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美“晕”了,原来真有其事

来源:蝌蚪五线谱 发布时间: 2025-10-10

当你站在艺术馆里伟大的艺术品前,或是面对壮丽的自然风光时,有没有过那种被美震撼到不由自主感叹“太美了,简直要被美晕了”的时刻?你可知道,“被美晕了”也许不只是一句随口的赞美,它可能是一种真实存在的病症——司汤达综合征。

图源:pixabay

被美“击中”的身体反应

司汤达综合征,指的是在欣赏极具感染力的艺术作品时,因情绪过度激动而出现心悸、意识恍惚等症状。患者在观赏极其精美的艺术品或参观艺术展览时,心灵受到强烈冲击,从而引发身体上的不适,常见症状包括心跳显著加快、焦虑、头晕、大量出汗、哭泣、腹痛,甚至昏厥或产生幻觉等。

1817年,法国作家、《红与黑》的作者司汤达游历意大利,终日沉醉于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杰作。有一天,他在佛罗伦萨的圣十字教堂参观米开朗基罗、伽利略和马基雅维利的墓穴时,被深深震撼。就在他即将走出教堂时,突然感觉头晕目眩、心跳异常,几乎无法站稳……

司汤达在游记《罗马、那不勒斯和佛罗伦萨》中写道:我坐在跪拜台的台阶上,头仰靠在桌上,只为凝望天花板……通过沃尔泰拉诺的女预言家像,我体验到一种从未有过的狂喜。一想到自己身在佛罗伦萨,附近就是那些伟人的陵墓,我的灵魂便陷入恍惚……我已经达到感性的顶峰……走出圣十字教堂门廊时,心脏剧烈惊悸(在柏林被称为神经抽搐),生命的源泉仿佛枯竭,我生怕自己会跌倒……

尽管该综合征以司汤达命名,但首次对其进行医学描述的并非他本人,而是精神病学家格拉齐拉·马格里尼(Graziella Magherini)博士。

马格里尼是佛罗伦萨新圣母医院的精神病科主任。在1977年至1986年间,她所在的医院共记录了106例与司汤达描述相似的病例。这些患者都是在欣赏著名绘画或雕塑作品后出现异常反应,如惊恐、昏迷、失忆、幻觉等,有些人甚至因不省人事而被送往医院。

1989年,马格里尼于出版了《司汤达综合征》一书,详细分析这些案例。患者多为26岁至40岁之间的未婚男女,非佛罗伦萨本地人,通常独自或者小团体旅行,平时较少外出,易受外界环境影响。

图源:pixabay

人为何会“审美眩晕”?

我们可以把司汤达综合征理解为大脑在遭遇极致之美时发生的一场“甜蜜事故”。当我们的大脑在极短时间内接收大量高强度的视觉信息——如无价画作、宏伟雕塑、金碧辉煌的装饰——这些艺术品激起我们对历史的敬畏、对天才艺术家的惊叹,甚至触动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大脑皮层(负责理性分析)会竭力去理解、归类这些信息;而边缘系统(负责情绪)则被直接“击中”,产生强烈而纯粹的愉悦、震撼甚至战栗。

当理性处理的速度跟不上感性冲击的强度时,大脑就会出现“超载”,从而引发心悸、眩晕、思维混乱感等生理应激反应。

司汤达综合征是一种罕见且暂时性的身心反应,并非每个人都会经历。只有个体敏感度达到一定程度,才可能引发这种类似神经官能症的身体症状。因此,易感人群多为对艺术极度敏感、心理承受力较弱的游客。

图源:pixabay

敏感者如何预防发作?

如果你自知较为敏感,可以先从小型美术馆或展览开始,逐步培养对高强度艺术体验的“耐受性”。佛罗伦萨本地人很少出现司汤达综合征,正是因为他们从小沉浸在艺术氛围中,已经逐渐适应。

参观过程中,不宜长时间凝视同一作品。可以适当喝水、观察周围观众,或与同伴聊些轻松话题,帮助大脑从艺术刺激中暂时“抽离”。

若出现心跳加速、头晕等不适,应立即停止参观,坐下休息,必要时拨打急救电话寻求专业帮助。

审核专家:张辉,首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系副教授


被美“晕”了,原来真有其事

来源:蝌蚪五线谱 发布时间: 2025-10-10

当你站在艺术馆里伟大的艺术品前,或是面对壮丽的自然风光时,有没有过那种被美震撼到不由自主感叹“太美了,简直要被美晕了”的时刻?你可知道,“被美晕了”也许不只是一句随口的赞美,它可能是一种真实存在的病症——司汤达综合征。

图源:pixabay

被美“击中”的身体反应

司汤达综合征,指的是在欣赏极具感染力的艺术作品时,因情绪过度激动而出现心悸、意识恍惚等症状。患者在观赏极其精美的艺术品或参观艺术展览时,心灵受到强烈冲击,从而引发身体上的不适,常见症状包括心跳显著加快、焦虑、头晕、大量出汗、哭泣、腹痛,甚至昏厥或产生幻觉等。

1817年,法国作家、《红与黑》的作者司汤达游历意大利,终日沉醉于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杰作。有一天,他在佛罗伦萨的圣十字教堂参观米开朗基罗、伽利略和马基雅维利的墓穴时,被深深震撼。就在他即将走出教堂时,突然感觉头晕目眩、心跳异常,几乎无法站稳……

司汤达在游记《罗马、那不勒斯和佛罗伦萨》中写道:我坐在跪拜台的台阶上,头仰靠在桌上,只为凝望天花板……通过沃尔泰拉诺的女预言家像,我体验到一种从未有过的狂喜。一想到自己身在佛罗伦萨,附近就是那些伟人的陵墓,我的灵魂便陷入恍惚……我已经达到感性的顶峰……走出圣十字教堂门廊时,心脏剧烈惊悸(在柏林被称为神经抽搐),生命的源泉仿佛枯竭,我生怕自己会跌倒……

尽管该综合征以司汤达命名,但首次对其进行医学描述的并非他本人,而是精神病学家格拉齐拉·马格里尼(Graziella Magherini)博士。

马格里尼是佛罗伦萨新圣母医院的精神病科主任。在1977年至1986年间,她所在的医院共记录了106例与司汤达描述相似的病例。这些患者都是在欣赏著名绘画或雕塑作品后出现异常反应,如惊恐、昏迷、失忆、幻觉等,有些人甚至因不省人事而被送往医院。

1989年,马格里尼于出版了《司汤达综合征》一书,详细分析这些案例。患者多为26岁至40岁之间的未婚男女,非佛罗伦萨本地人,通常独自或者小团体旅行,平时较少外出,易受外界环境影响。

图源:pixabay

人为何会“审美眩晕”?

我们可以把司汤达综合征理解为大脑在遭遇极致之美时发生的一场“甜蜜事故”。当我们的大脑在极短时间内接收大量高强度的视觉信息——如无价画作、宏伟雕塑、金碧辉煌的装饰——这些艺术品激起我们对历史的敬畏、对天才艺术家的惊叹,甚至触动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大脑皮层(负责理性分析)会竭力去理解、归类这些信息;而边缘系统(负责情绪)则被直接“击中”,产生强烈而纯粹的愉悦、震撼甚至战栗。

当理性处理的速度跟不上感性冲击的强度时,大脑就会出现“超载”,从而引发心悸、眩晕、思维混乱感等生理应激反应。

司汤达综合征是一种罕见且暂时性的身心反应,并非每个人都会经历。只有个体敏感度达到一定程度,才可能引发这种类似神经官能症的身体症状。因此,易感人群多为对艺术极度敏感、心理承受力较弱的游客。

图源:pixabay

敏感者如何预防发作?

如果你自知较为敏感,可以先从小型美术馆或展览开始,逐步培养对高强度艺术体验的“耐受性”。佛罗伦萨本地人很少出现司汤达综合征,正是因为他们从小沉浸在艺术氛围中,已经逐渐适应。

参观过程中,不宜长时间凝视同一作品。可以适当喝水、观察周围观众,或与同伴聊些轻松话题,帮助大脑从艺术刺激中暂时“抽离”。

若出现心跳加速、头晕等不适,应立即停止参观,坐下休息,必要时拨打急救电话寻求专业帮助。

审核专家:张辉,首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