凝聚共识。圆桌对话由北京科学中心副主任刘然主持。
本次圆桌对话针对当前科学教育“各自为战”的现实痛点,围绕协同机制搭建、资源整合路径、育人效果评估三大方向展开深度交流。分享嘉宾结合自身实践经验,既展示了馆校合作的亮眼成果,也直面资源对接不畅、协作机制松散等共性难题,为构建多方协同人才培育体系提供了兼具实操性与前瞻性的思路。
立足一线实践:分享协同育人鲜活案例
对话中,来自科学教育不同主体的嘉宾从各自视角出发,分享了科学教育协同育人的实践探索。
北京市东城区青少年科技馆馆长金振宇从场馆服务学校的角度出发,分享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经验,馆方设计40余门精品科技课,兼顾科学普及、筑基与拔尖培养,在天文、信息学领域成果显著。
昌平区第二中学科协副主席、科技教研组组长张淑春以“构建三维科学教育立体网络”为核心介绍了学校开展科学教育、培养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具体成效。
北京理工附属中学副主任张岩老师介绍了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基础培养实践,学校联合高校、企业建设三方协同育人共同体,实行双导师制,构建三阶四类课程生态。两年来,学生获区级以上奖励百余人次,获国家级奖励12人次,创新能力与心理素质显著提升。
聚焦关键难题:探索资源整合有效路径
平谷区黄松峪中心小学副书记张胜利以学校“乡土资源+”协同育人模式为核心,详细介绍了农村学校如何突破资源局限、构建多元合作网络的实践经验。并结合学校经验提出“场馆资源教育化改造,知识真实场景化激活”思路。
北京教育学院石景山分院科学教育研修中心主任王荣珍从区域层面分享了科学教育规划与推进情况,石景山区作为科学教育试验区,打造“科幻+教育”等品牌,以“宏观-中观-微观”三维模型推进课程建设,明晰科学素养培育逻辑。
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主管张智慧介绍了“科普展厅+可开放科研场所+科学课程”的载人航天科学教育开展情况,强调了以工程教育推动科学教育的方向,未来拟推出青少年科学载荷实验,传递真实科研与科学家精神。
北京海淀区教育委员会科长曹芳表示,海淀依托37所高校等丰厚资源,建立校园资源库、十大主题教室,推动校馆双向合作;同时搭建对接平台,设立机制保障,吸纳更多资源单位,促进校馆协同共育科学教育发展。
凝聚实践共识:明确协同育人核心方向
经过深入交流,嘉宾们一致认为,青少年科学教育需打破校、馆、社、研资源壁垒,构建“机制协同、课程融合、资源互通、责任共担”的协同育人新生态。一方面,要明确中小学校的“主阵地”作用,让场馆资源、科研资源精准对接课堂教学需求,避免脱离教学实际的“形式化合作”;另一方面,要发挥科技场馆、科研机构的特色优势,将抽象知识转化为沉浸式实践体验,激发青少年科学兴趣;更重要的是,需建立常态化沟通协作机制,让各方从“各自为战”走向“同向发力”,形成科学教育合力。
北京科学中心副主任刘然在总结时表示,本场对话汇集了科学教育一线的实践经验,为后续协同育人工作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未来,希望以此次交流为契机,进一步推动中小学校、科技场馆、科研机构等多方深度合作,让科学教育从“独角戏”真正变为“交响乐”,为青少年科学素养提升、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育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