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由AI生成

凌乱桌面=创造力爆棚?

来源:蝌蚪五线谱

发布时间: 2025-09-01

  屋子乱得像被台风席卷过,工位上的文件、水杯、零食袋挤得堪比废品回收站……这是你的生活日常吗?

  当有人劝你收拾收拾的时候,你立马说出:“哎哎哎,打住啊!专家可说了‘桌子乱的人更有创造力’”

image.png

创造家们的桌子都很乱 | 图片来自网络

  这凌乱的环境真的能激发创造力吗?答案可比你想象的更复杂。

NO.1凌乱的桌面,真能让灵感爆棚?

  明尼苏达大学的Kathleen Vohs博士及其团队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他们将48名大学生随机分配到整洁或杂乱的房间,让学生们完成“想出10种乒乓球新用途”的创造力测试。

  结果很意外,杂乱房间的参与者不仅平均得分更高,还想出了“用乒乓球做耳环”“喂仓鼠当玩具”等脑洞答案,研究者由此得出结论:杂乱环境更能激发人的创造力。

  西南大学的研究团队进一步验证了这一结论:通过3个实验发现,混乱环境对提升发散思维和原型启发能力的效果,明显优于整齐环境。

  为什么乱环境能激发创造力?背后藏着三重科学逻辑。

  世界随机模型解释,混乱会降低人的自我控制感,进而形成“世界具有随机性”的心理定势,从而跳出必须按规则做事的执念。比如,在杂乱的桌面上,你不会执着于“马克杯只能盛水”“便签纸只能记东西”,反而可能联想到“用马克杯做手工底座”“把便签纸剪成装饰贴在墙上”,这正是打破思维定式后产生的非传统联想。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人对“秩序”的认知,往往从物理环境中习得,整齐的环境给人感觉客观事物都有固定的位置,按照规则排列,而混乱则给人一种杂乱无章的感觉。当个体逐渐习得规则、秩序的概念时,就会形成以“整齐——混乱”来理解“规则——无规则”的概念隐喻。

  当我们看到整齐的书架,会自然联想到“分类”“规则”,而看到散落的颜料、堆叠的草稿纸,大脑会自动激活“自由”“突破”等抽象联想,这种物理环境对心理的暗示,就像给思维松了绑,混乱的视觉信号会悄悄告诉大脑:“不用守规矩,大胆想”。

  青岛大学研究团队调查发现,从事文化创意类工作的被访者中只有1.32%不在乎企业的办公环境,90%的被访者认为办公环境是否具有创意会影响自己的办公效率及灵感产生。因为办公区域的创意设计、工位上的手办、贴纸等适度干扰,会降低前额叶皮层对默认思维的抑制,增强大脑不同区域的非常规连接,促进大脑在焦点模式和发散模式间切换,而后者正是创造性顿悟的神经基础。

NO.2不是所有混乱都能激发创造力

  但先别急着为自己“懒得收拾”找借口,爱因斯坦的书桌可能充满灵感,但你的桌面如果乱到找根支笔要翻半小时,那真就是效率的绊脚石。

image.png

混乱的办公环境 | 图片来自Pexels

  简单说就是混乱对创造力的激发是有门槛的,可以理解为二者一定程度上呈倒U形关系,适度的混乱能激发灵感,但一旦超出个人承受范围,会增加焦虑,干扰注意力,甚至拖累执行力。

  真正有创造力的“乱”,是大脑悄悄建立的“信息联结场”。比如你桌面乱归乱,但总能在一堆书籍资料中精准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这种“有目的的乱”能帮大脑快速调取信息。就像艺术家的工作室,颜料和工具看似乱放,实则按创作习惯暗藏逻辑,因为大脑在无意识中建立了一套自己的“有序检索系统”。

  但如果你的桌面被堆积如山的未处理文件、过期收据、闲置杂物包围,每次找东西都要翻半天;再被不断弹出的消息、各种临时会议和领导的突发需求打断,刚想到的灵感转头就忘.....重新投入状态时还要自问:咦,我刚才要干啥来着?

  这种“失控的混乱”会让大脑像超负荷运转的机器,陷入“越忙越乱,越乱越没灵感”的死循环,这也是很多人“忙了一天却没成果”的根源。

  而且,混乱的“效果”还和岗位有关,对于设计、研发等需要创意的岗位,适度混乱能提升效能。但对于财务、质检等需要高度自律或严谨分析的岗位,“乱”反而会出大乱子,毕竟没人希望给你算工资的会计,桌面乱到找不到考勤表吧?

NO.3建立“可控的无序”

  既然混乱过了头是负担,完全整洁又缺灵感,那该如何在混乱和有序中保持平衡呢?关键是建立“可控的无序”。

  国内外很多文化创意类企业对办公空间作了区分,除了工作的专用空间之外,还设有便于员工休憩的休息空间、用来放松娱乐的创意空间等,进一步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灵感和创意,进而提高工作效率。

  作为格子间的普通打工人,我们可以尝试设置“混乱缓冲区”,准备一个抽屉或文件夹,允许暂时存放待处理的杂项,每月集中整理一次,这种“有边界的乱”既能满足大脑对随性的需求,又不会让混乱蔓延到核心工作区。

image.png

分类明确的工位 | 图片来自Unsplash

  或是把工位划成专注区和灵感区,就像作家李娟的书桌,键盘和正在写的稿子永远整齐,但桌角放着随手记的灵感碎片、翻到一半的诗集、甚至一片偶然捡到的树叶 ,这些“非必要物品”不干扰写作,却能在卡壳时提供意外启发。

  也可以通过工作变化改变整洁度,在创意爆发期允许混乱,贴满便签的桌面、散落的草稿纸、甚至随手画的涂鸦,都可能成为灵感的来源,但到了决策落地阶段,比如整理报告、核对数据时就要恢复秩序,这种节奏能让大脑在既不缺灵感,也不掉链子。

  说到底,真正的创造力从不是由“绝对整洁”或“彻底混乱”产生的。爱因斯坦的“乱”是基于个人逻辑的有序,而你的“乱”如果只是懒得收拾,就别再拿创造当借口啦。


作者:底云霞

审核专家:张昕,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老年学会会士


凌乱桌面=创造力爆棚?

来源:蝌蚪五线谱

发布时间: 2025-09-01

  屋子乱得像被台风席卷过,工位上的文件、水杯、零食袋挤得堪比废品回收站……这是你的生活日常吗?

  当有人劝你收拾收拾的时候,你立马说出:“哎哎哎,打住啊!专家可说了‘桌子乱的人更有创造力’”

image.png

创造家们的桌子都很乱 | 图片来自网络

  这凌乱的环境真的能激发创造力吗?答案可比你想象的更复杂。

NO.1凌乱的桌面,真能让灵感爆棚?

  明尼苏达大学的Kathleen Vohs博士及其团队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他们将48名大学生随机分配到整洁或杂乱的房间,让学生们完成“想出10种乒乓球新用途”的创造力测试。

  结果很意外,杂乱房间的参与者不仅平均得分更高,还想出了“用乒乓球做耳环”“喂仓鼠当玩具”等脑洞答案,研究者由此得出结论:杂乱环境更能激发人的创造力。

  西南大学的研究团队进一步验证了这一结论:通过3个实验发现,混乱环境对提升发散思维和原型启发能力的效果,明显优于整齐环境。

  为什么乱环境能激发创造力?背后藏着三重科学逻辑。

  世界随机模型解释,混乱会降低人的自我控制感,进而形成“世界具有随机性”的心理定势,从而跳出必须按规则做事的执念。比如,在杂乱的桌面上,你不会执着于“马克杯只能盛水”“便签纸只能记东西”,反而可能联想到“用马克杯做手工底座”“把便签纸剪成装饰贴在墙上”,这正是打破思维定式后产生的非传统联想。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人对“秩序”的认知,往往从物理环境中习得,整齐的环境给人感觉客观事物都有固定的位置,按照规则排列,而混乱则给人一种杂乱无章的感觉。当个体逐渐习得规则、秩序的概念时,就会形成以“整齐——混乱”来理解“规则——无规则”的概念隐喻。

  当我们看到整齐的书架,会自然联想到“分类”“规则”,而看到散落的颜料、堆叠的草稿纸,大脑会自动激活“自由”“突破”等抽象联想,这种物理环境对心理的暗示,就像给思维松了绑,混乱的视觉信号会悄悄告诉大脑:“不用守规矩,大胆想”。

  青岛大学研究团队调查发现,从事文化创意类工作的被访者中只有1.32%不在乎企业的办公环境,90%的被访者认为办公环境是否具有创意会影响自己的办公效率及灵感产生。因为办公区域的创意设计、工位上的手办、贴纸等适度干扰,会降低前额叶皮层对默认思维的抑制,增强大脑不同区域的非常规连接,促进大脑在焦点模式和发散模式间切换,而后者正是创造性顿悟的神经基础。

NO.2不是所有混乱都能激发创造力

  但先别急着为自己“懒得收拾”找借口,爱因斯坦的书桌可能充满灵感,但你的桌面如果乱到找根支笔要翻半小时,那真就是效率的绊脚石。

image.png

混乱的办公环境 | 图片来自Pexels

  简单说就是混乱对创造力的激发是有门槛的,可以理解为二者一定程度上呈倒U形关系,适度的混乱能激发灵感,但一旦超出个人承受范围,会增加焦虑,干扰注意力,甚至拖累执行力。

  真正有创造力的“乱”,是大脑悄悄建立的“信息联结场”。比如你桌面乱归乱,但总能在一堆书籍资料中精准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这种“有目的的乱”能帮大脑快速调取信息。就像艺术家的工作室,颜料和工具看似乱放,实则按创作习惯暗藏逻辑,因为大脑在无意识中建立了一套自己的“有序检索系统”。

  但如果你的桌面被堆积如山的未处理文件、过期收据、闲置杂物包围,每次找东西都要翻半天;再被不断弹出的消息、各种临时会议和领导的突发需求打断,刚想到的灵感转头就忘.....重新投入状态时还要自问:咦,我刚才要干啥来着?

  这种“失控的混乱”会让大脑像超负荷运转的机器,陷入“越忙越乱,越乱越没灵感”的死循环,这也是很多人“忙了一天却没成果”的根源。

  而且,混乱的“效果”还和岗位有关,对于设计、研发等需要创意的岗位,适度混乱能提升效能。但对于财务、质检等需要高度自律或严谨分析的岗位,“乱”反而会出大乱子,毕竟没人希望给你算工资的会计,桌面乱到找不到考勤表吧?

NO.3建立“可控的无序”

  既然混乱过了头是负担,完全整洁又缺灵感,那该如何在混乱和有序中保持平衡呢?关键是建立“可控的无序”。

  国内外很多文化创意类企业对办公空间作了区分,除了工作的专用空间之外,还设有便于员工休憩的休息空间、用来放松娱乐的创意空间等,进一步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灵感和创意,进而提高工作效率。

  作为格子间的普通打工人,我们可以尝试设置“混乱缓冲区”,准备一个抽屉或文件夹,允许暂时存放待处理的杂项,每月集中整理一次,这种“有边界的乱”既能满足大脑对随性的需求,又不会让混乱蔓延到核心工作区。

image.png

分类明确的工位 | 图片来自Unsplash

  或是把工位划成专注区和灵感区,就像作家李娟的书桌,键盘和正在写的稿子永远整齐,但桌角放着随手记的灵感碎片、翻到一半的诗集、甚至一片偶然捡到的树叶 ,这些“非必要物品”不干扰写作,却能在卡壳时提供意外启发。

  也可以通过工作变化改变整洁度,在创意爆发期允许混乱,贴满便签的桌面、散落的草稿纸、甚至随手画的涂鸦,都可能成为灵感的来源,但到了决策落地阶段,比如整理报告、核对数据时就要恢复秩序,这种节奏能让大脑在既不缺灵感,也不掉链子。

  说到底,真正的创造力从不是由“绝对整洁”或“彻底混乱”产生的。爱因斯坦的“乱”是基于个人逻辑的有序,而你的“乱”如果只是懒得收拾,就别再拿创造当借口啦。


作者:底云霞

审核专家:张昕,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老年学会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