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拖一天吧”,你的大脑可能对你撒了谎
生活中的拖延症往往令人抓狂,今天的事情明天做,明天的事情后天做,也许,拖着拖着就不了了之。作为“风风火火说做就做”型的对照组,拖延症的人总被ddl追赶,看起来容易陷入“事情完不成”的泥淖,也有人认为“拖延症就是懒惰的代名词,那么,拖延症的真相到底如何?
拖延症是大脑的斗争?
心理学家们对拖延症的研究由来已久,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心理学家皮尔斯·斯蒂尔认为:人脑有两个系统,一是进化较早的边缘系统,负责对环境中的即时信号(视觉、听觉、触觉)作出反应;二是进化较晚的前额叶皮层,负责如制定计划等抽象的思考。但是,很多时候,人的边缘系统会发挥主导作用,更容易选择做让自己轻松的事情。
图片来源:Unsplash
更具体来说,我们大脑中有两个小人在打架,一个挥舞着“及时行乐”的旗子,一个则捍卫“勤奋”,然而很多时候,大脑会认为现在能得到的满足感要更重要。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头也不回地选择了“拖延”。在面对未知的挑战和结果之时,拖延是大脑在面对压力时的一种“自我保护”,大脑更愿意选择即时的快乐和满足。
拖延症的多重因素
当然,除却大脑中交战的想法,拖延症的形成,也受到复杂的个体化心理动机的影响。比如完美主义,有人会想要做到“万无一失”才开始,反而延误了时间;又有人过于在意他人的看法,害怕因为做得不好受到指责,迟迟不肯付出行动;还有一些人存在自卑自轻,认为自己不管做什么都得不到关注与赞许,不如不做。每一种心理状态和想法,都会促使我们在具体行为中的拖沓与逃避。所以,拖延症的背后,是众多心理状态、人生际遇、个体性格的交织。
图片来源:Unsplash
拖延症不是病,但得治
“明日复明日”的拖延症,会给生活带来挑战。事在人为,战胜拖延症并没有我们所想象的那么困难。要从根本上解决拖延问题,首先要正视自己,有观点认为拖延症的本质是反抗自我强迫与强制的内容,所以我们重视自身的感受,拿回主动权。
其次,要接受和悦纳自己,接受自己可能完不成目标,接受多方的帮助,不要求自己成为所向披靡的“强者”,对休闲玩耍不“羞耻”,主动允许自己休息,而不是靠拖延症被动停下来。治疗“拖延症”的核心,或者就在于“关爱”自身的心理需求,继而改善行为。
图片来源:Unsplash
人们会用“计划赶不上变化”来解释生活里的小意外,我们也会用“等会再做”来给自己放假。拖延症的核心未必是懒惰,只是我们,还不够了解和接受真正的自己,也许,马上行动,不再拖延,能得到更长久的快乐。
审稿专家:张昕,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老年学会会士
“再拖一天吧”,你的大脑可能对你撒了谎
生活中的拖延症往往令人抓狂,今天的事情明天做,明天的事情后天做,也许,拖着拖着就不了了之。作为“风风火火说做就做”型的对照组,拖延症的人总被ddl追赶,看起来容易陷入“事情完不成”的泥淖,也有人认为“拖延症就是懒惰的代名词,那么,拖延症的真相到底如何?
拖延症是大脑的斗争?
心理学家们对拖延症的研究由来已久,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心理学家皮尔斯·斯蒂尔认为:人脑有两个系统,一是进化较早的边缘系统,负责对环境中的即时信号(视觉、听觉、触觉)作出反应;二是进化较晚的前额叶皮层,负责如制定计划等抽象的思考。但是,很多时候,人的边缘系统会发挥主导作用,更容易选择做让自己轻松的事情。
图片来源:Unsplash
更具体来说,我们大脑中有两个小人在打架,一个挥舞着“及时行乐”的旗子,一个则捍卫“勤奋”,然而很多时候,大脑会认为现在能得到的满足感要更重要。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头也不回地选择了“拖延”。在面对未知的挑战和结果之时,拖延是大脑在面对压力时的一种“自我保护”,大脑更愿意选择即时的快乐和满足。
拖延症的多重因素
当然,除却大脑中交战的想法,拖延症的形成,也受到复杂的个体化心理动机的影响。比如完美主义,有人会想要做到“万无一失”才开始,反而延误了时间;又有人过于在意他人的看法,害怕因为做得不好受到指责,迟迟不肯付出行动;还有一些人存在自卑自轻,认为自己不管做什么都得不到关注与赞许,不如不做。每一种心理状态和想法,都会促使我们在具体行为中的拖沓与逃避。所以,拖延症的背后,是众多心理状态、人生际遇、个体性格的交织。
图片来源:Unsplash
拖延症不是病,但得治
“明日复明日”的拖延症,会给生活带来挑战。事在人为,战胜拖延症并没有我们所想象的那么困难。要从根本上解决拖延问题,首先要正视自己,有观点认为拖延症的本质是反抗自我强迫与强制的内容,所以我们重视自身的感受,拿回主动权。
其次,要接受和悦纳自己,接受自己可能完不成目标,接受多方的帮助,不要求自己成为所向披靡的“强者”,对休闲玩耍不“羞耻”,主动允许自己休息,而不是靠拖延症被动停下来。治疗“拖延症”的核心,或者就在于“关爱”自身的心理需求,继而改善行为。
图片来源:Unsplash
人们会用“计划赶不上变化”来解释生活里的小意外,我们也会用“等会再做”来给自己放假。拖延症的核心未必是懒惰,只是我们,还不够了解和接受真正的自己,也许,马上行动,不再拖延,能得到更长久的快乐。
审稿专家:张昕,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老年学会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