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为何能快速缓解焦虑?北大研究揭示奥秘
原文标题:研究发现揭示正念干预缓解情绪困扰的早期动态机制
2025年7月,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刘兴华课题组在学术期刊Mindfulness发表题为《Temporal Dynamics in the Early Stages of Mindfulness Intervention for Emotional Distress: A Network Analysis》的论文。该研究采用网络分析方法,首次揭示了正念干预在早期阶段(前三周)对情绪困扰及正念各维度的动态影响机制,并探究不同正念成分在缓解情绪困扰中的特异性作用。
尽管正念干预(MBIs)在缓解情绪困扰方面已显示出显著效果,但其早期起效机制尚不明确。以往研究多关注干预前后整体效果,缺乏对干预过程中变量间动态交互的细致刻画。为此,本研究通过构建交叉滞后面板网络(CLPN),系统分析了正念五维度(观察、描述、有意识地行动、不评判、不反应)与情绪困扰指标(焦虑、抑郁、一般情绪困扰)在干预前三周内的时序关系。
研究数据来自三项随机对照试验,共纳入1084名高情绪困扰成人参与者,其中干预组(MIED组)530人,等待控制组554人。每周进行一次心理测量,并利用CLPN分析考察变量间的滞后关系。结果显示,MIED在干预第一周即对情绪困扰及所有五个正念维度产生显著直接效应。其中,不评判(Nonjudging)和有意识行动(Acting with Awareness)与一般情绪困扰呈双向负性联结;不反应(Nonreactivity)在第二周与焦虑、抑郁表现出双向关联。此外,观察(Observing)和描述(Describing)能够预测下一周情绪困扰的降低。本研究还发现,正念各维度之间也存在动态互动关系,如观察与不反应之间持续存在正向预测关系,观察与不评判的关系随着干预进程发生变化(由负转正)。
这些发现不仅深化了对正念干预起效机制的理解,也为优化早期干预方案提供了重要依据。比如,在干预初期有针对性地培养“不评判”和“有意识行动”等正念技能,可能快速、稳定地缓解情绪困扰。该研究首次将网络分析应用于正念干预早期机制探索,强调在多变量系统中理解心理改变的动态性与复杂性,为推动正念干预的个性化、时序化实施提供了新视角。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博士生陈沫为本文第一作者,刘兴华研究员为通讯作者。辛梓彤、贺梦瑶、王珍珍、李燕娟和Stefan G. Hofmann教授也对本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该研究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32371138、31971016)资助完成。
正念为何能快速缓解焦虑?北大研究揭示奥秘
原文标题:研究发现揭示正念干预缓解情绪困扰的早期动态机制
2025年7月,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刘兴华课题组在学术期刊Mindfulness发表题为《Temporal Dynamics in the Early Stages of Mindfulness Intervention for Emotional Distress: A Network Analysis》的论文。该研究采用网络分析方法,首次揭示了正念干预在早期阶段(前三周)对情绪困扰及正念各维度的动态影响机制,并探究不同正念成分在缓解情绪困扰中的特异性作用。
尽管正念干预(MBIs)在缓解情绪困扰方面已显示出显著效果,但其早期起效机制尚不明确。以往研究多关注干预前后整体效果,缺乏对干预过程中变量间动态交互的细致刻画。为此,本研究通过构建交叉滞后面板网络(CLPN),系统分析了正念五维度(观察、描述、有意识地行动、不评判、不反应)与情绪困扰指标(焦虑、抑郁、一般情绪困扰)在干预前三周内的时序关系。
研究数据来自三项随机对照试验,共纳入1084名高情绪困扰成人参与者,其中干预组(MIED组)530人,等待控制组554人。每周进行一次心理测量,并利用CLPN分析考察变量间的滞后关系。结果显示,MIED在干预第一周即对情绪困扰及所有五个正念维度产生显著直接效应。其中,不评判(Nonjudging)和有意识行动(Acting with Awareness)与一般情绪困扰呈双向负性联结;不反应(Nonreactivity)在第二周与焦虑、抑郁表现出双向关联。此外,观察(Observing)和描述(Describing)能够预测下一周情绪困扰的降低。本研究还发现,正念各维度之间也存在动态互动关系,如观察与不反应之间持续存在正向预测关系,观察与不评判的关系随着干预进程发生变化(由负转正)。
这些发现不仅深化了对正念干预起效机制的理解,也为优化早期干预方案提供了重要依据。比如,在干预初期有针对性地培养“不评判”和“有意识行动”等正念技能,可能快速、稳定地缓解情绪困扰。该研究首次将网络分析应用于正念干预早期机制探索,强调在多变量系统中理解心理改变的动态性与复杂性,为推动正念干预的个性化、时序化实施提供了新视角。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博士生陈沫为本文第一作者,刘兴华研究员为通讯作者。辛梓彤、贺梦瑶、王珍珍、李燕娟和Stefan G. Hofmann教授也对本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该研究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32371138、31971016)资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