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学会“发疯”,整个人精神好多了
来源:蝌蚪五线谱
发布时间: 2025-09-01
“发疯”,可以称得上是当代年轻人最想拥有的“精神美德”。有事发发疯,整个人都精神舒畅了……当然,这里说的“发疯”不是真正的失去理智,而是边界被冒犯时的反抗,是对自我情绪的一种保护。
“发疯”是合理的自我保护
“发疯”是一种象征性的表达,不是鼓励真正的情绪失控,而是倡导一种更真实、更有力量的生活态度。在当代高压社会环境下,当持续遭受不公正对待、被恶意冒犯或长期压抑而无法宣泄时,负面情绪就如同定时炸弹,随时可能爆发。而“发疯”,可以阻止外界伤害的持续入侵,避免负面情绪在内心不断累积发酵,防止因长期压抑而可能导致的更严重的心理问题,如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障碍的产生。所以在某种程度上,适度的“发疯”能维护我们的心理健康平衡。
“发疯”,不意味着无理取闹,歇斯底里。“发疯”的前提是合理,是在可控范围内的反击。
我们大部分人,从小就被教育要隐忍、要体面,要让别人舒服,但这样,大多数时候实则委屈了自己。“发疯”的目的不是伤害他人,而是放过自己,是不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我们“发疯”时,也要警惕不要从“正当维权者”变成“反向侵犯者”,真正的心理健康不是走向极端情绪化,而是在情绪表达与社会功能之间找到平衡,毫无节制地宣泄可能损害人际关系,甚至带来现实后果。
“发疯”是一种能力
在这个充斥着“发疯文学”的时代,看似人人都能“发疯”,实则真正具备“发疯”能力的人很少。试想一下,你是否勇于拒绝别人的不合理要求?你被冒犯后敢于发火吗?在不违背法律道德、不危及他人的前提下,适当“发发疯”,可以帮我们摆脱内耗,夺回自己对生活的掌控权。
要真正实现“发疯”,首先需要打破那些根深蒂固的社会规训,那些让我们时刻保持体面的文明枷锁,那些为了他人舒适而存在的道德束缚。我们需要学会接纳生命中的矛盾与冲突,允许美好与丑陋同在,要敢于直面自己内心那些被长期压抑的阴暗情感,承认它们的存在,给予它们表达的空间,让文明理性与疯狂冲动并行不悖。
接纳负面情绪后,勇敢地释放自我的攻击性。冲突在某些情境下是必要的,它是维护自身原则的一种沟通工具。起初你可能会畏惧与他人对抗,心里也许会紧张、担心被人误解,但这是一个必经的过程。即使一开口就手脚发抖、心跳加速,也要完整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随着时间的推移,别人会明白你的底线——我尊重你,但也绝不容许被欺负。
去“发疯”吧,适度地放任自我情绪的奔放,或许是成年人在喧嚣世界中保持真实的方式之一。若长期压抑,情绪的累积可能演变为内在的失衡;适时地表达与释放,反而是一种自我调适的勇气。愿我们在自我节奏中,既不失理性,也不失对生活的热烈回应。
作者:王威
审核专家:柴旭斌,博士,中国科学院认知科学与心理健康全国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
自从学会“发疯”,整个人精神好多了
来源:蝌蚪五线谱
发布时间: 2025-09-01
“发疯”,可以称得上是当代年轻人最想拥有的“精神美德”。有事发发疯,整个人都精神舒畅了……当然,这里说的“发疯”不是真正的失去理智,而是边界被冒犯时的反抗,是对自我情绪的一种保护。
“发疯”是合理的自我保护
“发疯”是一种象征性的表达,不是鼓励真正的情绪失控,而是倡导一种更真实、更有力量的生活态度。在当代高压社会环境下,当持续遭受不公正对待、被恶意冒犯或长期压抑而无法宣泄时,负面情绪就如同定时炸弹,随时可能爆发。而“发疯”,可以阻止外界伤害的持续入侵,避免负面情绪在内心不断累积发酵,防止因长期压抑而可能导致的更严重的心理问题,如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障碍的产生。所以在某种程度上,适度的“发疯”能维护我们的心理健康平衡。
“发疯”,不意味着无理取闹,歇斯底里。“发疯”的前提是合理,是在可控范围内的反击。
我们大部分人,从小就被教育要隐忍、要体面,要让别人舒服,但这样,大多数时候实则委屈了自己。“发疯”的目的不是伤害他人,而是放过自己,是不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我们“发疯”时,也要警惕不要从“正当维权者”变成“反向侵犯者”,真正的心理健康不是走向极端情绪化,而是在情绪表达与社会功能之间找到平衡,毫无节制地宣泄可能损害人际关系,甚至带来现实后果。
“发疯”是一种能力
在这个充斥着“发疯文学”的时代,看似人人都能“发疯”,实则真正具备“发疯”能力的人很少。试想一下,你是否勇于拒绝别人的不合理要求?你被冒犯后敢于发火吗?在不违背法律道德、不危及他人的前提下,适当“发发疯”,可以帮我们摆脱内耗,夺回自己对生活的掌控权。
要真正实现“发疯”,首先需要打破那些根深蒂固的社会规训,那些让我们时刻保持体面的文明枷锁,那些为了他人舒适而存在的道德束缚。我们需要学会接纳生命中的矛盾与冲突,允许美好与丑陋同在,要敢于直面自己内心那些被长期压抑的阴暗情感,承认它们的存在,给予它们表达的空间,让文明理性与疯狂冲动并行不悖。
接纳负面情绪后,勇敢地释放自我的攻击性。冲突在某些情境下是必要的,它是维护自身原则的一种沟通工具。起初你可能会畏惧与他人对抗,心里也许会紧张、担心被人误解,但这是一个必经的过程。即使一开口就手脚发抖、心跳加速,也要完整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随着时间的推移,别人会明白你的底线——我尊重你,但也绝不容许被欺负。
去“发疯”吧,适度地放任自我情绪的奔放,或许是成年人在喧嚣世界中保持真实的方式之一。若长期压抑,情绪的累积可能演变为内在的失衡;适时地表达与释放,反而是一种自我调适的勇气。愿我们在自我节奏中,既不失理性,也不失对生活的热烈回应。
作者:王威
审核专家:柴旭斌,博士,中国科学院认知科学与心理健康全国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