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佳洱:家国情怀,初心不改

作者:蝌蚪君 来源:蝌蚪五线谱

“新时代的科研工作者,更要牢固树立家国情怀,不断弘扬爱国奋斗精神,以新的担当和作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新的贡献。”每每谈及科研工作者的家国情怀,陈佳洱先生清澈的眼神中总会散发出坚定的光芒。

图片来源:中国政协杂志

陈佳洱,我国著名加速器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曾任北京大学校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纵观陈佳洱先生的一生经历,家国情怀、初心不改是他最好的精神写照。

科学强国梦

1934年,陈佳洱出生于上海的一个书香世家,他的父亲陈伯吹是享誉中外的儿童文学作家,母亲是钢琴家。

父亲陈伯吹非常注重对陈佳洱科学兴趣的培养,常常给他讲述伟大科学家的故事,用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展示各种神奇的物理实验。陈佳洱步入中学后,陈伯吹无论工作多忙,都会抽出固定的时间带陈佳洱去看各种科教电影,并时常教育他:要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为年幼的陈佳洱在心中种下了科学的种子。

少年时期的陈佳洱酷爱阅读,常常喜欢翻阅父亲书房里的各种藏书,其中,父亲笔下《华家的儿子》、《火线上的孩子们》等抗战故事对他年幼的心灵触动极大,也对他后来人生道路的选择有着深刻的影响。成长于战火纷飞的抗战年代,见证了中华民族的救亡图存,幼年的经历激励着陈佳洱立下了科学强国的远大梦想。

图片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投身核物理

新中国的成立,给了陈佳洱施展才华更大的舞台。

1950年,成绩优异的陈佳洱被大连大学物理系录取,后因全国大学院系调整,转入了吉林大学。在大连大学和吉林大学期间,陈佳洱先后师从著名光学专家王大珩和“两弹元勋”朱光亚。两位恩师的的科学指导和严格要求进一步加强了陈佳洱对科学事业的兴趣与热爱,也为他后来从事科研事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学期考试中朱光亚对陈佳洱口试  图片来源:中国科学院官网

1955年1月,中央做出了建立中国原子能事业的重大决策。时势造英雄,毕业后的陈佳洱应召被调入北京大学,参与我国第一个原子核教育基地的建设。其中,陈佳洱被分配了建设中国第一个原子能核物理实验室的重大任务。为了完成这一光荣使命,陈佳洱几乎是夜以继日地拼命工作,累得撑不住了就在实验室睡会儿,醒来就继续投身工作。

扎实的专业功底与执着的科学精神,让陈佳洱很快脱颖而出。1958年,年仅24岁的陈佳洱就带头研制出了我国第一台30兆电子伏特的电子感应加速器。

1963年,在北京大学的推荐下,陈佳洱作为访问学者被公派至牛津大学访学。访学期间,陈佳洱的优异表现又为他赢得了进一步前往卢瑟福·阿普尔顿实验室访学工作的机会。

在这一世界顶级物理学研究机构中,陈佳洱虚心求教,认真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同时,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也激励着他在工作中付出了更大的努力,“我觉得我一定要给中国人争口气,只要我们中国人不怕苦不怕难,励志攻坚就一定出真知。”

陈佳洱访学期间操作加速器 图片来源:科技导报

在此期间,陈佳洱通过研究和实验将等时性回旋加速器中心区的离子束流量提高了3倍以上,被英国同事赞称为“谐波加速之王”。陈佳洱的出色表现也刷新了西方科学家对中国科研工作者的认知。

人才兴则国兴

1966年,陈佳洱访学结束回国。他运用学习到的先进技术继续投身国家科研事业,在低能核物理加速器领域做出了一系列贡献,国家也不断把更大的责任和重担放到他的肩上。

20世纪70年代末,陈佳洱回到北京大学担任技术物理系教研室主任,并在1996年的校长换届中,被学校的中层干部推荐成为校长。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陈佳洱以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才为己任,积极推动学科建设,促进学科之间的交融,不断引进和培养年轻人才,提议在北京大学成立人文学部、社会科学部等若干学部,并完成了北京大学和北京医科大学(现北京大学医学部)的合并。

1998年,恰逢北京大学百年华诞。根据中央指导,陈佳洱主持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签订了涵盖学分互认、教授互聘等一系列重要内容的“携手共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协议书,为我国后来影响深远的“985工程”的启动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迎来了新的时代。

时至今日,陈佳洱虽已退休,却依然心系“国之大者”,国家的科技创新发展依然是他宿寐牵挂的事情。初心不改,虽远不怠,陈佳洱先生用他的一生,践行了坚守家国情怀的科学家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