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事业开创者——竺可桢
“欲造就人才,非施以教育不为功。我国如不欲发展气象测候则已,若欲广设气象台,则人才之养成,实亦为急务。”这是我国著名气象学家、教育家、地理学家竺可桢先生在系统考察国外气象测候组织、气象台分布情况后对我国气象事业发展提出的宝贵建议。他一生在气象学、地理学、物候学、科技史、科普事业、教育领域等诸多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天是世界气象日,竺可桢对科学强国精神的执着追求,为我国地理学与气象学奠定了基础。
“85后”卫星总师陈杨 :用热爱与创新铸就“鲲鹏之变”
“当自己研制的飞行器在轨运行试验成功时,成就感是其他任何事情所不可比拟的。”他是陈杨,一位85后的航天逐梦人,年纪虽然不大,却已成长为航天科工二院系统工程部部长、天鲲二号卫星总师。作为家里的第三代航天人,他深受祖辈和父辈影响,高考时选择飞行器设计专业,硕士和博士期间继续在这一领域深耕,毕业后更是坚定地选择从事航天技术研究工作,立志要把自己研制的卫星送上天。
追忆陆元九院士:一定要认真,不能说任何假话
他是我国自动控制、陀螺及惯性导航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他是我国第一批航空系大学生,是世界上第一个惯性导航仪器学博士。他,是我国自动化科学技术开拓者之一!
中国大气物理学引路者——王鹏飞
王鹏飞师从涂长望先生,将长望精神铭记于心中,勤勉刻苦,笔耕不辍,在气象科普、气象史志研究、气象科学名词规范化等领域取得了许多开创性的成果。1950年至2000年,共著书5部,译著4部,编撰教材13种,发表论文300余篇。王鹏飞的一生都致力于党的教育事业,忠心耿耿,殚精竭虑,甘为人梯,精心育才,为中国气象事业培养了大批业务骨干和科技人才,积极推动了气象学科教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追忆“中国预警机之父”王小谟:用一生为祖国打造“千里眼”
王小谟院士主持研制成功中国第一部自动化三坐标雷达,成功研制中国第一部中低空兼顾的低空雷达。2013年,王小谟荣获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表示:“我只是一名普通的科技工作者,在党和国家的支持下,做成了点儿事。这事离开团队的力量是绝对无法做到的。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一种无上的光荣,这份殊荣不仅属于我个人,更属于整个团队,属于这个伟大时代所有爱国奉献的知识分子。”
梁建英:风驰电掣,跑出中国高铁加速度!
复兴号动车组列车,是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先进水平动车组列车,也是目前世界上运营时速最高的高铁。2022年4月,在濮阳至郑州段成功实现单列时速435公里,创造了世界纪录。
洋流暗藏哪些秘密?这位海洋学大咖向海逐浪
辽阔的大洋中,海水并非静止不动,它们像河流一样,沿着相对固定的路线流动,这就是“海流”。与大气环流相比,海洋环流的观测更困难,中国科学院院士胡敦欣则为此耕耘了60余载。
追寻“雪山精灵” 他为滇金丝猴“上户口”
位于云南省的云岭山脉高寒山地,看似人迹罕至,万籁无声,但如果幸运,你会瞥见林中偶然掠过的一丝金色身影。这里正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被称为“雪山精灵”的滇金丝猴的家园。1992年6月4日,我国科学家龙勇诚拍摄到了第一张滇金丝猴的野生照片,向世人揭开了这个物种的面纱。
多亏了他们,让“土豪”医学变得价格亲民
去年初,全球首个用于SPECT显像的广谱肿瘤显像剂99mTc-3PRGD2临床Ⅲ期试验宣布成功。这是我国北京大学教授王凡扎根20年,领导北京大学医学部团队和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共同研发的全新药物。这一药物的发现,标志着中国打破了美国18F-FDG/PET模式,另起炉灶、别开生面,探索出了中国自己的核医学发展模式。
中国现代气象教育拓荒者——罗漠
“国家需要很多气象人才,好好学习吧,将来争取做出好的业绩,为祖国的气象事业作出较大的贡献!” 这是中国首所气象高等院校南京气象学院首任院长罗漠对1962年入学新生蒋伯仁的谆谆教导。罗漠对新生事物敏感重视,紧跟科技革命。50年代后期,就卓有远见地主张发展中国的人工影响天气科学,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又果断地成立了大气探测专业。
主办单位: 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
承办单位: 北京科普发展与研究中心
支持单位: 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