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词器是怎么成为辅助神器的?

原来提词器很早之前就存在了呢~

在各类电视节目中,大家常常会见到提词器,它作为一种辅助设备,几十年前就已经出现,现在已经发展出各种功能和款式,是出镜人员的重要脱稿工具,也是政治家们演讲的利器。

中国古代官员的“提词神器”

古代大臣朝见天子时,需要携带一种可以记录文字的板子,称为笏(hù)板。它是用木头、竹子、象牙、玉等材料制作而成的。从春秋时期到明朝,笏板一直是古代官员的“提词利器”,上朝之前将要上奏的事项写在笏板上,可防止遗忘,同时还可以用它记下君王的话,类似于做工作笔记。后来,笏板还成为了一种制度化的工具,笏板的形式和材料,与官员官阶、地位的大小直接挂钩。

唐朝时期,笏板的颜色还很有讲究,需要与官员的衣服颜色相配。宋代,三品以上的官员用紫色笏板,五品用朱色,七品用绿色,九品用青色。当然,古代的笏板只是有类似于提词器的作用,和现代提词器的使用场景和功能还是存在不小的差别。

从手动题词到专业提词设备

真正的提词器,主要用于电视节目、政商演讲等需要公开演讲、表演和上镜的场景。提词器的进化史也是一部科技发展史。

在1940年前后,舞台剧上会有专职的提词人员(称作Prom ptero)人力为台上的演员提词,他们一般抱着厚厚的台本,躲在舞台前的某个地方,时刻关注台上的进展,为演员提词。其实现在的一些视频拍摄中,偶尔也会使用这种用纸做的简易提词器,比如主持人在主持节目时用的手卡。

1949年左右,更先进一点的机动卷轴提词器出现了。发明者用半个手提箱作为外壳,里面装配了皮带、滑轮、马达,转动卷轴,带有台词的纸就会转动起来,跟着演员的语速转动,起到提词的作用。这类提词器很快在影视行业中得到广泛应用,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在拍摄肥皂剧《第一个一百年》The First Hundred Years时就用了安装在摄像机旁边的提词器。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风靡美国的一部热播电视剧《我爱露西》,使用了一种镜头内置提词器(称为Prompter),它利用镜面和玻璃系统,将纸上的文字投影到镜头前,演员直视镜头就可以看台词,避免出现演员眼神穿帮的情况。后来,这种镜头内置提词器更多地用在了新闻播报节目上。

随着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提词器也与时俱进,上个世纪80年代诞生了软件提词器,自此数字稿件代替了纸质稿件。

现在的提词器种类繁多,功能完善,有政客们喜欢的演讲提词器,演员们爱用的舞台提词器、主播们需要的演播室提词器,还有各种可以放在手机、ipad上的题词软件,甚至还出现了可以通过语音识别调整提词进度的提词软件。

QTQ9_Sony_studio_camera_with_Canon_lense_20110815

自动提词器,图片来源wikipedia

从提词器的发展来看,我们接触它已经有七八十年的历史了。虽然我们对它的了解相对不多,但它可是高质量电视节目的有力辅助。下次看节目的时候,试着找一找提词器的踪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