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文颖:用一生谱写真菌

作者:蝌蚪君 来源:蝌蚪五线谱

她背过数不清的真菌标本,发现了360多个真菌新种。在浩瀚庞大的真菌学中,她矢志不渝、毕生钻研,在生命中最绚丽的年华里一头扎进真菌学海,曾深入广大林区、下至戈壁荒漠,也曾伏案实验室坐得板凳十年冷。她在真菌学倾注50余载,夙兴夜寐,用自己的一生谱写真菌。她就是2021年当选全国最美科研工作者的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庄文颖院士。

谈及真菌,人们不免想到形形色色的真菌感染报道,我们常说的“灰指甲”等传染性疾病就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真菌感染困扰着我们的健康,让很多人都有点谈“菌”色变。

但与之相反,许多舌尖上的美味同样是真菌--木耳、蘑菇等,它们含有极高的蛋白质含量、丰富的矿质元素,成为人类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佳肴。它们同样在森林深处灵动跳跃,等待着人们的发现。

TSFYNNXXZVDYJA7YZHPFIRAGU4

图片来源:Hippopx

E75FIHSAWFBURBYBWC56KRIQUU

图片来源:Hippopx

真菌是一大类真核细胞型微生物。我国对于真菌的认识和利用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早在石器时代,人们就懂得用真菌发酵酿酒。到后来真菌直接入药,也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一大发明。在1800年前,东汉末年的《神农本草经》就记载了12种真菌药物,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了34种真菌入药,如茯苓、灵芝、木耳等。由此可见,我国是利用真菌最早的国家之一。

而今,新技术的普遍应用和各学科的融汇合作都促进着真菌学的迅速发展。不论是在日常饮食,工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保护,还是医疗药用等方方面面都离不开真菌的影子,我国研究人员对真菌的研究也在不断广泛和深入。我国之所以能在真菌学开辟出一片新领域,庄文颖院士做出了举足轻重的贡献。

庄文颖院士(左八)  片来源:新华社

兢兢业业做学问

1968年,20岁的北京姑娘庄文颖到山西农村插队。当时还尚未恢复高考制度,她每天起早贪黑,一边学习一边干活。插队知青的艰苦生涯没有磨灭少年人的锐气,在艰苦的劳作中,她用点点汗水灌溉着那颗名为梦想的种子。

不负有心人,1973年,有着充分学业准备的庄文颖如愿进入山西农学院(现山西农业大学)读书。其间,她从事植物病理学研究,了解到近乎70%的植物病害都是由真菌造成的,由此打开了真菌学的大门。

十年寒暑更迭,在农院期间,她心无旁骛,潜心研究。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制度。这对于而立之年的庄文颖是个巨大的契机。凭借多年踏实勤恳的研究学习,她在“千军万马”考生中脱颖而出,如愿考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国科大前身),师承著名菌物学家余永年先生,真正走上了真菌学的研究之路。

1983年,在余永年先生的极力支持下,庄文颖进入美国康奈尔大学深造,攻读博士学位。庄文颖说,“我出国的时候目的很明确,努力学习国外先进的研究方法,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知识,希望通过我的力量将真菌学研究做好。”于是,他将休息时间压缩到近乎苛刻的地步,进一步掌握了真菌学的研究方法,发表多篇文章,一代学者初长成。

栉风沐雨不畏难

回国后,庄文颖化身实干家。带领团队踏遍26个省份的荒山野岭。上至深山高原,下至荒漠戈壁,一步一个脚印走出中国真菌学的未来。

庄文颖也曾伏案实验室,潜心培养彻夜观察,十年如一日甘坐“冷板凳”,倾心续写中国真菌学的源远流长。从《中国孢子植物志》、《中国真菌制》的编写到以她名字命名的新菌种“文颖盘菌属和细菌新属——海庄文颖氏菌属”,从连任三届的国际真菌学会执委到美洲真菌学会外籍荣誉会士,世界彻底认识了这位真菌学的领航人,真菌界给予她最庄严的肯定。

薪火相传谱新篇

如今,昔日风风火火的宝藏学者已年过古稀,但她仍旧活跃在科研场上。谈及真菌时,她仍眉飞色舞,把晦涩难懂的理论化作接地气的故事侃侃道来。

在日常工作中,她手把手指导学生实验,在修改论文时,她逐字逐句提出意见修改指点。她还走入中小学生课堂,向青少年们展示浩瀚真菌学海中的趣味。

她的学生王新存这样评价她:“与善人居,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她身上有所有老一辈科学家都有的特质--质朴。年近七旬,她每天雷打不动的做研究,十几平米的办公室,简简单单一张桌一把椅一台显微镜和几套书,沉淀的是她作为老一辈科学家独有的宁谧心境。

在2021年最美科研工作者颁奖典礼上,一身朴素的庄文颖拎着布袋,坐着公交前来领奖,布袋里装着西服。她直言:“我家靠近城里,家门口有公交车站,不用换乘就能到,挺省事的。所里若派车送要绕很长的路,何必呢?”看,这就是真菌界“玫瑰”身上的质朴之气。

片来源:中国科学院官网

她把创新和传承放在心尖,用半个世纪来探索真菌,才得以让如今的我们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她虽步履瞒珊,但她在真菌学的探索上从未停止脚步。她就是一代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