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一个能让你真正吃饱饭的男神

图片来源:未来网

1975年冬,国务院决定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1976年定点示范208亩获得大丰收。从1976年到1989年,推广种植杂交水稻35亿亩,增产稻谷3500亿公斤,相当于解决了3500万人口的吃饭问题,确保了我国以仅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袁隆平终于实现“农民不再挨饿”的梦想。

由于袁隆平的这一贡献,人们由衷地称他为“杂交水稻之父”;而一些地区的农民则称他为“当代神农氏”;国际同行则称他的研究是“带给全人类的福音”。

解决了中国人民的吃饭问题,自己的事业也达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高度,按理说袁隆平应该停下脚步休息休息了。实际上,袁隆平不但没有想过休息,反而把目光投向更远的地方。1980年,世界性的灾荒来临时,刚过知命之年的他决定再次扬起理想的风帆:培养超级杂交水稻,造福全人类。

点击这里了解更多

“农民教授”朱有勇:把科技论文写在田间地头

图片来源:人民政协网

成长于土地、根植于土地、收获于土地,从农民子弟到工程院院士,朱有勇将论文写在了大地上,他最喜欢的称号也是老乡们送给他的——“农民教授”。

朱有勇1955年生于云南省红河自治州个旧市的一个普通农户家庭,201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从农民子弟到工程院院士,朱有勇将论文写在了田间地头上,老乡们亲切地称他为“农民教授”。

在过去30多年中,朱有勇团队的农业科研成果已经造福上亿农民。他们研发的“遗传多样性控制水稻病害”技术在全国10省区市推广6000多万亩,荣获联合国粮农组织科研一等奖;他们研发的“物种多样性控制作物病害”技术,已在国内外应用于3亿多亩旱地作物。这两项技术都可以减少60%的农药使用,并能增产20%~30%。

点击这里了解更多

梁增基:一生献给小麦科研事业,不断缔造科学奇迹

图片来源:光明日报

六月的陕西长武大地,麦浪滚滚,机械轰鸣,田间地头到处是一派繁忙的景象。在长武县小麦育种试验中心的试验田里,一位耄耋老人头戴草帽,身穿发黄的白色衬衫,顶着烈日正在麦田里指导采收种子。这位老人,就是我国小麦育种专家、研究员——梁增基。

这位耄耋老人创造的一个个奇迹——他改变了当地的种植模式,解决了旱地小麦的锈、冻、倒、旱、筋五大难题;他育成的“7125”“702”“秦麦四号”“长武134”“长旱58”“长武131”“长航一号”等新品种,有3个达到了国审、4个达到了省审,累计推广旱地小麦1.2亿亩,增产50亿公斤以上,增加经济效益达到60亿元以上……

点击这里了解更多

示例标题

这是一段示例文本。你可以编辑这段文本,改为适合你的内容。这是一段示例文本。编辑这段文本,改为适合你的内容。

示例标题

这是一段示例文本。你可以编辑这段文本,改为适合你的内容。这是一段示例文本。编辑这段文本,改为适合你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