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TI爆火背后:年轻人为何沉迷给自己“贴标签”?
从社交平台到日常对话,MBTI仿佛一夜之间成为了人际交往的“秘语”。“你是i人还是e人?”是年轻人之间心照不宣的社交暗号,16个字母组合正在重新定义着我们认识自己和他人的方式。这波席卷全球的“贴标签”热潮,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心理机制?
图源:pexels
MBTI(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的爆红并非偶然。这套诞生于上世纪中期的性格评估工具,巧妙地将荣格的心理类型理论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四个维度:外向(E)或内向(I)、实感(S)或直觉(N)、思考(T)或情感(F)、判断(J)或感知(P)。这种分类方式恰好迎合了人类大脑的认知偏好——我们天生就喜欢通过分类来理解复杂世界。
我们为何对“贴标签”如此执着?认知心理学家将大脑称为认知吝啬者,认为由于人们的认知资源对于外界信息而言永远是相对有限的,因此处理信息时,人们的认知系统总是选择一种最经济吝啬的方式来减少我们资源的耗费。通过贴标签,让我们能够迅速对号入座,在纷繁复杂的自我认知中找到立足点。
图源:pexels
现代社会的认同焦虑更是助推了MBTI的流行。当年轻人面对“我是谁”的永恒命题时,MBTI提供了一个现成的答案。知道自己是“INFP”或“ESTJ”,不仅带来一种豁然开朗的释然感,更赋予了一种群体归属感。这种“原来世界上还有这么多和我一样的人”的发现,有效缓解了当代人的孤独焦虑。
社交媒体的推波助澜也不容小觑。人格类型被制作成各种趣味测试、表情包和段子,在短视频平台疯狂传播。分享自己的MBTI类型成为一种“社交货币”,甚至衍生出专门的交友社群。不知不觉中,了解MBTI已经成为融入某些社交圈层的必备技能。
图源:pexels
此外,贴标签的确会产生一种“标签效应”。像是一种暗示,一旦人们接受某个标签,就会无意识地调整自己的行为以符合标签的描述,如同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但要注意的是,当标签从工具变成枷锁,当“我是某某型”成为拒绝成长的借口,当测试结果成为评判他人的标准时,我们就失去了使用它的本来意义。
MBTI可以是一面镜子,但别让它成为笼子。把测试结果看作一本使用说明书,而不是人生判决书。用它更好地理解自己与他人,但不必被标签限制你的可能性。真正的人格魅力,永远在于那些无法被分类的独特细节。
审稿专家:孙涛,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MBTI爆火背后:年轻人为何沉迷给自己“贴标签”?
从社交平台到日常对话,MBTI仿佛一夜之间成为了人际交往的“秘语”。“你是i人还是e人?”是年轻人之间心照不宣的社交暗号,16个字母组合正在重新定义着我们认识自己和他人的方式。这波席卷全球的“贴标签”热潮,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心理机制?
图源:pexels
MBTI(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的爆红并非偶然。这套诞生于上世纪中期的性格评估工具,巧妙地将荣格的心理类型理论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四个维度:外向(E)或内向(I)、实感(S)或直觉(N)、思考(T)或情感(F)、判断(J)或感知(P)。这种分类方式恰好迎合了人类大脑的认知偏好——我们天生就喜欢通过分类来理解复杂世界。
我们为何对“贴标签”如此执着?认知心理学家将大脑称为认知吝啬者,认为由于人们的认知资源对于外界信息而言永远是相对有限的,因此处理信息时,人们的认知系统总是选择一种最经济吝啬的方式来减少我们资源的耗费。通过贴标签,让我们能够迅速对号入座,在纷繁复杂的自我认知中找到立足点。
图源:pexels
现代社会的认同焦虑更是助推了MBTI的流行。当年轻人面对“我是谁”的永恒命题时,MBTI提供了一个现成的答案。知道自己是“INFP”或“ESTJ”,不仅带来一种豁然开朗的释然感,更赋予了一种群体归属感。这种“原来世界上还有这么多和我一样的人”的发现,有效缓解了当代人的孤独焦虑。
社交媒体的推波助澜也不容小觑。人格类型被制作成各种趣味测试、表情包和段子,在短视频平台疯狂传播。分享自己的MBTI类型成为一种“社交货币”,甚至衍生出专门的交友社群。不知不觉中,了解MBTI已经成为融入某些社交圈层的必备技能。
图源:pexels
此外,贴标签的确会产生一种“标签效应”。像是一种暗示,一旦人们接受某个标签,就会无意识地调整自己的行为以符合标签的描述,如同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但要注意的是,当标签从工具变成枷锁,当“我是某某型”成为拒绝成长的借口,当测试结果成为评判他人的标准时,我们就失去了使用它的本来意义。
MBTI可以是一面镜子,但别让它成为笼子。把测试结果看作一本使用说明书,而不是人生判决书。用它更好地理解自己与他人,但不必被标签限制你的可能性。真正的人格魅力,永远在于那些无法被分类的独特细节。
审稿专家:孙涛,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