攒不下钱的年轻人,为什么愿意为情绪买单?

来源:蝌蚪五线谱 发布时间: 2025-10-10

当代年轻人中,普遍存在“钱到用时方恨少,账户余额常清零”的现象,储蓄对他们来说显得困难重重。然而,即便手头紧张,他们也常会为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一个限量版手办毫不犹豫地打开钱包——愿意为情绪价值付费。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些难以攒钱的年轻人,在情绪消费面前如此大方呢?


情绪消费持续升温


网络上常见这样的讨论:“有些钱看起来是乱花,实际上是防止自己抑郁”“每天买点小东西哄自己开心”,评论区内,不少网友也分享亲身经历,印证这类行为对心理调节的有效性。


咨询机构MobTech研究院发布的《情绪经济消费人群洞察报告(2024)》进一步证实了“花钱买快乐”的普遍性。研究显示,2024年,为情绪价值和兴趣买单已成为年轻人消费的首要动机,占比超过40.1%。具体来看,以盲盒、“谷子”为代表的中国潮玩产业的市场总规模,从2015年的63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约600亿元。以宠物消费为代表的“陪伴经济”也持续走热,2024年我国城镇宠物(犬猫)消费市场规模突破3000亿元。


另有研究数据显示,中国情绪消费市场规模预计将突破2万亿元。


  图片来源:pexels


情绪消费,到底满足了什么需求


新消费热点的出现,反映了年轻人在现代高压生活下做出的一种心理选择。快节奏的生活、学业、婚恋、就业等多重压力,促使他们急需情绪出口。这类精神层面的消费,可以起到解压、放松、身心疗愈的作用。


此外,这也与消费观念的转变有关。情绪消费的主力人群是年轻人,他们成长于商业发达、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消费时往往不再单纯注重性价比,而更多关注精神层面的满足。关系型消费、陪伴型消费、萌宠消费等类型,正好填补了快节奏现代生活的情感空缺。对于年轻人而言,消费决策的第一要标准往往是“情价比”——一切以“好心情”为导向。


南开大学社会学院教授管健指出,情绪消费是指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服务时,受情感驱动,追求产品所带来的情感满足与心理慰藉,从而实现心理补偿的行为。相比之下,消费者对于情绪消费的实用功能要求不高,而更看重其提供的情绪价值与情感共鸣。


  图片来源:pexels


情绪消费的背后隐忧


当然,情绪消费并非应对压力的“万能药”。在肯定其心理调节功能的同时,我们也应警惕商家的诱导性营销,避免因冲动消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负担。

  

此外,面对心理压力与情绪问题,仅靠“消费”作为宣泄途径显得过于单一。建议通过运动、社交、艺术表达等多种方式调节情绪,必要时可寻求心理咨询等专业支持。

情绪消费为我们提供了暂时的“情绪出口”,但请不要忘记:最初消费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快乐。

  

审核专家:张辉,首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系副教授


攒不下钱的年轻人,为什么愿意为情绪买单?

来源:蝌蚪五线谱 发布时间: 2025-10-10

当代年轻人中,普遍存在“钱到用时方恨少,账户余额常清零”的现象,储蓄对他们来说显得困难重重。然而,即便手头紧张,他们也常会为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一个限量版手办毫不犹豫地打开钱包——愿意为情绪价值付费。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些难以攒钱的年轻人,在情绪消费面前如此大方呢?


情绪消费持续升温


网络上常见这样的讨论:“有些钱看起来是乱花,实际上是防止自己抑郁”“每天买点小东西哄自己开心”,评论区内,不少网友也分享亲身经历,印证这类行为对心理调节的有效性。


咨询机构MobTech研究院发布的《情绪经济消费人群洞察报告(2024)》进一步证实了“花钱买快乐”的普遍性。研究显示,2024年,为情绪价值和兴趣买单已成为年轻人消费的首要动机,占比超过40.1%。具体来看,以盲盒、“谷子”为代表的中国潮玩产业的市场总规模,从2015年的63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约600亿元。以宠物消费为代表的“陪伴经济”也持续走热,2024年我国城镇宠物(犬猫)消费市场规模突破3000亿元。


另有研究数据显示,中国情绪消费市场规模预计将突破2万亿元。


  图片来源:pexels


情绪消费,到底满足了什么需求


新消费热点的出现,反映了年轻人在现代高压生活下做出的一种心理选择。快节奏的生活、学业、婚恋、就业等多重压力,促使他们急需情绪出口。这类精神层面的消费,可以起到解压、放松、身心疗愈的作用。


此外,这也与消费观念的转变有关。情绪消费的主力人群是年轻人,他们成长于商业发达、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消费时往往不再单纯注重性价比,而更多关注精神层面的满足。关系型消费、陪伴型消费、萌宠消费等类型,正好填补了快节奏现代生活的情感空缺。对于年轻人而言,消费决策的第一要标准往往是“情价比”——一切以“好心情”为导向。


南开大学社会学院教授管健指出,情绪消费是指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服务时,受情感驱动,追求产品所带来的情感满足与心理慰藉,从而实现心理补偿的行为。相比之下,消费者对于情绪消费的实用功能要求不高,而更看重其提供的情绪价值与情感共鸣。


  图片来源:pexels


情绪消费的背后隐忧


当然,情绪消费并非应对压力的“万能药”。在肯定其心理调节功能的同时,我们也应警惕商家的诱导性营销,避免因冲动消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负担。

  

此外,面对心理压力与情绪问题,仅靠“消费”作为宣泄途径显得过于单一。建议通过运动、社交、艺术表达等多种方式调节情绪,必要时可寻求心理咨询等专业支持。

情绪消费为我们提供了暂时的“情绪出口”,但请不要忘记:最初消费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快乐。

  

审核专家:张辉,首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