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做心理测试总是很精准?原因竟是……
在网上冲浪时,你是不是也经常被这些“神准”测试吸引?比如刷到星座分析,说你“外表冷静内心热情”;某个在线运势分析提到你“能力不错但运气不佳,得熬到中年才能起飞”;又或是MBTI人格结果一出,直接一秒代入:“这不就是我吗?!”
这些仿佛为你量身定做的描述,其实背后都藏着一个心理学原理——“巴纳姆效应”。正是它,让我们心甘情愿对号入座,还忍不住感叹:“准到离谱!”
图源:pixabay
巴纳姆效应(Barnum effect),也称弗拉效应(Forer effect),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指人们容易接受一些模糊且普遍适用于多数人的描述,并认为这些描述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个性特征。“巴纳姆”一词源于美国马戏表演者菲尼亚斯·泰勒·巴纳姆(Phineas Taylor Barnum),他曾指出自己的演出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节目中包含了每个人都喜欢的部分”。1948年,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Bertram Forer)通过实验验证了这一现象。随后,心理学家保尔·米尔(Paul Meehl)在1956年的文章《Wanted - A Good Cookbook》中正式将这一概念命名为“巴纳姆效应”。
也就是说,星座、算命、心理测验并没有那么神奇,它们之所以显得准确,很大程度上源于人们的“主观验证”倾向——当人们看到某一类描述时,会不自觉地在生活中寻找证据来支持这一描述。比如,如果星座运势提示近期处于“水逆期”,那么当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人们就容易将其归因于水逆,从而强化对运势准确性的信任。
图源:pixabay
巴纳姆效应也并非全无益处。人们内心往往渴望归属感和认同感,希望找到被理解的途径,而星座、MBTI等标签正好满足了这一需求。在当下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表面联系越来越便捷,但心灵层面的沟通却可能变得疏远。通过这类标签进行社交,不失为一种快速有趣的破冰方式。
总而言之,将星座、人格测试当作日常娱乐并无不可,但切记不要过度依赖或“上头”。与其盲目相信那些看似适合所有人的“通用模板”,或用简单标签定义自己,不如跳出框架,真正花时间去观察和了解真实的自己。人生没有标准答案,你可以善于规划,也可以偶尔放松;可以在工作中一丝不苟,也可以在生活中随性自在。请记住,你远比任何测试结果所描述的更加丰富和精彩!
审核专家:张辉,首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系副教授
为什么做心理测试总是很精准?原因竟是……
在网上冲浪时,你是不是也经常被这些“神准”测试吸引?比如刷到星座分析,说你“外表冷静内心热情”;某个在线运势分析提到你“能力不错但运气不佳,得熬到中年才能起飞”;又或是MBTI人格结果一出,直接一秒代入:“这不就是我吗?!”
这些仿佛为你量身定做的描述,其实背后都藏着一个心理学原理——“巴纳姆效应”。正是它,让我们心甘情愿对号入座,还忍不住感叹:“准到离谱!”
图源:pixabay
巴纳姆效应(Barnum effect),也称弗拉效应(Forer effect),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指人们容易接受一些模糊且普遍适用于多数人的描述,并认为这些描述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个性特征。“巴纳姆”一词源于美国马戏表演者菲尼亚斯·泰勒·巴纳姆(Phineas Taylor Barnum),他曾指出自己的演出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节目中包含了每个人都喜欢的部分”。1948年,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Bertram Forer)通过实验验证了这一现象。随后,心理学家保尔·米尔(Paul Meehl)在1956年的文章《Wanted - A Good Cookbook》中正式将这一概念命名为“巴纳姆效应”。
也就是说,星座、算命、心理测验并没有那么神奇,它们之所以显得准确,很大程度上源于人们的“主观验证”倾向——当人们看到某一类描述时,会不自觉地在生活中寻找证据来支持这一描述。比如,如果星座运势提示近期处于“水逆期”,那么当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人们就容易将其归因于水逆,从而强化对运势准确性的信任。
图源:pixabay
巴纳姆效应也并非全无益处。人们内心往往渴望归属感和认同感,希望找到被理解的途径,而星座、MBTI等标签正好满足了这一需求。在当下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表面联系越来越便捷,但心灵层面的沟通却可能变得疏远。通过这类标签进行社交,不失为一种快速有趣的破冰方式。
总而言之,将星座、人格测试当作日常娱乐并无不可,但切记不要过度依赖或“上头”。与其盲目相信那些看似适合所有人的“通用模板”,或用简单标签定义自己,不如跳出框架,真正花时间去观察和了解真实的自己。人生没有标准答案,你可以善于规划,也可以偶尔放松;可以在工作中一丝不苟,也可以在生活中随性自在。请记住,你远比任何测试结果所描述的更加丰富和精彩!
审核专家:张辉,首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