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最近几年网购的快递越来越快了?今天下的单,第二天就送到家门口;偏远地区的配送时间从一周缩短到三天;甚至“双11”爆仓的情况也越来越少……这些变化的背后,除了快递小哥的努力,还有一个“隐形功臣”——物流机器人。
它们可能藏在仓库里,可能跑在配送路上,甚至可能就在你家楼下默默地送货。今天,我们就来揭秘这些“偷偷”改变你网购体验的黑科技。
仓库里的“跑腿工”:分拣机器人
如果你去过大型物流仓库,可能会看到一群“小黄人”在地上跑来跑去,它们不是玩具,而是智能分拣AGV机器人。
以京东“亚洲一号”智能物流仓为例,这里的机器人可以24小时不间断工作,每小时处理上万件商品。而且颠覆了传统的“人找货”的拣选模式,变为“货找人”,工作人员只需要在工作台领取相应任务,等待机器人搬运货架过来进行相应操作即可。这些机器人最高承重500kg,依靠遍布地上的一个个二维码规划、引导路径,再依靠自带的传感器避免碰撞。与人工相比,机器人的效率提升了2倍。
乌鲁木齐市京东亚洲一号智能物流园区4号库(地狼仓)内,“地狼”在搬运货物。(图源:今日新疆 龚利/摄)
这意味着,你的订单从“下单”到“出库”的时间大幅缩短,甚至可能在你付款后的几分钟内就被打包好,准备发货。
最后一公里的“快递员”:无人配送车
快递到了本地仓库后,如何更快地送到消费者手上?这时候,无人配送车和无人机就派上用场了。
近日,多家媒体报道称,目前深圳已有近300台功能型无人车上路,运营密度居全国首位,预计年底将突破1000台。美团、京东、顺丰等配送企业曾于6月17日在深圳坪山大工业区格兰达物流产业园进行演练,共40余台自动配送车参与了此次“自动配送大练兵”。
美团无人配送车,图源:深圳国资
无人配送车的优势在于:人力成本高,快递员招聘难,尤其是偏远地区;效率更高,机器人可以夜间配送,不堵车、不疲劳;特殊时期无接触,减少人际接触,更安全。
虽然目前无人配送还无法完全替代快递员,但在校园、园区等封闭场景已经相当成熟,未来可能会像外卖一样普及。
快递界的“空降兵”:物流无人机
除了路上跑得“无人车”,还有天上飞的“无人机”,也给快递行业带来了巨大变革。随着物流行业对效率和灵活性的需求不断增加,各大公司纷纷加大对无人机配送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力度。以下是京东、美团以及顺丰速运在无人机物流领域的最新进展 。
京东物流无人机飞狼JDX-50无人机最大起飞重量50kg,载重15kg,飞行半径15km,可灵活更换吊装、抛货和货箱三种任务构型;具备厘米级差分定位、毫米波雷达定高,自主航线规划、自主故障隔离/重构等安全功能;目前在西安、上海、南京等城市投入实际试点运营业务。
图源:国际交通展CHINATRANSPO
截至2024年初,美团无人机已在多个城市建立了常态化运营航线,配送服务覆盖办公、景区、市政公园、医疗、校园等多种场景,累计完成用户订单超过25万单,平均配送时长仅为12分钟,较传统模式提高了近150%的效率。
美团无人机配送,图源:物流技术与应用
顺丰丰翼无人机围绕“急”“难”“险”“贵”不断拓展新应用场景,已实现高原、山地、城市、海岛等全地形覆盖,在快递配送、同城急送、应急救援、医疗运输、生鲜冷链等全场景下实现常态化运行。
未来机器人会让快递员失业吗?
很多人担心智能高效的机器人将来是否会让快递员失业,机器人目前主要承担重复性高、劳动强度大的工作(如分拣、短途配送),而复杂的客服、上门安装等服务仍需要人工,因此,短期内不会出现上述情况。
但长远来看,物流行业会越来越智能化,也推动着快递员角色从单一的末端配送者向“人机协同价值创造者”深度转型。
低空经济兴起,一些一线快递员尝试转型无人机驾驶员,无人机操作也绝非易事,驾驶员必须精通设备原理才能应对突发故障。即便可以一键返航,遇到电磁干扰或失控时仍需人工干预甚至手动完成返航。此外,快递小哥也并不是有了执照就能立即上岗,还需要长时间的飞行积累。这充分说明无人机配送离不开专业人才,快递员转型是技术升级而非岗位替代。
审核专家:陈盈盈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