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超”爆火背后:机器人如何逼近人类运动员?
来源:蝌蚪五线谱 发布时间:2025-08-07

  绿茵场上,6台人形机器人化身“球员”展开精彩对决!它们身形灵活,在无人遥控的情况下自主完成——开球、防守、射门甚至摔倒后自行爬起等等一系列动作。

  这是今年在北京举办的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的首场测试赛、机器人足球3v3 AI赛决赛中的精彩画面。

image.png

图源:北京日报微信公众号


  此次比赛充分展现了加速进化公司的Booster T1人形机器人在运动控制、视觉感知、定位导航、决策规划及多机协作等领域的技术成果。

  技术解析:Booster T1机器人厉害在哪?

  (一)硬件突破:力控关节+双足设计的革命

  Booster T1机器人采用力控关节技术,通过实时反馈调整步态,稳定性远超传统电机驱动;其双足构型模仿人类重心转移模式,即使在不平整的草地上也能保持平衡。

  (二)AI大脑:200 TOPS算力+端侧大模型

  Booster T1搭载自研的“天枢”AI芯片,可在本地完成实时战术决策,无需依赖云端。其深度学习模型通过数万场模拟赛训练,甚至能预判对手3秒后的跑位。

  (三)抗摔耐造的“赛博铁人”

  Booster T1机身采用航空级碳纤维骨架,关键关节覆盖石墨烯涂层,整体重量仅45kg却可承受1.5米高处跌落冲击;能源系统搭载固态电池,不仅提供2小时续航,还支持无线快充(15分钟充至80%);更配备智能修复功能,当发生轻微损伤时,内置的形状记忆合金能自动校正变形部件,实现自我修复。

  AI自主竞技:Booster T1机器人的突破与挑战

  本届“机超”实现了两项标志性的突破:一是所有参赛机器人完全依赖AI策略自主运行,无需人类保护员干预,可自主完成跌倒爬起动作;二是采用优化的判罚机制,显著减少比赛中断,提升流畅度与对抗强度。

  当然,现场也一度很“混乱”,出现了很多让人忍俊不禁的画面,如未上场便“倒头就睡”、传球时“突发恶疾”、争抢时接连倒地、一些机器人在未能恢复后需要抬走担架……这无疑也在提醒观众这项技术仍处于早期阶段。

image.png

有机器人球员“受伤”,被担架抬下场“救治”。图源: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如何让机器人更像一名人类运动员呢?据清华大学火神队队长王与时介绍,战队在算法方面进行了策略调整,“在模块中我们要给机器人直接的、标准化的信息,需要对图像进行处理,提取专业的点位。比如足球在哪个位置、队友在哪个位置、对手在哪个位置等。当完成现场信息建模后,工程师们为机器人赋予完成这些技术动作的决策算法。也就是说,机器人根据当前的位置和其他信息自主决策后续采取什么动作。”该场景体现了人工智能中的计算机视觉和强化学习技术的综合应用。通过计算机视觉技术,机器人能够实时处理图像数据,精准提取足球、队友和对手的位置等关键信息,完成环境建模;而强化学习算法则基于这些感知信息,结合预设的目标(如进攻、防守),动态生成最优动作策略,使机器人具备自主决策能力。这一技术路径的核心在于通过多模态感知融合与动态决策优化,赋予机器人类人运动员的“运动智能”。

  机器人足球2050:挑战人类冠军的科技征程

  据悉,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将于8月14日至17日在国家速滑馆“冰丝带”举行。受机器人世界杯(RoboCup)国际技术委员会最新规则更新影响,赛事取消了2v2项目,重点推进更具挑战性的3v3和5v5团队赛制,这是由于近年来具身智能与人形机器人领域持续突破,机器人竞技已经从“单机对抗”进入了“多机协同、战术智能”的新阶段。不仅如此,还将探索更高层次的7v7赛制下的AI算法,推动机器人足球技术战略升级。

  尽管在现阶段,机器人踢足球和人踢足球还完全不同,但“机超”已经定下宏伟目标——到2050年,由机器人组成的球队战胜人类世界杯冠军。伴随着关键技术不断突破,相信构想的场景会在未来照进现实。

  中国科技创新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发展:从无人机到人工智能,从人形机器人到量子科技,从新能源汽车到国产大飞机……可以预见,人形机器人将在更多领域发挥其重要作用,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科技引擎。

  审核专家:陈盈盈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


专题页面涉及机器人元素均为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