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文中,一生心系“北京人”

作者:魏德勇 来源:蝌蚪五线谱
1929年12月2日,对于中国考古界来说,注定是一个伟大而难忘的日子。

下午16:00,在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地面的一处地洞洞口处,一位中等略胖的年轻人陷入深思中。他叫裴文中,时年25岁,供职于北京地质调查所,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后勤管理员。前段时间,所里接到一个任务,就是发掘周口店的龙骨山遗址。经过近半月的折腾,工作组见没有什么大发现,便准备收尾。按规定,这任务自然落在资历欠佳的裴文中身上。裴文中不怕辛苦,只是对这样结束总感觉有些可惜,或者说是心有不甘。因为挖掘机已经触及坚硬的岩石,这意味着将不会有大的进展。虽然主持工作的几位“大腕”已经离去,但裴文中一根筋地认为,凿开这些最坚硬的岩层,也许会有更大的收获。

随着挖掘机的持续工作,一个黑暗的洞穴出现在面前。“下面会是什么呢?”裴文中一边思考,一边叫住即将离去的某同事。北京的冬天来得早,夜间也黑得快;现在16:00,转眼夜幕就会降临。如果没人帮他,说不定所里明天就强行辙回他了。短短几分钟,他已经下定决心:要亲自下去看看。于是,裴文中在腰间系上绳索,坐上篮子,让同事在地面,把自己放到洞里。打开电筒几秒后,他的眼睛还没适应黑暗的环境,直冒金星。待适应下来四周扫照,才发现是一个极大的山洞,西南的洞顶还在滴水。“我需要找什么呢?”这个念头闪过后,裴文中迅速翻出篮子,小心翼翼地踩在地面上。约微走了几步,裴文中发现有几堆灰烬。“有灰烬说是有人来过。”他开始兴奋起来,看来不虚此行呀。这时,电筒光照在一个半圆的东西上。这东西像半个“人”的头盖骨:一半露出洞面,一半嵌在石土里。他用电筒细照了一下,发现这个头盖骨比现代人的头盖骨要厚,顴骨更突出。“这绝不是一个普通的死尸骸骨!”按捺住内心的激动,裴文中轻轻从石土里撬出头盖骨,包裹在随身脱下的外衣里,像抱着一个初生婴儿一样,摇动了绳子。回到办公室,经过一番考究,裴文中向地质调查所发了一封考古史上最有名且最短的电报:“顷得一头骨,极完整,颇似人。”

经过当时最先进的技术鉴定,这个头盖骨系70万年前周口店猿人的头骨化石。这一发现,不但把人类的历史向前推进了50万年,还有力证明了人是从猿进化而来的理论,同时也为中国旧石器时代的考古学搭建了一个完整的框架。

这枚珍贵的“北京人”头盖骨,后来历经军阀混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居然不知所踪。关于其下落,居然有十几种说法。裴文中把头盖骨上交后,一方面全面主持山顶洞人的遗址发掘,一方面时刻关注着头盖骨的行踪。1935年他受命赴法国进修史学考古学时,还不断打电话回国问头盖骨的事儿。1937年回国后,裴文中得知头盖骨失踪,便四处寻访。抗战期间,日军为追查头盖骨的下落,逮捕了裴文中,对其严刑逼供;裴文中保持民族气节,威武不屈,始终不透露头盖骨的任何情节。解放后,裴文中担任文化部博物馆馆长期间,多次在香港等地的报社刊登寻找头盖骨的启示。36年后的1966年,裴文中见寻找无果,便组织人员对周口店龙骨山一带进行再次发掘,希望找到新的头盖骨,以了却“一块心病”。

1982年9月18日, 裴文中在北京病逝。临终前,他对亲人说了一句话:“那块头盖骨什么时候能找到呀?我是看不到了。”在场人员为之落泪。时至今日,每一个到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接受灵魂洗礼的游客都会记住他--那个为“北京人”头盖骨奉献毕生心血的考古学家。

人物档案:

裴文中:(1904 01.19 - 1982 09.18),史前考古学、古生物学家。河北丰南人。1937年获法国巴黎大学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1929年起主持并 参与周口店的发掘和研究,是北京猿人第一个头盖骨的发现者。1949年后,积极开展中石器和新石器时代的综合研究,为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发展做出了重大 贡献。

名言:我一生最大的希望,就是能再次从自己手中找到中国猿人的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