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粪口传播”仍需研究证实时,公众应该做些什么?

图源:科技日报

“今天我在群里看到,有人建议把马桶盖盖住,担心病毒散发、导致感染,我感觉大家的担心要科学引导。”董亚峰说,“目前病毒的传播途径还需要最终科学的验证,但并不意味我们没有有效的预防手段。”

“在粪便里发现病毒,大家担心马桶水里,甚至公共下水系统里会残留病毒,这种可能还有待于证实。古话说病从口入,如果我们能简单的通过个人卫生来阻断消化道传染的途径,会更简单有效。而那种希望通过在公共用水系统中进一步做污水处理,需要动用更大的社会资源,涉及面太大、效果后置,可能并不可行。”董亚峰说,而且病毒在公共排水系统中存活的可能性不大。

“阻断这种可能性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是洗手以及对食物、饮水做加热处理。餐前一定要洗手,不要生食、所有食物都煮熟、水要煮开、餐具要餐前消毒。”董亚峰说,这是最简单、最有效的办法,而且应该在公众媒体进行科普。

也就是说,在不外出、戴口罩、勤洗手之外,还应该加上“不生食”“多煮熟”“盘消毒”等公众防控手段。

 

 

发烧咳嗽了,到底要不要去医院?

图源:健康武汉官微

武汉史是关键

判断自己是患感冒还是感染新型冠状病毒时,“流行病学史很关键。”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下称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林明贵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筛查新型肺炎疑似病例时,通常考虑以下三种流行病学史:发病前14天内曾去过武汉市或湖北省其他地区;曾接触过来自武汉或湖北省其他地区的发热或有呼吸道症状的患者;曾有聚集性发病的现象,即走亲访友、聚餐、开会等聚集性活动的参与者中出现过疑似或确诊病例。

超37.8℃需就医

根据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最新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新型肺炎以发热、乏力、干咳为主要表现,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腹泻等症状。具有上述任一一种流行病学史的民众一旦出现发热、咳嗽甚至其他不适症状,不论病情轻重与否,皆应引起警惕,立即前往医院就诊。

总体来看,如果没有相关流行病学史,但呼吸道症状较重,感受到明显的不适,也建议及时前往设有发热门诊的医院就诊,尤其是高龄、有基础病、体质条件较差的患者。如果呼吸道症状较轻,不影响正常的生活,可优先选择居家隔离2周,以规避前往医院候诊时潜藏的交叉感染风险。

远程咨询解焦虑

如果还是不放心,有关单位也贴心地开展了抗疫电话义诊、在线免费咨询等活动,让人足不出户就能对自己的病情有所了解。

 

买不到N95口罩、医用外科口罩怎么办?

图源:pixnio

“我听说N95(口罩)都脱销了,实际上并不一定非要戴N95(口罩)。”此前,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钟南山曾表示,病毒不会单独存在,往往在飞沫中,所以其他口罩(如外科口罩等)也可以用。

如果确实没有医用外科口罩或N95口罩,戴上普通口罩,也会有一定的防护效果。“如果实在买不到口罩或者口罩用完了,最简单的防护手段就是待在家中,不要去公共场所,特别不要去地铁、高铁、超市等密闭空间,以降低感染风险。”林明贵表示,如果一定要和别人交流,需要至少保持一米以上间距,必要时可使用多层纸巾捂住口鼻,遮挡一下,也能起到一定的防护和隔离作用。

 

 

自制护目镜靠谱吗?

图源:科技日报

既然产品买不到,何不走上自制路?口罩滤芯技术高,护镜不过是塑料。近日,随着武汉医生使用文件袋制作护目镜应急一事传遍网络,不少跟风者竞相效仿,甚至有人将塑料水桶顶在头上。这靠谱吗?

“把塑料文件袋挡在面前做自制护目镜,一定程度上能够防御唾液飞沫等直接喷射,有一定的防护效果。”张杰指出,医护人员每天近距离接触患者,面临较高的喷射风险,当物资紧缺时临时采取这种方法可以理解。对普通人而言,主要的威胁是空气中漂浮的飞沫或病毒,而非患者的直接喷射,自制这种护目镜没有必要、意义不大。

 

 

除了戴口罩,我们还要勤洗手

图源:父母世界Parents

事实上,在这次疫情中,戴口罩是民众外出有效的防护措施之一,但也不能忽略其他防护措施的重要性。

此前,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胸外科首席专家支修益就明确表示过,勤洗手和戴口罩一样重要。

新型冠状病毒可通过接触传播,而人的身体部位中,接触物品最多的就是手。如果再用手揉眼睛、抠鼻子、摸嘴巴, 就存在病毒传播的可能性。

世界卫生组织给出的有关新型冠状病毒的防护建议中,第一条就是洗手。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表示,要用肥皂和水、含酒精的洗手液等洗手至少20秒。

 

 

内容源自

科技日报:《发烧咳嗽了,到底要不要去医院?丨追问新型肺炎④》《买不到口罩、护目镜怎么办?丨追问新型肺炎⑥》、《当“粪口传播”仍需调查研究时,公众应该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