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北京做科普丨穿梭于航天工程与科普教育之间的摆渡者

从大漠发射场的新闻镜头到科普展厅,张智慧的转型轨迹映照着中国科普教育的升级之路。


20089月神舟7号任务前夕,当第一次走近大漠戈壁深处的载人航天发射场,瞩目高高的发射塔架时,她感到了一种莫名的心灵震撼。从此,她一步步走近载人航天事业,成为这个事业的见证者和传播者。十年后,带着对科普的新认知,她卸下主编的光环,收回伸向总师们的采访话筒,转身走近青少年的科普课堂。以“筑梦星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为舞台,她将空间站科学实验转化为激励青少年好奇心的科学教育活动,带领青少年领略国家太空实验室的魅力,让科学精神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她就是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的科普教育主管张智慧,一位穿梭于航天工程与科普教育之间的摆渡者。


从新闻传播到科普教育


张智慧从小就有一个当老师的梦想。从事载人航天新闻传播的近10年间,她曾有机会走进校园开展科普讲座。她发现,重大航天发射任务以及宏大的新闻叙事对于青少年的科学认知并未产生预想的影响力。神舟九号任务中,航天员王亚平的天宫课堂启蒙了很多青少年对太空的认知。她意识到,新闻传播对青少年的认知触达并不是最优的路径。要想让青少年热爱航天,让航天工程真正成为青少年成长的助力,“需要俯身去做更长期、更直接的耕耘。”怀揣这样的理念,张智慧创作出版了她的第一套载人航天科普绘本,并从此逐步踏上了专业化的科普道路。


2019年,当张智慧来到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时,适逢中心筹建“筑梦星空”科普展厅。作为空间应用系统总体单位,空间应用中心领导高瞻远瞩,在协力建设空间站国家太空实验室的同时也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打造了集会客厅、成果展示厅和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为一体的载人航天特色科普展厅。展厅建好后,如何运行才能更好发挥作用?张智慧利用自己在博物馆做志愿者讲解员的经验,很快建立起一支以中心硕士博士研究生为主体的讲解员团队,并且凭着多年来对国外航天机构开展科学教育的深入研究,构建了面向不同年龄段的讲解体系和研学课程。以“筑梦星空”展厅为核心,联动中心相关科研场所,面向青少年开启了常态化的科普教育工作。


在深耕与实践中创新


基于科普展厅的建设运行成果,2020年,中心被中国科协授予“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在日常科普基地运行中,张智慧也在思考:除了常态化的参观研学,还能做什么?中国科学院每年都有面向公众开放的公众科学日,是接待公众走入科研院所走近科学的好时机。由于单位规模及性质所限,空间应用不可能像有些院所那样大规模开放。于是,她就在形式和效果上下功夫。比如,组织青少年与科幻作家、航天员以沙龙的形式进行对话,激发青少年对太空的想象力;开发一些可以互动展示的小实验,让青少年从机理上理解科学原理;她还组织志愿者团队编创了科普导览剧“万户奇遇记”,以剧游的形式带领青少年穿越时空,了解航天发展史,感受空间站建设成就与未来发展。看着孩子们那一双双充满惊奇的眼睛,张智慧觉得自己的努力得到了最丰厚的回报。


  2022年,空间站第三次天宫课堂地面课堂的筹备任务落在了张智慧的肩上,“空间应用系统承担的天宫课堂该有何不同?”“如何发挥天宫课堂的长远效应,让青少年长周期参与其中?”面对这些问题,她在充分了解空间站科学实验项目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度思考,提出了“基于空间站上的科学实验项目背景,让青少年在地面开展科学探究”的思路,由此策划出“天地共播一粒种——青少年与航天员一起种植物”的活动项目。20245月,又持续开展了“青少年与航天员一起养斑马鱼”活动。“一粒种不再是一个具象的意思,它更代表了科学的种子”,张智慧希望,借助科普的力量,能将空间站科学实验资源转化成为独具特色的科学教育活动,在青少年心中种下一粒科学的种子,让他们在科学之路上走得更远。


探索科学教育新模式


几年下来,空间应用中心的科普工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张智慧所在的部门在2024年也被评为“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基层单位”。她说,这既是对她从事科普工作的鼓舞,也是新的鞭策。


在深入总结“天地共播一粒种” 活动的基础上,张智慧深刻认识到,要想更好发挥载人航天应用的社会效益,让科学教育真正从空间站落地学生课堂,除了她和团队的工作,还需要更多学校和更多教师的参与。为此,她主动申请承担了教育部和中国科学院联合主办的“科学教师特色研修班”,探索培养科学教师利用载人航天资源开发科学课程的能力。


对张智慧来说,未来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面对当下AI技术的热潮,她也在思考如何将航天工程师和科学家正在使用的AI场景与技术传达给青少年。 “我们要让青少年理解,他们今天学习的知识和技术,可能就是明天解析宇宙密码的钥匙。”再比如,新修订的科普法更加强调学校与科研机构的深度融合,除了加强团队的科普能力建设,张智慧也在带领着更多的科学教师一起发掘航天与工程学教育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通过继续开展“天地共播一粒种”活动,带动老师们参与课程开发与实践,共同发掘载人航天工程的教育价值。


从戈壁滩上的震撼瞬间到如今逐渐系统化的科学教育理念,这位载人航天科普的领航者始终相信:当航天工程所蕴含的科学精神与创新思维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必将助力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迈得更大、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