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评】人生切割术:要是能分离记忆,你将如何选择?

能够控制记忆一直是科幻作品中大受欢迎的设定之一。

你最想删去的记忆是什么?

被问到这样的问题,一千个人脑海中大概不止一千个哈姆雷特开始演绎属于自己的难忘往事:从日常生活中经历的尴尬事件,到不愿面对的感情问题,亦或是与伤病对抗的痛苦过程……真希望出现一块魔法橡皮擦除所有负面记忆。这种现实世界无法实现的魔幻设定就出现在2022年初热播高分科幻剧《人生切割术》中。

微信图片_20220906135303

《人生切割术》剧集海报 来源:豆瓣

剧集中卢蒙公司通过进行手术在大脑特定区域安装电子设备,来达到分离记忆的目的。接受手术的员工的记忆被分成两种状态:“outie”状态主导日常生活,下班后将对公司里的事情毫无印象;“innie”状态则专注于工作,只记得在公司里发生的事。同样普通人也可以选择接受手术来分离掉痛苦的记忆。

《人生切割术》的设定表达出人类对未来能够操控记忆的畅想,事实上,回顾历史不难发现,对大脑记忆功能的运用和研究一直伴随着人类发展的历程。远古时代,从如何获取食物果腹,到躲避自然灾害的方法,在那个文字尚未出现的荒凉岁月里,拥有优越的记忆能力对解决生存问题大有裨益。当时的人类文明积攒的珍贵经验,只能由父教子,由子教孙口耳相传。为了解决记忆难题,古人发明了结绳记事的方法。我国《周易·系辞》中记录有:“上古结绳而治”。而在南美洲同样发现了古代印加人用来计数或者记录历史的结绳记事方法:奇普。这种至今未被完全破解的记录方式,其编织方法却与我国古时使用的蓑衣相似。相信在百万年前,亚非拉的广袤大地上,智慧的祖先撷取出最坚韧的藤蔓,打下的第一个绳结,开启了人类运用和研究记忆的大门。

熟悉希腊神话的读者应该对记忆女神谟涅摩叙涅印象深刻,记忆术“mnemonics”由她的名字Mnemosyne演化而来。正是创作希腊神话的古希腊人首先提出了与记忆相关的学术概念。公元前4世纪柏拉图提出“蜡板假说”:人记住事件,就像在蜡板上留下痕迹;而时间流逝记忆散去,如同蜡板光滑如昔。古罗马人在古希腊人的理论基础上发明了“罗马家居法”:为了记地又快又准,古罗马人把需要记忆的内容与自己家里固定的陈设进行联系,按照家居物品摆放的固定顺序串连回想。随着英国“联想主义”心理学派代表人物洛克第一次提出了重要的记忆现象——联想,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第一个对记忆进行系统实验,并绘制出了著名的“艾宾浩斯记忆遗忘曲线”,对记忆的研究成为了心理学的重要领域。

时至今日,随着研究的深入,记忆有了更复杂的分类。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将记忆划分成不同的类目。依据记忆的时长将其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不同的记忆内容也可以分为不同类型: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动作记忆;同样,个人意识是否主动参与记忆过程则分类成:无意识状态下自动获取的内隐记忆、主动进行提取的外显记忆;对信息加工和存储方式不同可分为:以陈述性知识为内容的陈述性记忆和有先后顺序通常包含一系列复杂的动作过程程序性记忆。

大脑记忆功能的独特魅力让从古至今的人类都为之着迷,虽然像《人生切割术》中想要删除记忆的人不在少数,但希望拥有过目不忘能力的大有人在。从诸如蔡文姬、达芬奇等拥有超强记忆力的历史人物到武侠小说中过目不忘的能人异士,这些都令记性平平的普通人羡慕不已,纷纷寻求提高记忆力的方法。尽管如此,目前人类对记忆的认知还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剧集中卢蒙公司使用手术就能切换员工的记忆模式,以今日的科技水平尚不能达到剧中的效果。然而,大脑在经历一些创伤或疾病却能产生类似记忆分离的情况。

微信图片_20220906135745

《人生切割术》手术剧照 来源:豆瓣

《人生切割术》中的主要角色Helly在刚刚接受记忆切割手术,进入公司就职开启“innie”状态后,想不起曾经的长期记忆,却能产生新的短期记忆。尽管她根本记不得自己的姓名,却依然拥有听说读写的能力。初患阿尔兹海默病的人其症状与之类似。阿尔茨海默病常被称为老年痴呆,起病不易察觉,是目前尚无治愈手段的神经系统疾病。认知能力下降、记忆障碍、生活能力降低、行为改变等为其临床表现。家族遗传、低教育水平、躯体疾病、头部外伤等几十种原因均为该病形成的可能因素。

2022年3月3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研究团队发表研究论文《抑制卵泡刺激素的作用可以改善阿尔茨海默病小鼠的认知功能障碍》,提出卵泡刺激素是老年女性更易患阿尔茨海默病的重要原因。该论文指出,可以通过化验血液中卵泡刺激素水平,为激素水平异常变化的人群,及时调节激素水平,在理论上达到延缓甚至避免阿尔茨海默病病发的目的。这篇文章为临床早期筛查及干预阿尔茨海默病提供了新思路。

《人生切割术》吸引诸多观众的一大看点是演员们出神入化的演技。多个主要角色在剧集中要表现出接受记忆分离手术后工作和生活的不同状态。同一副面孔演绎出大相径庭的个性,给观众一种这些角色分裂出不同人格的错觉,不由得让人想起以往被称为多重人格障碍的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著名心理学影片《三面夏娃》,生动地诠释了罹患此类疾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手段。影片里的夏娃一度是个懦弱保守的已婚女性。不知从何时她的身上出现另一种人格:作风放浪且挥金如土。随着心理医生的催眠治疗,夏娃结合了两种人格的优点产生了第三种人格,最终医生保留了更为优秀的第三人格将夏娃治愈。夏娃的原型Chris Costner Sizemore的实际病情比电影中表达的更加罕见和离奇:在她的身体中出现过多达20个人格,有时甚至会三个一组同时出现。影片中的夏娃治愈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前后花了一年多的时间,事实上此类疾病真正的治疗过程远比文艺作品中困难得多。

微信图片_20220906140020

《三面夏娃》(1957)海报 来源:豆瓣

相比于阿尔兹海默病、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等疑难杂症,在《人生切割术》中开启“innie”状态的员工们也会出现一些更为人熟悉的现象:他们在工作中会产生一种错觉,对陌生的事物会突然感到熟悉,仿佛从哪里见过却完全想不起来。随着剧情推进不难发现,那些陌生的东西实际上是“outie”状态时自己最为了解的事物。抛开剧情,这种似曾相识的幻觉不少人都曾体验到,忽然出现的景象仿佛经历过,有的人甚至可以预判到接下来发生的事,这种现象被称为“Déjà vu”——既视感。对这一现象的普遍认知是从癫痫病研究中总结出的。日常情况下既视感的出现会让常人感到异样,但在频繁发病的癫痫病人中却是常有之事。关于既视感的产生原因众说纷纭,免疫遗传学诺贝尔奖得主利根川进认为癫痫发作是大脑颞叶中的神经元异常放电,既视感现象出现时同样会有相似的放电现象。不过,普通人出现了既视感并不需要同癫痫病过分联系,一般情况下,青年人相较于老年人更容易体验既视感;在想象力丰富、思维活跃或者阅历广泛的人中,既视感出现的更为频繁。

微信图片_20220906140236

《黑镜》(第一季)剧照 来源:豆瓣

从这些疾病和现象中不难看出人们对大脑和记忆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回归到《人生切割术》本身,能够控制记忆一直是科幻作品中大受欢迎的设定之一,在英剧《黑镜》第一季第三集中也对这一设定从不同角度展开探讨。不同于《人生切割术》在大脑内植入电子设备,《黑镜》选择在人的耳后放置芯片来达到控制记忆的目的。这个芯片较于前者功能更为强大,被植入者仿佛是记录自己生活的摄影器材,而自己的记忆也如同影像素材一样可以随时被围观、播放、甚至删去。那么,即使有朝一日真的实现了可以对记忆进行分离的手术,也会让人不禁扪心自问:要是能分离记忆,又将如何选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