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动画片“小猪佩奇”第71集中,佩奇一家人在去游乐场的路上遇到了雾,因为雾太大不仅找不到游乐场,甚至也找不到回家的路。在大雾中,猪爸爸很自信的带路,结果掉到了池塘中。兔子一家人也在大雾中迷了路,兔妈妈拿着手电筒找到了佩奇一家。
在动画片中,在兔妈妈手中手电筒的光,产生了神奇的丁达尔效应。
图片来源:小猪佩奇动画片
丁达尔效应是怎么回事呢?
丁达尔效应(Tyndall effect)是一种光学现象,与光的散射有关。对丁达尔现象的经典表述是:当一束光线透过胶体时,从入射光的垂直方向可以观察到胶体里出现"一条光亮的通路"。
丁达尔效应,图片来源 gfycat
丁达尔效应是英国物理学家约翰·丁达尔(John Tyndall)发现并命名的,他在注意到这种有趣的现象之前,主要研究的是分子水平上热量的辐射与吸收。在研究过程中,他需要用到完全清除浮尘的空气,而检测空气是否没有固体微粒的最好方法就是用强光照射,由此他注意到到了这种独特的现象。
后来,丁达尔观察并记录了大量光束穿过气体以及液体的现象,他曾经用光照射逐渐充满烟雾的试管,发现管子的一侧看起来是蓝色的,而较远的一端则是红色。丁达尔认为试管里充满烟雾就像空气中充满灰尘和水蒸气,光在试管中的现象正好解释了天空是蓝色的原因。不过,现在我们知道天空之所以呈现蓝色主要是因为瑞利散射(Rayleigh scattering),也就是空气中的原子和分子对光的散射。
就是这样的试管,图片来源 rigb
出现明显的丁达尔效应要求胶体粒子直径在1-100nm之间,小于可见光波长(400nm-700nm),而瑞利散射中的粒子(原子、分子等)则更小,一般小于入射波长的十分之一。
生活中,丁达尔效应可谓无处不在,而且常常营造出美妙的景观。比如说在摄影界有一种“耶稣光”,描述的是在清晨、日落时分或者雨后云层较多的时候,太阳照射到云层上呈现出的壮丽景观。
图片来源:pixabay
与之类似的,还有较暗的屋子拉开窗帘时看到的明显光束、穿过树林的唯美阳光等等。
阳光穿过树林,图片来源 hippopx
除了这些大家熟知的景象,人的蓝色眼睛也与丁达尔效应有关。
眼睛的颜色主要是眼睛中虹膜的颜色,棕色眼睛和黑色眼睛,虹膜含有较多的黑色素,黑色素吸收光线,让眼睛呈现黑色。至于蓝色眼睛,虹膜中的色素很少,呈现半透明状态,光线照进来,遇到基质中悬浮的小颗粒,产生了丁达尔效应,让眼睛看上去呈现透亮的蓝色(蓝色虹膜也是结构色的一个典型案例)。
至于绿色眼睛,则是因为虹膜中色素含量比蓝色眼睛稍多,不同颜色混合形成的,也是光线和我们耍的小把戏。
蓝色虹膜,图片来源wikipedia
还有一种与丁达尔效应相似的光学现象,叫米氏散射(Mie scattering),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比光线的入射波长大时发生的散射是米氏散射,云之所以是白色就与米氏散射有关。
在米氏散射中,所有波长的光均等发生散射,散射光仍然呈现白色,云朵中的小水滴和粉尘主要发生米氏散射,所以云朵看起来是白色的。
日落时天空颜色的变化是由大气中的分子发生瑞利散射造成的,这些分子比可见光的波长要小得多。灰色或白色的云是由水滴发生米氏散射造成的,水滴的大小与可见光的波长相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