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躺平!用假期为自己“系统升级”

来源: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发布时间: 2025-10-10

  每到期末,我们总是被各种信息轰炸,考试作业内卷越来越严重,除了学习的课业压力之外,心理压力比远比我们以为的大得多。很多同学都会觉得心累到不行,整个人像被掏空了一样,假期似乎成了唯一喘息的“避风港”。很多时候我们表面是在休息,内心却并未真正得到修复。或许假期不是一片真空地带,它也可以是一个让情绪有机会被正视、被疏通的“心理缓冲带”。

  许多同学将假期视为“放空期”,沉迷于熬夜、刷剧或彻底躺平。事实上,假期对我们的心理健康而言,更像是一次自我修复的窗口期。

  研究发现,认知灵活性、情绪调节能力和人际适应水平显著影响我们的心理恢复能力[1]。如果假期没有进行适当的心理修复,上学期积压的负面情绪会以“延迟疲惫”的形式拖入新学期,形成情绪“惯性”。与此同时,我们的心理健康还受到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和情绪创造力等因素的影响[2]。

  研究表明,一些同学在假期表现出“心理钝化”倾向:对生活丧失主动感、对学业回避思考,假期结束后反而更焦虑、更易陷入状态不良的循环[3]。这提醒我们,假期并不是越“躺”越放松,而是需要在恰当的节奏下实现情绪松弛与思维整理的结合。

  PART 1重建心理秩序的第一步

  假期首先需要做的是“认知清理”。所谓认知清理,指的是有意识地回顾并分类自己在上学期中遭遇的情绪事件,并尝试赋予其新的解释意义。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想开点”,而是运用心理调节策略对负面情绪进行结构化管理。

  在生活中,有效的自我调节情绪能力,体现在自信心、抗压能力等积极心理品质[2]。例如,遭遇学业失败的学生若具备较高的情绪调节能力,往往不会将一次失利等同于“我不行”,而是更可能解释为“准备不充分”。

  心理健康状况也受到家庭背景、学业压力、性格特点等多重因素影响。由于自我认知不足或压力释放方式单一,常在期末后出现情绪崩溃、焦虑泛化等问题[3]。而认知清理可以有效帮助我们重建自我理解,提升情绪稳定性。实践中,可以尝试在假期写下上学期经历的三件令自己情绪低落的事,并尝试为其写出两种不同角度的解释。这种“重构思维”训练,能有效打破消极情绪的自动化模式。     

  小A同学在期末考试中挂科了,他陷入了深深的自我否定,觉得自己的学习能力和结果远差于其他同学。在假期中他通过整理情绪来复盘挂科这一负面事件,原来的他消极地觉得“我的数学永远学不好,我不适合这个专业”,通过重构,他发现考试挂科有可能是因为考前两周自己生病,打乱了复习的计划,并不是自我能力的不足。这也帮助小A从“我很差”转变为了“还有补救的方案”,减轻了他的焦虑。

  PART 2找回节奏与掌控感

  很多同学在新学期初常感“状态回不来”,其根本原因在于假期中生活节奏紊乱,导致心理系统缺乏过渡性适应。这种“节奏断裂”往往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动力下降、情绪空虚。

  研究显示,自我效能感对学习适应性具有显著预测作用[4]。而建立良好的生活与学习节奏,是提升自我效能感的重要条件。从心理机制上讲,节奏感带来掌控感,掌控感又带来安全感与目标感。

  有研究表明学习适应能力越强的学生,其对学习任务的投入度越高、情绪越稳定[4]。这也说明,新学期“热身”的关键,在于逐渐恢复节奏感,而不是一蹴而就地“硬切换”。

  可行的策略包括:

  假期中逐步建立固定的作息时间表

  每日安排至少30分钟的低强度学习任务

  提前规划新学期的目标与日程安排

  将学习目标拆解为可执行的周任务,如“第一周熟悉课程安排、完成选课、建立课程资料库”

  这些小动作背后,实则是在为大脑建立一个“可预测”的心理图景,降低焦虑与拖延的几率[5]。

  小B在以往假期中总是习惯熬夜打游戏,导致开学后会很难集中注意力。因此小B在这个假期中通过改变生活习惯的方法来进行调整。在假期第一周小B每天固定在早上9:00坐在书桌前,坚持10分钟整理上学期专业课的笔记;在第二周加入番茄钟(25分钟学习+5分钟休息),培养自己的对学习的专注感;在第三周开始模拟在校学习的时间表,上午居家学习,下午外出休闲社交,通过让自己的身体逐渐适应规律作息,以保证开学后可以无缝切换。

  PART 3疗愈力的心理“缓冲垫”

  事实上,情绪调节能力受到人际关系质量的显著影响。调查显示,那些能够获得积极社会支持的同学,其压力应对能力、心理弹性与生活满意度均明显高于低支持群体[6]。

  假期是重建和修复人际支持系统的好时机。可以主动与老朋友联系、参与家庭聚会、参与社区服务或组织线上活动等。这些行为不仅有助于增强归属感,还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我价值感和生活动力。

  同时我们也需要警惕情绪依赖的倾向。李志国指出,一些人群因缺乏情绪独立性,将负面情绪投射至亲密关系中,最终导致关系紧张和自我评价下降[7]。因此,构建高质量、低依赖度的人际关系也是稳固心理状态的关键。

image.png

  PART 4新学期的心理启动按钮

  近年来,我们逐渐开始重视“仪式感”对个体状态调整的影响。仪式感指通过具有象征意义的活动帮助个体完成心理过渡的机制。

  仪式感不仅可以唤起情绪参与,还能增强行为的意义建构功能,有助于个体在不同生活阶段之间完成情绪转换与心理建构[7]。如果我们能在假期尾声为自己设计“开启仪式”,如整理书桌、写新学期目标卡片、买一本新日记本开始记录新阶段,往往能更顺利进入学习状态。

  各地高校也纷纷创新“开学仪式”形式。如昆明多所高校通过校园晨跑、学生寄语墙、入学仪式课程等活动,提升学生对新学期的情感参与感[8]。这些富有创意的做法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可见,适度的仪式感不仅提升心理“归位感”,也是学生实现自我激励、自我肯定与心理唤醒的重要手段。

  小C在每学期开学前都会拖延,迟迟无法进入学习状态,在这个假期中,他选择在开学前三天彻底清理了书桌,贴上新学期的课程安排,还买了一盆绿植放在显眼位置,这便创造了“环境重置”的仪式感;除此之外,小C还在开学前一晚写下了上学期没有参加社团展演的小遗憾,并将此设置为这个学期的小目标,这便创造了“心理重置”的仪式感,通过学习信号和动力信号两个方面的激励,来促进自己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减少拖延。

image.png

  结语

  从心理视角来看,假期不是情绪的盲区,而是情绪与状态的重塑时期。利用这一“过渡带”,我们可以清理负面情绪、修复认知系统、调整学习节奏、补充社会支持,同时为新学期注入积极心理暗示。

  大学生活是一段连续而不间断的旅程。高效而健康的节奏不是来自爆发式的“发狠”,而是来自阶段性的调整、稳定的心理策略和对自身状态的敏感调节。当我们学会科学使用假期这段“整修时间”,也就拥有了面对下一阶段挑战的内在力量。愿你在下一个假期,主动出发,从“自我修复”走向“自我引领”。


拒绝躺平!用假期为自己“系统升级”

来源: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发布时间: 2025-10-10

  每到期末,我们总是被各种信息轰炸,考试作业内卷越来越严重,除了学习的课业压力之外,心理压力比远比我们以为的大得多。很多同学都会觉得心累到不行,整个人像被掏空了一样,假期似乎成了唯一喘息的“避风港”。很多时候我们表面是在休息,内心却并未真正得到修复。或许假期不是一片真空地带,它也可以是一个让情绪有机会被正视、被疏通的“心理缓冲带”。

  许多同学将假期视为“放空期”,沉迷于熬夜、刷剧或彻底躺平。事实上,假期对我们的心理健康而言,更像是一次自我修复的窗口期。

  研究发现,认知灵活性、情绪调节能力和人际适应水平显著影响我们的心理恢复能力[1]。如果假期没有进行适当的心理修复,上学期积压的负面情绪会以“延迟疲惫”的形式拖入新学期,形成情绪“惯性”。与此同时,我们的心理健康还受到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和情绪创造力等因素的影响[2]。

  研究表明,一些同学在假期表现出“心理钝化”倾向:对生活丧失主动感、对学业回避思考,假期结束后反而更焦虑、更易陷入状态不良的循环[3]。这提醒我们,假期并不是越“躺”越放松,而是需要在恰当的节奏下实现情绪松弛与思维整理的结合。

  PART 1重建心理秩序的第一步

  假期首先需要做的是“认知清理”。所谓认知清理,指的是有意识地回顾并分类自己在上学期中遭遇的情绪事件,并尝试赋予其新的解释意义。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想开点”,而是运用心理调节策略对负面情绪进行结构化管理。

  在生活中,有效的自我调节情绪能力,体现在自信心、抗压能力等积极心理品质[2]。例如,遭遇学业失败的学生若具备较高的情绪调节能力,往往不会将一次失利等同于“我不行”,而是更可能解释为“准备不充分”。

  心理健康状况也受到家庭背景、学业压力、性格特点等多重因素影响。由于自我认知不足或压力释放方式单一,常在期末后出现情绪崩溃、焦虑泛化等问题[3]。而认知清理可以有效帮助我们重建自我理解,提升情绪稳定性。实践中,可以尝试在假期写下上学期经历的三件令自己情绪低落的事,并尝试为其写出两种不同角度的解释。这种“重构思维”训练,能有效打破消极情绪的自动化模式。     

  小A同学在期末考试中挂科了,他陷入了深深的自我否定,觉得自己的学习能力和结果远差于其他同学。在假期中他通过整理情绪来复盘挂科这一负面事件,原来的他消极地觉得“我的数学永远学不好,我不适合这个专业”,通过重构,他发现考试挂科有可能是因为考前两周自己生病,打乱了复习的计划,并不是自我能力的不足。这也帮助小A从“我很差”转变为了“还有补救的方案”,减轻了他的焦虑。

  PART 2找回节奏与掌控感

  很多同学在新学期初常感“状态回不来”,其根本原因在于假期中生活节奏紊乱,导致心理系统缺乏过渡性适应。这种“节奏断裂”往往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动力下降、情绪空虚。

  研究显示,自我效能感对学习适应性具有显著预测作用[4]。而建立良好的生活与学习节奏,是提升自我效能感的重要条件。从心理机制上讲,节奏感带来掌控感,掌控感又带来安全感与目标感。

  有研究表明学习适应能力越强的学生,其对学习任务的投入度越高、情绪越稳定[4]。这也说明,新学期“热身”的关键,在于逐渐恢复节奏感,而不是一蹴而就地“硬切换”。

  可行的策略包括:

  假期中逐步建立固定的作息时间表

  每日安排至少30分钟的低强度学习任务

  提前规划新学期的目标与日程安排

  将学习目标拆解为可执行的周任务,如“第一周熟悉课程安排、完成选课、建立课程资料库”

  这些小动作背后,实则是在为大脑建立一个“可预测”的心理图景,降低焦虑与拖延的几率[5]。

  小B在以往假期中总是习惯熬夜打游戏,导致开学后会很难集中注意力。因此小B在这个假期中通过改变生活习惯的方法来进行调整。在假期第一周小B每天固定在早上9:00坐在书桌前,坚持10分钟整理上学期专业课的笔记;在第二周加入番茄钟(25分钟学习+5分钟休息),培养自己的对学习的专注感;在第三周开始模拟在校学习的时间表,上午居家学习,下午外出休闲社交,通过让自己的身体逐渐适应规律作息,以保证开学后可以无缝切换。

  PART 3疗愈力的心理“缓冲垫”

  事实上,情绪调节能力受到人际关系质量的显著影响。调查显示,那些能够获得积极社会支持的同学,其压力应对能力、心理弹性与生活满意度均明显高于低支持群体[6]。

  假期是重建和修复人际支持系统的好时机。可以主动与老朋友联系、参与家庭聚会、参与社区服务或组织线上活动等。这些行为不仅有助于增强归属感,还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我价值感和生活动力。

  同时我们也需要警惕情绪依赖的倾向。李志国指出,一些人群因缺乏情绪独立性,将负面情绪投射至亲密关系中,最终导致关系紧张和自我评价下降[7]。因此,构建高质量、低依赖度的人际关系也是稳固心理状态的关键。

image.png

  PART 4新学期的心理启动按钮

  近年来,我们逐渐开始重视“仪式感”对个体状态调整的影响。仪式感指通过具有象征意义的活动帮助个体完成心理过渡的机制。

  仪式感不仅可以唤起情绪参与,还能增强行为的意义建构功能,有助于个体在不同生活阶段之间完成情绪转换与心理建构[7]。如果我们能在假期尾声为自己设计“开启仪式”,如整理书桌、写新学期目标卡片、买一本新日记本开始记录新阶段,往往能更顺利进入学习状态。

  各地高校也纷纷创新“开学仪式”形式。如昆明多所高校通过校园晨跑、学生寄语墙、入学仪式课程等活动,提升学生对新学期的情感参与感[8]。这些富有创意的做法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可见,适度的仪式感不仅提升心理“归位感”,也是学生实现自我激励、自我肯定与心理唤醒的重要手段。

  小C在每学期开学前都会拖延,迟迟无法进入学习状态,在这个假期中,他选择在开学前三天彻底清理了书桌,贴上新学期的课程安排,还买了一盆绿植放在显眼位置,这便创造了“环境重置”的仪式感;除此之外,小C还在开学前一晚写下了上学期没有参加社团展演的小遗憾,并将此设置为这个学期的小目标,这便创造了“心理重置”的仪式感,通过学习信号和动力信号两个方面的激励,来促进自己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减少拖延。

image.png

  结语

  从心理视角来看,假期不是情绪的盲区,而是情绪与状态的重塑时期。利用这一“过渡带”,我们可以清理负面情绪、修复认知系统、调整学习节奏、补充社会支持,同时为新学期注入积极心理暗示。

  大学生活是一段连续而不间断的旅程。高效而健康的节奏不是来自爆发式的“发狠”,而是来自阶段性的调整、稳定的心理策略和对自身状态的敏感调节。当我们学会科学使用假期这段“整修时间”,也就拥有了面对下一阶段挑战的内在力量。愿你在下一个假期,主动出发,从“自我修复”走向“自我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