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面胡同:群星璀璨的科学家故居

作者:蝌蚪君 来源:蝌蚪五线谱

一所旧居,一位故人,一段往事......今天蝌蚪君带你找寻科学文化圈儿那些熟悉的背影。

建筑是凝固的历史,名人故居更是我们触摸过去,感受城市温度的重要载体。

图片来源:蝌蚪君绘制

从北京地铁五号线灯市口南口走出,丽晶酒店的北侧向东不到一百米,有一条不太起眼的胡同——干面胡同。

明朝时,干面胡同属黄华坊,是去禄米仓运输禄米必经之路,车马行走‘’尘土飞扬,居民戏称为“下干面”,故而得名。

虽然颇为嘈杂脏乱,但名人显贵们似乎对这儿情有独钟。

据《燕都丛考》记载,清朝贝子吴达海(努尔哈赤亲侄)曾在此居住。民国时,中国红十字会、华北救济总署、铁路大学、泗洲试馆等机构也选址于此。

民国时期的中国红十字会总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胡同里聚集了很多单位及其宿舍,其中就包括中国科学院的下属机构和家属宿舍。一时间,胡同里专家学者云集:茅以升、钱钟书夫妇、郑振铎、高士其、顾颉刚、梅葆玖……每个人在中国科学文化史上都是赫赫有名。

穿过林立的高楼,走进颇为宽敞的胡同,那片静谧让人怀疑,这里和胡同外不是同一个世界。

干面胡同标牌 图片来源:蝌蚪君

1

干面胡同35号——茅以升故居

干面胡同35号,是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的故居。门脸很小,门口也没有特殊的标牌。走进小院,都是挨挨挤挤的现代简易房,已不复当年住宅模样。

干面胡同35号——茅以升故居  图片来源:蝌蚪君

茅以升(1896—1989)我国土木工程学家、桥梁专家、工程教育家。上世纪30年代,他主持设计并组织修建的钱塘江公路铁路两用大桥,是我国桥梁设计与建筑史上的一座丰碑。

位于六和塔边的钱塘江大桥旧貌

鲜为人知的是,茅以升在这座大桥建成第89天,曾亲自将它炸毁!

1935年,钱塘江大桥在杭州开工建设,到1937年已接近完工。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9月,大桥通车;可就在12月,上海陷落,杭州不保!为阻止日寇过江, 12月23日,茅以升亲自指挥炸毁了大桥,并在当晚写下了8个大字:“抗战必胜,此桥必复!”

大桥被炸断,日军只能望“望桥兴叹”  图片来源:网络

1953年,茅以升愿望实现,大桥修复,至今服役80年,被网友赞为“桥坚强”。

2

干面胡同41号——中国红十字总会旧址

干面胡同41号,是中国红十字总会旧址,现在是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报刊社的办公地点。中国红十字会于1904年在上海租界成立,一直从事救助难民、救护伤兵和赈济灾民活动。

新中国成立后,于1950年进行了协商改组,并迁入北京,以民国初期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旧址(干面胡同22号)作为会址。

干面胡同41号——中国红十字总会旧址  图片来源:蝌蚪君

3

干面胡同51号——世界知识出版社

干面胡同51号,是世界知识出版社。作为胡同里为数不多的现代建筑,这栋小楼颇为显眼,一层的世知书店里,人们喝着咖啡享受着悠闲的下午时光。

干面胡同51号——世界知识出版社  图片来源:蝌蚪君

4

干面胡同30号——梅葆玖故居

世知出版社对面,是一栋蓝砖青瓦的独栋小楼——干面胡同30号。

前几年,人们还能时常在小楼门口看见一位举止优雅,精神矍铄的老先生,他就是街坊口中的“葆玖儿”,我国著名京剧大师——梅葆玖。

干面胡同30号——梅葆玖居所  图片来源:蝌蚪君

作为一代京剧大师,老人却从不端架子,时常骑辆普通的自行车穿过胡同。即使不认识的人打招呼,也会笑容可掬地回应。

2016年4月25日,梅葆玖先生病逝。

走过这座门窗紧闭的小楼,仿佛还能从某扇紧闭的窗户后,听到丝竹之声和清亮婉转的唱腔“海岛冰轮初转腾,见玉兔又东升......”

梅先生昔日在胡同里的照片  图片来源:网络

5

干面胡同61号——顾颉刚、高士其故居

干面胡同61号(旧31号)院,门口有银色的铭牌,昭示着它不凡的身世。

它最早是同治皇帝的老师、清代大学士李鸿藻的宅子。民国时期成为市工务局局长汪申的宅院,日本侵华时期被日本特务机关占据,据说川岛芳子也曾住过。

解放后,这里是中国科学院的家属宿舍,历史学家顾颉刚、科普作家高士其都曾在此居住。

干面胡同61号(旧31号)院——顾颉刚、家高士其故居  图片来源:蝌蚪君

走过有些逼仄的过道,能见到两间红窗青瓦的正房,破败但舒朗。这就是顾颉刚先生曾经的居所。

顾颉刚故居  图片来源:蝌蚪君

顾颉刚(1893年—1980年)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也是我国“古史辨”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了“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学。

晚年顾颉刚在干面胡同旧居前的留影

1978年,晚年的顾颉刚感觉身体不支,大量积稿无力整理,于是邀学生王煦华进京入住其旧居——干面胡同61号,帮忙整理积稿。

时至今日,近40年岁月悄然逝去,王煦华再没离开过这栋旧居,也从未停止过这项工作。

年近九旬的王煦华老人在干面胡同61号居所中的近照  图片来源:蝌蚪君

顾颉刚旧居的旁边,是我国著名科普作家高士其的旧居。经过翻修,已颇为现代。

高士其故居  图片来源:蝌蚪君

高士其(1905-1988),192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27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化学学士学位,次年感染脑炎病毒,被医学专家断言活不过5年,之后陆续失去书写、行走、咀嚼能力,生命的尽头清晰可见。但他却真正做到了笑对人生,著作等身。

他经常用哈哈大笑回击说他面无表情的人;晚年他还时常费力站起身来“蹬蹬”走上几步,给家人一个惊喜……他坐着轮椅走遍大江南北;他甚至凭借“嗯嗯啊啊”的“高语”奇迹般地“写”出了高达三百多万字的科普文章……

1981年,高士其和冰心在一起,一脸的调皮和开心

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高士其在这栋旧居里得到了很好的照顾。

下图左侧的门楼本是小院的正门,但考虑到有台阶不方便高士其的轮椅出入,组织上特意在旁边开了一个小门,并一直保留至今。

从这扇小门穿过,仿佛还能听到当初高士其轮椅经过的嘎嘎声……

特地为高士其开的小门  图片来源:蝌蚪君

如今,干面胡同里的名家大师有的迁走,有的安然离世。胡同也已被层层叠叠的门脸小店、穿梭忙碌的快递电动车包围,少了些许灵气和底蕴,多了份市井的浮躁和喧嚣。

但静静驻足于昔日的红门灰砖下,在那些承载着大师们饱满人生的居所走上一遭,却还能找到些久违不见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