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的回忆可能不真实?

来源:蝌蚪五线谱 发布时间: 2025-10-10

你真的能100%相信自己的记忆吗?我们总以为自己的记忆就像手机相册里存的图片——一旦存进去,就再也不会改动。但真相是,记忆不止会模糊、褪色,甚至还会被“脑补”和篡改,变成一段和事实完全不同的剧情!

这一切,其实都跟记忆怎么“录入”、怎么“保存”,以及怎么“播放”有关。

图源:pixabay


回忆失真的第一个原因,可能是你的记忆一开始就受到了误导。2010年,一位关注超自然现象的研究者菲奥娜·布鲁姆(Fiona Broome)发现,自己和很多人都以为南非反种族隔离领袖纳尔逊·曼德拉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死于狱中,甚至有人声称记得当时的电视报道。然而事实上,曼德拉不仅平安出狱,还一直活到2013年才去世。这一现象后来被称为“曼德拉效应”。为什么会这样?心理学家伊丽莎白·洛塔斯(Elizabeth Loftus)指出,记忆在编码阶段就容易被外界信息干扰,比如他人的描述或媒体报道,形成错误的回忆。

其次,记忆会随时间逐渐遗忘,这也是导致回忆失真的常见原因。19世纪末,德国心理学家赫尔曼·艾宾浩斯(Hermann Ebbinghaus)提出了著名的“遗忘曲线”,描述了记忆保持量随时间的下降趋势。实验显示,学习后的20分钟,记忆保持量降至约58%,24小时后仅剩约33%左右。因此,当你回忆往事时,所能提取的内容往往只是原貌的一小部分。

回忆失真的第三个原因,在于回忆过程中的自我美化。当我们在提取记忆时,并非像播放录像那样原样重现,而是会在脑海中重构故事——填补空白、调整细节,甚至融合其他记忆片段。这种无意识的修饰行为,往往使得回忆偏离事实。例如,如果你现在热爱阅读,向他人解释原因时,可能会不自觉地建构一个“从小爱读书”的形象,而实际情况或许并非如此。

图源:pixabay


讲到这里,你是否意识到,我们的记忆从生成、存储到提取,每一步都可能悄悄变形。到现在,你还敢一口咬定——“我的回忆绝对真实”吗?

其实,人脑不是硬盘,记忆出现偏差是正常现象。真正珍贵的,并非百分之百准确的过去,而是那些回忆中依然鲜活的情绪与故事——它们仍在打动你、塑造你,让你成为今天的自己。

审核专家:张辉,首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系副教授

为什么你的回忆可能不真实?

来源:蝌蚪五线谱 发布时间: 2025-10-10

你真的能100%相信自己的记忆吗?我们总以为自己的记忆就像手机相册里存的图片——一旦存进去,就再也不会改动。但真相是,记忆不止会模糊、褪色,甚至还会被“脑补”和篡改,变成一段和事实完全不同的剧情!

这一切,其实都跟记忆怎么“录入”、怎么“保存”,以及怎么“播放”有关。

图源:pixabay


回忆失真的第一个原因,可能是你的记忆一开始就受到了误导。2010年,一位关注超自然现象的研究者菲奥娜·布鲁姆(Fiona Broome)发现,自己和很多人都以为南非反种族隔离领袖纳尔逊·曼德拉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死于狱中,甚至有人声称记得当时的电视报道。然而事实上,曼德拉不仅平安出狱,还一直活到2013年才去世。这一现象后来被称为“曼德拉效应”。为什么会这样?心理学家伊丽莎白·洛塔斯(Elizabeth Loftus)指出,记忆在编码阶段就容易被外界信息干扰,比如他人的描述或媒体报道,形成错误的回忆。

其次,记忆会随时间逐渐遗忘,这也是导致回忆失真的常见原因。19世纪末,德国心理学家赫尔曼·艾宾浩斯(Hermann Ebbinghaus)提出了著名的“遗忘曲线”,描述了记忆保持量随时间的下降趋势。实验显示,学习后的20分钟,记忆保持量降至约58%,24小时后仅剩约33%左右。因此,当你回忆往事时,所能提取的内容往往只是原貌的一小部分。

回忆失真的第三个原因,在于回忆过程中的自我美化。当我们在提取记忆时,并非像播放录像那样原样重现,而是会在脑海中重构故事——填补空白、调整细节,甚至融合其他记忆片段。这种无意识的修饰行为,往往使得回忆偏离事实。例如,如果你现在热爱阅读,向他人解释原因时,可能会不自觉地建构一个“从小爱读书”的形象,而实际情况或许并非如此。

图源:pixabay


讲到这里,你是否意识到,我们的记忆从生成、存储到提取,每一步都可能悄悄变形。到现在,你还敢一口咬定——“我的回忆绝对真实”吗?

其实,人脑不是硬盘,记忆出现偏差是正常现象。真正珍贵的,并非百分之百准确的过去,而是那些回忆中依然鲜活的情绪与故事——它们仍在打动你、塑造你,让你成为今天的自己。

审核专家:张辉,首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系副教授