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扫码答题

牛保卫战:牛上脑、牛腩、牛腱子......这些牛肉你分得清吗?

作者:蝌蚪君

来源:蝌蚪五线谱

发布时间:2021-05-19 10:13:12

图片来源:游戏”牛保卫战“截图


牛保卫战”是一款有趣的游戏,在游戏中,玩家要面对患病的动物和抗生素过度使用的问题。 玩家必须拯救农场上的奶牛的生命,并掌控合成生物疫苗的设计。


我们的生活和牛息息相关,一提起牛,大家想到的可能是香甜的牛奶、外焦里嫩的牛排,软嫩多汁的牛腩,肥瘦相间的肥牛......


牛上脑、牛腩、牛腱子、肥牛......这些牛肉有什么区别?今天就来了解一下。


吃牛肉也可能要命


牛肉富含优质蛋白质和多种矿物质元素,尤其是铁元素,含量十分丰富,是铁的良好食物来源。而且牛肉脂肪含量较低,对害怕长胖的现代人非常友好。


可是,你知道吗?这么美味营养的牛肉在古代可不是想吃就能吃的。甚至,古人还会因为吃牛肉而受到惩罚。


在古代,耕地需要牛,运输需要牛,牛是非常重要的劳动力资源。为了保护牛,历史上许多朝代都颁布法令,规定不许私自杀牛。


根据《礼记》记载,即使是诸侯,没什么重要的事情(例如祭祀)都不能轻易杀牛。


在汉朝,牛受到法律保护,汉律(汉律是汉代法典的总称)规定“不得屠杀少齿(少齿指的是幼畜,这里主要指牛)”。


汉律对杀牛的惩罚十分严厉:犯禁者诛。当时,杀牛简直等同于杀人,是可以直接判死刑的重罪。


到了唐宋,对杀牛的处罚没有那么严苛了(可能由于牛的数量变多了),不会判死刑,但仍然会判刑。


《唐律疏议》规定,故意杀自己的牛,属于犯罪,要判服一年苦役。只有当牛自然死亡或病死时,才能申请屠宰。


相较之下,明清时期对杀牛的处罚减轻不少,但杀牛仍属于犯罪。这种对牛的保护持续了很长时间,甚至在民国和解放初期,耕牛仍受保护。


到上世纪80年代,随着农业机械化逐渐普及,耕牛保护制度才真正成为历史。


不同牛肉你会挑吗?


牛肉本身纤维组织丰富,不同部位的牛肉肉质有一定的区别,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这些形形色色的牛肉。


牛上脑不是牛脑


在吃火锅或者吃牛排的时候,我们经常见到“上脑肥牛”“上脑牛排”这类名词,很多人可能到现在还在把“牛上脑”跟“牛的脑子”联系在一起,其实两者一点关系都没有。


牛上脑,图片来源搜狐网丨名厨汇


牛上脑指的是肉牛后颈部、脊骨两侧的肉,俗称“脖子肉”,这个部位的肉,肥瘦交错比例均匀,总体口感偏瘦,肉质细嫩多汁。


品质好的上脑肉有好看的大理石花纹,口感绵软,入口即化,脂肪低而蛋白质含量高,无论涮火锅还是煎炸烧烤,都是不错的选择。


虽然上脑牛排并不属于传统西餐的三大牛排种类(菲力、眼肉、西冷),但它整体口感比较接近眼肉牛排,而且脂肪含量比眼肉牛排低,颇受食客欢迎。


牛腩、牛腱子是哪里的肉?


牛腩主要指的是位于牛腹部及靠近牛肋处的松软肌肉,这部分肉肥瘦相间,肉质稍韧,口感肥厚而醇香,适合红烧或清炖。


其实,牛腩这个名字只是一个统称,除了牛腹部接近牛肋骨处的松弛肌肉块,牛身上带有筋、肉、油花的肉块都可以称为“牛腩”。


牛腩营养价值较高,属于优质蛋白质,氨基酸组成合理,脂肪含量较低,是非常理想的蛋白质来源。


牛腩,图片来源银川伊斯海尔肉牛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


腱子肉位于牛的腿部,分前腱和后腱。腱子肉质地相对粗糙,非常有嚼劲。那么,我们买牛腱子时到底该怎么挑呢?


牛前腱就是牛前腿的肌肉,肉切开后能看到纤细的白色筋膜。这个地方的肉,肌理紧密,汁水也很饱满,最适合用来做酱牛肉和卤牛肉。


一般来说,牛前腱这个位置的肌肉运动量相对较少,但汁水丰富,所以上手去捏会很软,可以靠手感判别你拿的是不是前腱。


牛前腱适合做酱牛肉


牛后腱是位于牛后腿的肌肉,切开后,筋膜会比前腱肉更多,而且这个部位的瘦肉多,几乎不含脂肪,比较适合拿来爆炒或涮火锅。


一般牛后腱部位的运动量较大,瘦肉也较多,所以肌腱比较饱满,上手捏一捏,手感硬朗紧实。


肥牛不是牛某一部位的肉


其实,肥牛并不是指牛某个部位的肉,肥牛是指牛肉经过排酸处理之后,能够切成薄片用于涮火锅的部分。


肥牛最常用的部位是背肌和腹部去骨肌肉。不过现在可以选择的部位变多了,一批生产的肥牛可能是由多个部位的牛肉组成的。


下火锅的肥牛卷,图片来源 hippopx


没想到不同部位的牛肉还有这么多学问吧!不同部位的牛肉,不同的烹饪方式、不同的火候,会带来不同的口感。


面对一块好牛肉,选择最好的烹饪方式,才是对牛肉最大的尊重,也是对味蕾最好的宠爱哦!


审核专家:王国义,中国农业大学营养与食品安全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