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人时代:为什么年轻人开始对一切“淡淡”的?

来源:蝌蚪五线谱 发布时间: 2025-10-10

你有没有发现,最近朋友圈的画风变了?

曾经晒加班、晒成就的“奋斗党”们悄然隐退,取而代之的是“今天天气不错”“路边小猫挺可爱”的轻描淡写。曾经情绪饱满的感叹号大军(!!!)被一个个平静的句号取代。

欢迎来到“淡人”时代。

从“佛系青年”到“躺平大师”,再到如今的“淡人”,年轻人似乎找到了一种新的情绪生存策略:不对抗、不激烈、不强求,对一切都保持一种淡淡的姿态。

之前爆火网络的“淡人”形象代表(图片来源于配图网)

1 当“情绪账户”透支

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社会环境下,“情绪价值”被捧为硬通货,但一个残酷的真相是:大多数年轻人的“情绪账户”早已严重透支,连自给自足都困难,更难有余力为他人提供稳定的“情绪价值”。

想象一下,你是一部智能手机。经过一整天工作的“高强度应用”(KPI压力、人际周旋)、通勤的“后台耗电”(拥挤嘈杂),以及生活琐事的“频繁弹窗”(房租水电),到家时电量已告急至10%。此时,朋友发来消息倾诉烦恼,这好比要求你开启“热点共享”——你本能地会犹豫:“我自己都快关机了,哪还有能量分给你?”

这就是当代年轻人的普遍困境。提供深度的情绪价值,比如持续共情、承接负面情绪、给出积极反馈,是一项极其耗费心理资源的高级认知活动。它需要耐心、专注和饱满的能量状态。然而,当个体长期处于慢性压力中,其心理资源会持续被耗竭,进入一种“情绪枯竭(Emotional Exhaustion)”的状态。

于是,“淡人”的相处模式,不再是刻意的疏远,更像是一种心照不宣的 “情绪节能协议”:

“还行” ≈ “现状可控,不必为我担心”:用一种最省电的模式报平安,避免引发对方不必要的追问和关心,从而节省双方的能量。

“都可以” ≈ “我实在不想再做一个消耗能量的决策了”:每天在工作上已经做了无数决策,在生活中,把选择权交出去,是最小的消耗。

不主动倾诉 ≈ “我不愿成为你的负担”:深知处理负面情绪的辛苦,因此不忍心用自己的烦恼去消耗同样疲惫的朋友。

这种“淡”,不是冷漠或自私,而是在自身能量不足的情况下,一种维持基本社交运转的、现实理性的策略。 它降低了人际交往的“功耗”,让彼此能在低电量模式下,依然保持连接而不至于彻底关机。在这个意义上,淡人的“淡淡”回应,或许正是这个高压时代里,一种笨拙而又真诚的体贴。

2 当理解成了一种“奢侈品”

过去,社会似乎为我们提供了一套相对标准化的“人生脚本”:按部就班地读书、工作、成家、生子。大家走在相似的道路上,共享着一种“理所当然”的集体语境,理解他人的背后是默认的统一的标准。

而今天,我们迎来的是一个“选择爆炸”的时代。我们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去定义“何为良好生活”:是选择大厂拼搏还是返乡创业?是投身婚姻还是享受独身?是追求物质成就还是精神富足?这如同走进一个巨大的价值观自助餐厅,每个人端出来的生活拼盘都独一无二。

这种自由的背面,就是共同语境的消散。当人生道路从一条主干道分化为无数条蜿蜒小径时,我们失去了预判他人选择、共情他人情绪的默认地图。一个追求“稳定”的人,很难真正理解另一个追求“体验”的朋友为何频繁跳槽。而每个阶段,我们都似乎有不同的朋友,这也意味着,更容易走散了。

社交媒体将其放大和显性化了。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被动地观摩着无数种“他者的生活”,这种过度的参照系反而加剧了内心的迷失与评判。理解一个与自己的背景、选择和价值观相去甚远的人,需要极高的认知努力和情感投入——这成本自然变得高昂。

于是,在这样一个选择无限、语境破碎的世界里,年轻人选择成为“淡人”,某种程度上是一种认知上的节能策略:不轻易评判他人的选择,也委婉地拒绝被他人轻易评判。 这种淡然,是对多元社会的一种适应性反应,是在理解成为奢侈品时代,为维系基本社交和谐而找到的“最小公约数”。

3 淡人有淡福?

所以,“淡人”现象并不是年轻人变冷漠了,而是我们发展出的一套应对复杂世界的心理适应机制。

当然,任何策略都有其局限性。过度“淡”化可能导致真实情感表达的困难,减少建立深厚关系的机会。理想的状态或许是:在该淡的时候淡,在该浓的时候浓,掌握情绪调节的主动权。

所以,下次当你收到朋友“还行”“都可以”的回复时,也请理解这可能是TA守护内心秩序的方式。毕竟,在这个情绪超载的时代,能保持内心的一丝“淡然”,何尝不是一种智慧?


审稿专家:姜长青,北京心理卫生协会理事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

淡人时代:为什么年轻人开始对一切“淡淡”的?

来源:蝌蚪五线谱 发布时间: 2025-10-10

你有没有发现,最近朋友圈的画风变了?

曾经晒加班、晒成就的“奋斗党”们悄然隐退,取而代之的是“今天天气不错”“路边小猫挺可爱”的轻描淡写。曾经情绪饱满的感叹号大军(!!!)被一个个平静的句号取代。

欢迎来到“淡人”时代。

从“佛系青年”到“躺平大师”,再到如今的“淡人”,年轻人似乎找到了一种新的情绪生存策略:不对抗、不激烈、不强求,对一切都保持一种淡淡的姿态。

之前爆火网络的“淡人”形象代表(图片来源于配图网)

1 当“情绪账户”透支

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社会环境下,“情绪价值”被捧为硬通货,但一个残酷的真相是:大多数年轻人的“情绪账户”早已严重透支,连自给自足都困难,更难有余力为他人提供稳定的“情绪价值”。

想象一下,你是一部智能手机。经过一整天工作的“高强度应用”(KPI压力、人际周旋)、通勤的“后台耗电”(拥挤嘈杂),以及生活琐事的“频繁弹窗”(房租水电),到家时电量已告急至10%。此时,朋友发来消息倾诉烦恼,这好比要求你开启“热点共享”——你本能地会犹豫:“我自己都快关机了,哪还有能量分给你?”

这就是当代年轻人的普遍困境。提供深度的情绪价值,比如持续共情、承接负面情绪、给出积极反馈,是一项极其耗费心理资源的高级认知活动。它需要耐心、专注和饱满的能量状态。然而,当个体长期处于慢性压力中,其心理资源会持续被耗竭,进入一种“情绪枯竭(Emotional Exhaustion)”的状态。

于是,“淡人”的相处模式,不再是刻意的疏远,更像是一种心照不宣的 “情绪节能协议”:

“还行” ≈ “现状可控,不必为我担心”:用一种最省电的模式报平安,避免引发对方不必要的追问和关心,从而节省双方的能量。

“都可以” ≈ “我实在不想再做一个消耗能量的决策了”:每天在工作上已经做了无数决策,在生活中,把选择权交出去,是最小的消耗。

不主动倾诉 ≈ “我不愿成为你的负担”:深知处理负面情绪的辛苦,因此不忍心用自己的烦恼去消耗同样疲惫的朋友。

这种“淡”,不是冷漠或自私,而是在自身能量不足的情况下,一种维持基本社交运转的、现实理性的策略。 它降低了人际交往的“功耗”,让彼此能在低电量模式下,依然保持连接而不至于彻底关机。在这个意义上,淡人的“淡淡”回应,或许正是这个高压时代里,一种笨拙而又真诚的体贴。

2 当理解成了一种“奢侈品”

过去,社会似乎为我们提供了一套相对标准化的“人生脚本”:按部就班地读书、工作、成家、生子。大家走在相似的道路上,共享着一种“理所当然”的集体语境,理解他人的背后是默认的统一的标准。

而今天,我们迎来的是一个“选择爆炸”的时代。我们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去定义“何为良好生活”:是选择大厂拼搏还是返乡创业?是投身婚姻还是享受独身?是追求物质成就还是精神富足?这如同走进一个巨大的价值观自助餐厅,每个人端出来的生活拼盘都独一无二。

这种自由的背面,就是共同语境的消散。当人生道路从一条主干道分化为无数条蜿蜒小径时,我们失去了预判他人选择、共情他人情绪的默认地图。一个追求“稳定”的人,很难真正理解另一个追求“体验”的朋友为何频繁跳槽。而每个阶段,我们都似乎有不同的朋友,这也意味着,更容易走散了。

社交媒体将其放大和显性化了。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被动地观摩着无数种“他者的生活”,这种过度的参照系反而加剧了内心的迷失与评判。理解一个与自己的背景、选择和价值观相去甚远的人,需要极高的认知努力和情感投入——这成本自然变得高昂。

于是,在这样一个选择无限、语境破碎的世界里,年轻人选择成为“淡人”,某种程度上是一种认知上的节能策略:不轻易评判他人的选择,也委婉地拒绝被他人轻易评判。 这种淡然,是对多元社会的一种适应性反应,是在理解成为奢侈品时代,为维系基本社交和谐而找到的“最小公约数”。

3 淡人有淡福?

所以,“淡人”现象并不是年轻人变冷漠了,而是我们发展出的一套应对复杂世界的心理适应机制。

当然,任何策略都有其局限性。过度“淡”化可能导致真实情感表达的困难,减少建立深厚关系的机会。理想的状态或许是:在该淡的时候淡,在该浓的时候浓,掌握情绪调节的主动权。

所以,下次当你收到朋友“还行”“都可以”的回复时,也请理解这可能是TA守护内心秩序的方式。毕竟,在这个情绪超载的时代,能保持内心的一丝“淡然”,何尝不是一种智慧?


审稿专家:姜长青,北京心理卫生协会理事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